首页 理论教育九曲黄河:见证中国华夏文明

九曲黄河:见证中国华夏文明

【摘要】: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亿多亩耕地,1亿左右人口。黄土亘古不变,黄河日日东流,黄土形成了黄河的性格,黄河又塑造了一个黄皮肤民族的国魂和民风,黄河中游的关中平原、晋南盆地和豫西沿河地带,是中华古代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时候,这块黄土地上出现了象征华夏文明曙光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一)中国黄河概况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000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它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亿多亩耕地,1亿左右人口。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因水土流失,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为黄河的最大支流。

黄河沿线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黄河干流上的峡谷共有30处,位于上游河段的有28处,位于中游河段的有2处,下游河段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分布。干流峡谷段累计长1707千米,占干流全长的31.2%。

(二)中国黄河流域遗址

黄河从青海省东部的龙羊峡到河南省西部的三门峡,穿过世界上著名的黄土区。这片黄土区,大体上西起日月山,东到太行山,南至秦岭,北抵阴山,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海拔在1000~2000米,称为黄土高原。数千年来,黄河时刻流淌过这片黄土地,每年从它身上带走1亿吨的黄土泥沙,然后将这些黄土泥沙传送到华北平原和渤海边上。黄土亘古不变,黄河日日东流,黄土形成了黄河的性格,黄河又塑造了一个黄皮肤民族的国魂和民风,黄河中游的关中平原、晋南盆地和豫西沿河地带,是中华古代文明的主要发祥地。

西侯度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其中出土了距今15万年前属于早更新世的遗物。它位于陕西省芮城县中条山南麓,距风陵渡约10千米,滚滚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是中华民族祖先最早生活和开发的地区之一。考古资料证明,已发掘的文物大斗师哺乳动物化石,还有人工打制的几十件石器,其中有砍斫器、刮削器和三棱大尖器,以及火烧的鹿角、兽骨和马牙化石,它证明西侯度人使用了火,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记录。西侯度人是目前所知黄河乳汁哺育的第一代子孙。

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在黄河流域的渭河、汾河,相继出现了蓝田人、丁村人和许家窑人。蓝田人遗址在陕西省蓝田县,南依秦岭,北临灞河,是迄今为止黄河流域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距今已有75万到115万年。他们可以使用自制的简单的生产工具,进行狩猎、采集等原始生产活动。丁村人遗址在山西襄汾县南汾河岸边,许家窑人一直在山西省阳高县境内。丁村人、许家窑人已经有了石球打制技术、石球狩猎技术,在社会组织上也脱离了原始群居的乱混状态,这是从原始人群过渡到氏族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大约在距今1.2万年前,黄河流域的远古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出现了陕西大荔的沙苑文化和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文化。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时候,这块黄土地上出现了象征华夏文明曙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遗址在河南省西部渑池县北8000米的仰韶村,这里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黄河给两岸的农牧业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从而极大地带动了这一地区古文明的发展。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仰韶人能制作彩绘的陶器,制陶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如果说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文化区的代表的话,那么龙山文化则是黄河下游文化区的代表。龙山文化遗址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东北城子崖,是指承袭大汶口文化发展起来的古文化,以素面磨光黑陶为主,盛行三足器、圈足器、胎薄如蛋壳的陶杯,鸟首形足的陶鼎及粗颈鬻等为其代表性的器物。以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与以黑陶为特征的龙山文化,后来在豫西、关中和晋南地区交流融合,同时又吸收了其他地区有地方性的文化,使我国各地方性的文化第一次得到统一,为华夏文化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唐尧、虞舜、夏禹都是炎帝、黄帝的后代。尧是传说中贤明的君王。《墨子·节用篇》中说:“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北降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今山西临汾是尧建都的地方,他有功于民,受民爱戴,人们在此建尧庙纪念他。现存尧庙为清代遗物,规模宏伟,布局疏朗。前有山门,碑列两侧,内有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尧王于四大宰臣被誉为五凤,“一凤升天,四凤皆鸣”,五凤楼因此得名。尧年老之后,传位于舜,舜帝出生于蒲坂,即今山西永济县。蒲州古城宏伟壮观,舜帝出生地称舜帝村,竖立着“舜帝故里”的碑文。舜帝年老之后,又传位于禹,禹带领人民治理黄河,深得百姓的爱戴拥护。在黄河的许多地区至今还有不少与大禹相关的传说,如在山西芮城县东南有大禹渡,相传是禹凿龙门后,由中条山经禹门口来到神柏峪休息的地方,临河处还建有禹王庙碑。《帝王世纪》说:“(禹)受禅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后两个地方都在今山西境内,如今的山西省夏县城西便有禹王城遗址。后来禹迁都阳城,阳城遗址位于今河南登封县告城镇东北的阳城遗址。大禹把帝位传于子夏启,从此我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大禹也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的统治者。

