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泰山:中国东岳之首,壮丽风景,文化遗产

泰山:中国东岳之首,壮丽风景,文化遗产

【摘要】:在我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中,天地万物之祖盘古氏死后,头部化作东岳泰山。从而,泰山成为五岳之首。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其一,古人崇拜东方、苍天、太阳、高山,而泰山是中国东部地区最高的山,在那里既能第一时间看到太阳升起,也便于皇帝与天近距离地沟通。殿内正中悬东岳大帝画像,北、东、西三面墙壁上有巨幅画,名为《泰山神启跸回銮图》,长62米,高3.3米,传为宋代作品,以龙凤之笔描绘了东岳大帝出巡的盛况。

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这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泰山的评价。

(一)泰山基本概况

泰山,原名岱山,也名岱宗。它拔地通天,雄峙山东中部,其南麓始于泰安城,北麓止于济南市,方圆426平方千米。主峰是泰安市境内的玉皇顶,海拔1532.8米。在我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中,天地万物之祖盘古氏死后,头部化作东岳泰山。从而,泰山成为五岳之首。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正如天阶坊上的对联写的那样“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泰山既是“天然的山岳公园”,又是“东方历史文化的缩影”。

(二)泰山的特殊地位

汉武帝曾赞赏泰山:“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而泰山被奉为与上天通接的圣地,经常是皇帝设坛祭祀祈求国泰民安和举行封禅大典之地。可为什么古代皇帝不选择其他名山,而是热衷于到泰山祭祀呢?

其一,古人崇拜东方、苍天、太阳、高山,而泰山是中国东部地区最高的山,在那里既能第一时间看到太阳升起,也便于皇帝与天近距离地沟通。其二,泰山地处黄河流域下游,这一带在远古相对比较发达,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古代皇帝通过效仿先人封禅泰山,宣扬自己的丰功伟业,塑造自己的光辉形象,提升自己的历史分量。

(三)泰山景点

泰山建筑,包括寺院、庙宇、楼阁、亭坊、塔、桥等,因地制宜,巧妙借用自然地势加强和美化自然景观,利用南坡陡峭之势,造成登泰山如登天的意境。泰山建筑成功地利用周围的环境来营造成一种氛围、一种境界,烘托和加强步步登天的意念,使建筑功能和环境达到高度的统一。

天贶殿位于岱庙仁安门北侧,是岱庙中的主体,传为宋代创构。元称仁安殿,明称峻极殿,殿主祀东岳大帝。殿高22.3米,长48.7米,宽19.79米。殿面阔9间,进深5间,(古代计算房屋的间数是以柱子为标准,每4根柱子围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为1间,即正面有10根柱子,侧面有6根柱子,在房间上计算就是60间),8根红色大檐柱耸立廊前,重檐九脊,黄瓦飞薨金碧辉煌,以国内三大宫殿式建筑之一而闻名。殿内正中悬东岳大帝画像,北、东、西三面墙壁上有巨幅画,名为《泰山神启跸回銮图》,长62米,高3.3米,传为宋代作品,以龙凤之笔描绘了东岳大帝出巡的盛况。

十八盘:泰山有3个十八盘之说。自开山至龙门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门为“紧十八”,共计1630余阶。“泰山十八盘”是泰山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为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此处两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

南天门在十八盘之尽处,旧称三天门、天门关,海拔1460米,山于此为最危耸,飞龙岩与翔凤岭之间的低坳处,双峰夹峙,仿佛天门自开。门为阁楼式建筑,石砌拱形门洞,额题“南天门”。红墙点缀,黄色琉璃瓦盖顶,气势雄伟。

(四)泰山文化

泰山丰富多彩的文化为其增添了夺目耀眼的光彩,让游人驰神于大自然清幽雄奇之美的同时,感悟到人文之美的灿烂与厚重。泰山文化自然得益于泰山的崇高与伟大,更得益于炎黄子孙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智慧和灵气。由此可见泰山文化所包含的高韵觉悟与璀璨壮丽的崇山峻岳融为一体,使世人在展读这部不朽巨著的时候,充分品味自然山水之美,感悟人文情思之重,体验哲理意蕴之善。

1.泰山石刻

泰山石刻源远流长,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现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题刻800余处,碑刻题名之多冠中国名山之首,成为一处天然的书法展览,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泰山石刻涵括整个中国的书法史,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历代刻石2500余处,堪称中国书法第一山!

泰山秦刻石,记载了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故事,距现在已有2000多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刻石之一。碑文由小篆创始人秦国丞相李斯撰写,原文222个字,三次失而复得只剩下九个半字了,人称国宝

在泰山极顶玉皇顶,登封台的北边,玉皇庙门前8米处,立有一碑,因通体无字,俗称无字碑。古代人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秦始皇立的,这一说具体又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秦始皇封禅坛上北边的石阙,因为秦始皇的功德之大,难以用文字形容,故无字;另一解释说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没人会写字了,故无字。当然,这些均无据可考。第二种说法认为此碑是汉武帝刘彻立的,也一直没有定论。

2.泰山宗教文化

任何宗教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受制于当时的政治与文化条件,孔子的“中庸之道”与“和为贵”的思想,造就了泰山宗教文化的包容性。所以,人们今天在泰山看到的是一个儒、道、佛以及基督和伊斯兰和睦相处的宗教大家庭。道教在泰山上下安营扎寨,儒教和佛教在山上也相安无事,而且相互渗透,共同发展,以致泰山普照寺里的元玉和尚提出了“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的处世哲学;此外,远道而来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也在山下的泰城找到了归宿,这是其他名山大川所不具备的。(www.chuimin.cn)

值得一提的是,秦汉时期的泰山封禅,加速了神仙学说与道家思想的融合。由于国家祭祀系统是在方仙道信仰下统一起来的,并且在封禅活动中进行,这就为道教思想的形成创造了基本条件,特别是对泰山道教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泰山与历史名人

(1)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泰山与名人结缘,始于孔子。孔子曾经多次登临泰山抒怀畅志、考察封禅、学习礼仪、了解民情,留下了十分丰富的历史遗迹。同时,孔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由于他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后人竞起仿效,接踵而至。可以说孔子开创了名人登泰山的先河。

孔子曾登临泰山,观览名胜,泰山上下有不少孔子游览遗迹,比如瞻鲁台、虎山等。孔子的思想和泰山紧密相连,孔子长期奔走齐鲁所悟出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似乎已涉及文化地理人性格的影响;他在细致的观察中体味到“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反映出山水欣赏对人的心理与健康的作用。

(2)司马迁与《封禅书》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历史上司马迁曾多次来往于泰山。他20岁奉父命南游时,就到过向往已久的泰山领略峰峦的伟岸,考察封禅的遗迹。先父未能登临的遗恨,使司马迁对泰山的崇敬情感更加刻骨铭心。汉武帝历次到泰山,司马迁皆为随从,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产生了他“承敝通变”的《封禅书》。

司马迁的《封禅书》把传说中的古代帝王直至秦始皇、汉武帝在泰山的封禅活动进行了整理,并给予生动翔实的记载,从而使这种富有浓厚政治、文化色彩的祭祀活动,受到后代帝王的重视,将封禅作为隆重的国家大典延续下来。

(3)诗中的泰山

   

望  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