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水域与中国传统文化: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水域与中国传统文化: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山水养育了文化,文化增添了山水的灵性。让我们来看一下水文化的形成过程:首先,对自然神的祭祀活动促进了山水文化的发展。其次,佛教和道教把人们引入超凡脱俗的大自然,并且儒家思想中的隐逸观念也是推动文人士大夫走向自然的重要因素。山水为佛教信徒提供了一个修身养性的极佳环境,道教崇尚自然,返璞归真,追求超凡脱俗的“仙境”,他们的寻找使得很多不为人知的山水变为名山胜水。

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说得好:“我国名胜也好,园林也好,为什么能这样勾引无数中外游人百看不厌呢?风景绚美,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还有个重要因素,即其中有文化,有历史。”(《说园》)在中国山水里,有文化的深潜,有历史的厚度,每个朝代,每个时期都在它身上留下踪迹,这些历史精英、文物荟萃、英雄业绩,正是人们了解过去、触发心灵、唤起审美愿望的重要契机。所以在山水游历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是相互交织,相得益彰的。山水养育了文化,文化增添了山水的灵性。没有山水的养育,文化便缺少了根基与源泉;没有文化的滋润,山水便缺少了精神和韵味。

让我们来看一下水文化的形成过程:

首先,对自然神的祭祀活动促进了山水文化的发展。据考古资料,从大约一百七十万年前开始,长江黄河流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生产力水平尚很低下的人类,提供了生存、繁衍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但是高山深谷、江河猛兽和风云变幻的自然景象又让人类的祖先不得不产生深深的畏惧之心,大自然以神灵的形象存在着。所以,人类的祖先对山水不仅有浓浓的依恋,同时还将自然山水由使用对象变成了崇拜对象,人们为求得风调雨顺、安居乐业,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开展了种种祭祀山神的宗教活动。

其次,佛教道教把人们引入超凡脱俗的大自然,并且儒家思想中的隐逸观念也是推动文人士大夫走向自然的重要因素。山水为佛教信徒提供了一个修身养性的极佳环境,道教崇尚自然,返璞归真,追求超凡脱俗的“仙境”,他们的寻找使得很多不为人知的山水变为名山胜水。而在古代封建社会中,仕与隐是文人士大夫在人生道路上的两种选择,选择隐居生活的士大夫也就越发喜爱山水了。(www.chuimin.cn)

所以,在人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中,人们越来越与自然亲近了,原来那种敬畏、崇拜的心理,逐渐为愉悦、清净、无为的心境所取代。山水在人们眼中不再狰狞可怕而是愈加美丽动人,即人们开始以审美的态度观照自然,欣赏山水。山水的游览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同时也促成了表达美感经验的山水艺术的形成,山水诗、山水画、园林等艺术品类纷纷呈现并发展起来。

最后,人们对自然山水的改造、利用、科学开发,也是推动山水文化建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比如四川岷江上游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我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为秦昭王时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所建,它由鱼嘴、宝瓶口、飞沙堰三部分组成,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人民高超的科学水平,为四川成为“天府之国”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