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帝陵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帝陵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秦汉以后,帝王统称自己的坟墓为“陵”,从此“陵”成为皇家陵寝之地的专称。因为秦以前,对先王的祭祀不在墓地进行,因此当时的陵墓建筑还没有祭祀殿之类的建筑。汉代陵墓都以覆斗形为主,例如,汉武帝陵、汉文帝陵规模都是相当大的,至今犹存。

陵,本指山陵,即大的土山,所谓“大阜日陵”。最早称墓为陵的记载是公元前335年赵肃侯“起寿陵”(《史记·赵世家》)。君王的坟墓称“陵”,是从战国中期开始的,它首先出现在赵、楚、秦等国。由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王权的不断加强,当时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国王的坟墓,建造得越来越高大宽阔,状似山陵,坟墓也因此被称为“陵”。秦汉以后,帝王统称自己的坟墓为“陵”,从此“陵”成为皇家陵寝之地的专称。

西周以前,帝王坟墓多为木椁大墓,地面不封不树。因为秦以前,对先王的祭祀不在墓地进行,因此当时的陵墓建筑还没有祭祀殿之类的建筑。秦始皇首次将祭祀用的寝殿建在墓地,开创了在寝殿中供奉和祭祀帝王的陵寝制度,并为以后历代帝王陵墓所效仿。另外,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坟墓也叫“陵”,如太吴陵、黄陵。

中国人讲究厚葬,历代统治者尤甚,商周以后大墓不断出现。考古工作者在清理商周墓葬时发现,除有大量的随葬品之外,此时对大墓的建造都是相当考究的,除有棺外,还有外椁,并且都需埋入30米以下。

到了秦汉时代,修建大墓较为盛行,汉武帝陵就比较大。到了东汉时期,开始建造石墓,而且这一时期的陵墓建造更加讲究,并且都相当坚固。西汉陵墓相当大,在墓的封土上还做建筑,叫做享堂。汉代陵墓都以覆斗形为主,例如,汉武帝陵、汉文帝陵规模都是相当大的,至今犹存。

唐代陵墓均建于唐长安城北,以昭陵乾陵为例,均因山为陵,选地极佳,利用地形进行建筑,十分豪壮。宋陵均埋入河南孝义县以南的广大地区,至今每座陵园的石人、石马、石兽均保存完整。(www.chuimin.cn)

元代比较特殊,皇帝不建陵,因此成吉思汗陵与元代其他帝王陵寝一样,不是真正的陵墓,他们究竟葬在何处,现在还没有考证出来。

明代陵园分为三处:起初朱元璋在凤阳建都,明祖陵建于凤阳,至今犹存;后来全国统一,建都南京,明代孝陵即建于南京紫金山下,十分雄壮;朱棣迁都北京,明代即在北京建都,明代连续十三个皇帝均葬于北京昌平的天寿山下,共计十三座陵寝,俗称十三陵。

清代帝陵在东北有三座,进关后建都北京,又在北京附近建有东西两大陵。东北三大陵:一是北陵,在沈阳城北;二是东陵,在沈阳东部;三是旧老陵,被誉为关外第一陵,建在辽宁省新宾县旧老城附近。清朝统一全国后,皇帝在北京建有东西两大陵,一座在河北易县,称清西陵;另一座位于河北遵化,称东陵,其规模也很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