夏朝末年桀当政,惨行无道,不恤百姓,商代之而起。商人活动区域也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曾先后定都亳(今河南商丘)、隞(今河南荥阳)、相(今河南内黄),到盘庚迁于殷(今河南安阳)。《竹书纪年》说:“自盘庚徙殷,到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殷都在河南安阳市北约2000米处,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其北的洹河两岸地区,东西长约6000米,南北宽约4000米,周灭殷后,该地渐趋荒芜,故称“殷墟”。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人们在这里出土的龟甲兽骨上发现了文字,后又从中考释出殷帝王名谥十余人,从而证实了此地即文献中记载的殷墟。从1928年起,对殷墟进行过15次考古发掘,发现小屯村北有宫殿遗址,侯家庄一带有殷王族的陵墓,出土了十多万片甲骨刻辞及大量的青铜器和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遗物。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四周饰有盘龙纹和饕餮纹,高1.33米,重达875公斤,为世界罕见的重器,堪称商代青铜器的代表。商代后期,整个统治集团奢侈腐化,奴隶主对奴隶、平民的压榨更为残酷,阶级矛盾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趋激化,许多小国纷纷从商的控制下摆脱出来,活动在渭水中游的周部落击败商朝军队,取代商建立了在中国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周王朝。

从周代开始,黄河文化进入兴盛发展时期,黄河流域(主要指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开封先后成为封建王朝的三大都城。

黄河流经山东境内,滋润了在这里生长、发育的齐鲁文化,这块土地上诞生了影响中华三千年文明的两位圣人——孔子孟子。孔子的故乡在今山东曲阜市内,1982年这座古城被国务院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孔庙、孔林、孔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www.chuimin.cn)

孔庙位于曲阜市城区,这里是历代祭祀孔子的地方。此庙建于公元前478年,即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鲁哀公便将其生前故居改建为庙,“岁时奉祀”。其后历代帝王,一个接着一个,不断对其进行重修、扩建,在明、清两代便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并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合称为我国“三大古建筑群”。孔庙建筑群仿皇宫之制,其后共有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以南北中轴线贯穿,南北长1120米,东西宽140米,总面积327.5亩。共有殿、堂、庑、阁、亭、祠、楼等446间,碑刻2000多块,门坊54座,整个建筑布局严谨、奇丽壮观。在这座庞大的古代建筑群里,前为仰圣门和金声玉振坊。庙门棂星门后,主要建筑依次为太和元气坊、圣时门、壁水桥、弦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十三碑亭。此后分三路推进:中路为大成门、杏坛、大成殿、东西庑、寝殿、圣迹殿;东路进承圣门后为孔子故宅,有诗礼堂、礼器库、鲁壁、故宅井、崇圣祠、家庙等;西路进启圣门后有圣王殿、启圣王寝殿、金丝堂、乐器库等。孔庙能有今天如此规模,与清代雍正皇帝有很大的关系。他在国力不济的情况下,亲自督修孔庙,前后费时6年,耗银15.7万两,使孔庙焕然一新,形成了目前的宏伟规模。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是历代衍圣公的官署和孔子后裔直系子孙的住宅。自宋宝元年间开建,明嘉靖年间又进行重建。府内共有楼、房、厅、堂460多间,占地40多亩。同样分中、东、西三路,东路为家庙,有报本堂、桃庙、一贯堂、慕恩堂、三思堂、九如堂、御书楼及酒坊等;西路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等;中路为孔府主体,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为官衙,设六厅三堂;后为内宅,有上房、前堂楼、后堂楼、后五间及后花园等。府前有豪华的陈设和森严的戒备,厅堂内外轩敞而井然有序,俨然为一座典型的官衙宅邸合一的封建贵族庄园。府内现存有自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至1948年的“孔府档案”,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字之次序编目,内容包括袭封、宗族、属员、诉讼、租税、祠典、政事、财务、文书等类。这是世界上持续年代最久、范围最广、保存最完整的私家档案,是研究我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

