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铁框架建筑的产生与发展与其他所有“西洋楼式”建筑不同,故宫灵沼轩颇有新意地使用了铁框架与砖石墙结合的结构。这种结构显然不是之前中国金属建筑所习用的,而且,铁框架建筑在当时的欧洲也只是近100年间产生的新生事物。因此,有必要对铁框架建筑的来龙去脉稍加梳理,以便完整理解灵沼轩的价值和历史地位。人们开始主动探寻将铸铁材料应用于建筑工程的技术。......
2023-10-18
陵,本指山陵,即大的土山,所谓“大阜日陵”。最早称墓为陵的记载是公元前335年赵肃侯“起寿陵”(《史记·赵世家》)。君王的坟墓称“陵”,是从战国中期开始的,它首先出现在赵、楚、秦等国。由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王权的不断加强,当时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国王的坟墓,建造得越来越高大宽阔,状似山陵,坟墓也因此被称为“陵”。秦汉以后,帝王统称自己的坟墓为“陵”,从此“陵”成为皇家陵寝之地的专称。
西周以前,帝王坟墓多为木椁大墓,地面不封不树。因为秦以前,对先王的祭祀不在墓地进行,因此当时的陵墓建筑还没有祭祀殿之类的建筑。秦始皇首次将祭祀用的寝殿建在墓地,开创了在寝殿中供奉和祭祀帝王的陵寝制度,并为以后历代帝王陵墓所效仿。另外,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坟墓也叫“陵”,如太吴陵、黄陵。
中国人讲究厚葬,历代统治者尤甚,商周以后大墓不断出现。考古工作者在清理商周墓葬时发现,除有大量的随葬品之外,此时对大墓的建造都是相当考究的,除有棺外,还有外椁,并且都需埋入30米以下。
到了秦汉时代,修建大墓较为盛行,汉武帝陵就比较大。到了东汉时期,开始建造石墓,而且这一时期的陵墓建造更加讲究,并且都相当坚固。西汉陵墓相当大,在墓的封土上还做建筑,叫做享堂。汉代陵墓都以覆斗形为主,例如,汉武帝陵、汉文帝陵规模都是相当大的,至今犹存。
唐代陵墓均建于唐长安城北,以昭陵、乾陵为例,均因山为陵,选地极佳,利用地形进行建筑,十分豪壮。宋陵均埋入河南孝义县以南的广大地区,至今每座陵园的石人、石马、石兽均保存完整。(www.chuimin.cn)
元代比较特殊,皇帝不建陵,因此成吉思汗陵与元代其他帝王陵寝一样,不是真正的陵墓,他们究竟葬在何处,现在还没有考证出来。
明代陵园分为三处:起初朱元璋在凤阳建都,明祖陵建于凤阳,至今犹存;后来全国统一,建都南京,明代孝陵即建于南京紫金山下,十分雄壮;朱棣迁都北京,明代即在北京建都,明代连续十三个皇帝均葬于北京昌平的天寿山下,共计十三座陵寝,俗称十三陵。
清代帝陵在东北有三座,进关后建都北京,又在北京附近建有东西两大陵。东北三大陵:一是北陵,在沈阳城北;二是东陵,在沈阳东部;三是旧老陵,被誉为关外第一陵,建在辽宁省新宾县旧老城附近。清朝统一全国后,皇帝在北京建有东西两大陵,一座在河北易县,称清西陵;另一座位于河北遵化,称东陵,其规模也很庞大。
有关中国旅游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章
欧美铁框架建筑的产生与发展与其他所有“西洋楼式”建筑不同,故宫灵沼轩颇有新意地使用了铁框架与砖石墙结合的结构。这种结构显然不是之前中国金属建筑所习用的,而且,铁框架建筑在当时的欧洲也只是近100年间产生的新生事物。因此,有必要对铁框架建筑的来龙去脉稍加梳理,以便完整理解灵沼轩的价值和历史地位。人们开始主动探寻将铸铁材料应用于建筑工程的技术。......
2023-10-18
如2003年上海成立了中国首个“修学旅行中心”,该中心组织编写出版了《修学旅行手册》一书,倡议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区联合打造华东研学旅行文化游黄金线路。同时明确了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活动形式,是“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至此,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以完整的课程化方式嵌入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的课程体系中。......
2023-10-17
当时人们把他们称为“俳优”。到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参军戏”的表演形式。滑稽戏到元代,为中国戏剧的成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而且保留和发展了滑稽讽刺的传统、插科打诨的方式。相声的讽刺矛头可以指向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相声中,涌现了一大批歌颂性的段子。也可以说,注重娱乐功能的相声更加接近和更加能够发挥相声这一曲艺类型的本质特性,有着更大的存在空间。......
2023-11-18
中国古代帝陵建筑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尚高据说春秋晚期,孔子重礼,为了便于祭祀,便在其父母的墓地上封土。因而,帝陵建筑的平面布置与宫殿建筑相仿,亦设中轴,求对称,讲递进,序高潮。历代帝王的陵寝建筑如此尚高、尚大、尚威,是“生者”对“死者”的“饰”,也是“事死如事生”之礼的外在表现。......
2023-11-18
中国人民在争取独立、解放和和平的斗争中,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它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值得后人永远纪念的,如国庆节。中国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大多可追溯久远,绝大多数是在民间长期生活中约定俗成的,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最初的产生一般与生产、祭祀、宗教习俗等多种因素相关,反映了中国的传统习惯、道德风貌、宗教观念和物质生活状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11-18
第七节团类团类制品,又叫团子,是以米类为原料,制作成圆形的粘性食品。它与糕是孪生姊妹,人们习惯称之为糕团。最早,人们称此为“丸饼”,即饼类食品中的一种。我国古代对团形面食有许多称谓,如称之为丸、锤、团、圆子、团子等等。南北朝时,团形面食已在北方流行,当时称之为“锤”,加糖者称糖锤,大个者叫大锤。宋元时期,“锤”仍为团形面食中的一种制品,并成为正月十五元宵节时的通用食物,当时称作“焦锤”。......
2024-01-24
不过,自秦汉以来,帝王陵的地面建筑有遗址可寻。帝王陵的地面建筑主要有三个部分。宋陵地宫均未被发掘,仅宋太宗之妃李后陵因被盗而打开,因此宋代帝陵的地下布局目前还不是很清楚。现探明李后陵的地宫由墓道、甬道、陵台下的墓室组成,总长约50米。......
2023-11-18
隋唐科举制的确立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唐代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科举制度的创立,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个重大改革。宋代初期的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
2023-08-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