孔林是孔子后裔的墓葬区,是一座大型的人造园林。周围林墙蜿蜒7.5公里,占地面积3000多亩,相当于现在曲阜城的2倍,里面植有桧、柏、松树22000多株。草木深处,密林丛中,隐现出60多间楼、亭、殿、堂、坊,还有1000多块碑刻和无数的坟墓。孔子和他的儿子孔鲤、孙子孔三人的大墓在洙水桥北的围墙里面,合称“三垅”。孔林的东北部,有清初著名剧作家、《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墓。在孔子墓以北的林区中央,有一处与众不同的墓区,它在地形的选择上很特别,不仅有石兽石祭台,而且还有道光皇帝的御书祭文。据说道光皇帝的祖父乾隆有一个女儿面部长着黑痣,相貌也很平常,八字先生给她算命,说她福分浅,不能久居宫中,只能嫁给更为显贵的人家才能增福。于是乾隆皇帝便想到与孔府的衍圣公结亲,因为碍于满汉不能通婚的定制,便把她的女儿寄养到大学士于敏中的家里,以于家的名义把公主嫁给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据说陪嫁的嫁妆运了三个多月,并有太监随侍出京。公主死后,不但在孔府东院建了“慕恩堂”,而且选择了一块上好的墓地安葬,由道光皇帝亲自为这位姑妈撰写祭文。

黄河源远流长,华夏文明推陈出新,一个个古老的文化遗迹,记载着中华民族辉煌的过去,成为今人了解过去的一部形象生动的感性史书。

(三)黄河问题

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坡度变小,流速缓慢。每年从中游输往下游的泥沙平均约16亿吨,其中大约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中,使河床高出两岸河堤之外的平原。河水全靠人工大堤约束,形成著名的地上河。我国最高的地上河,是黄河流经开封的一段,位于开封市北10千米处黄河南岸的柳园口,这里河面宽8000米,大堤高约15米。由于黄河流出河南邙山后,进入平原,落差骤然变小,泥沙大量沉积,致使开封段的黄河河床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增高,日积月累,此处的河床已高出开封市区地平面7~8米,最高处达10米以上。随着泥沙的不断淤积,河床的不断抬升,两岸大堤也日增年高。因黄河被两岸大堤夹护着从开封城北高处流过,形似天河,故将这种人工奇观称为“悬河”。

回顾历史,先秦时期,黄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公元前2000年间的地理环境适宜于植被的生长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气候环境为农作物和植被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在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记载黄河流域“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关中平原直到中国战国时期依然有着“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的说法。

战国以后,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秦国经济中心向关中迁移,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由于黄河流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中国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2002年),加之古代中国重农轻牧的现象,黄河流域植被长期遭到破坏。随着公元11世纪气候开始转冷,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迁,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开始减少,然而森林覆盖已经难以恢复到公元前3世纪的状况。随着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开始受到黄河的侵蚀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目前环境恶化,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更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入黄河。

近些年风沙问题越来越严重,专家说,如果人类再滥砍滥伐的话,黄河的源头很可能会被淹没在风沙之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地,但是这条被誉为母亲河的源头今天却被荒山大围斩,风沙处处。

专家指出,人类违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滥砍滥伐是破坏水源的主要原因,使这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生态系统面临崩溃,它也很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破坏下的另一个遗址。

近50年黄河的治理有了很大发展:

黄河流域已修建了3000多座水库,总库容已相当黄河的年径流总量,黄河水资源的利用率已达60%,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修建的小浪底工程已于1998年按期截流。

黄河下游1300公里的大堤普遍加高加固三次。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2/5得到治理。在1950—1997年的48年内,黄河流域8省(区)共完成梯田、坝地、其他基本农田和造林、种草等五项主要水土保持措施2.71亿亩,折合18.08万平方公里,占8省(区)水土流失面积44万平方公里的41.1%。按48年平均,年均进度0.83%。上述治理面积中,有梯田(包括塬面条田、埝地)4617.17万亩,坝地537.8万亩,其他基本农田3381.33万亩,造林15094.46万亩,种草3491.67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