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旅游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风格的建筑

中国旅游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风格的建筑

【摘要】: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选出了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除了排在第五的江西婺源,其他都是少数民族村落。少数民族由于地理气候、民风民俗和宗教信仰的关系,在多民族独立又融合的聚居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建筑审美风格,这些建筑大多仍保留着原生态的质朴,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自由潇洒,不拘一格。

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选出了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除了排在第五的江西婺源,其他都是少数民族村落。它们是川西丹巴藏寨、云南红河哈尼村落、新疆喀纳斯湖图瓦村、贵州黎平肇兴侗寨和云南丽江大研镇。少数民族由于地理气候、民风民俗和宗教信仰的关系,在多民族独立又融合的聚居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建筑审美风格,这些建筑大多仍保留着原生态的质朴,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自由潇洒,不拘一格。

1.吊脚楼

中国贵州省的东南部地区,聚居着少数民族苗族侗族,这个地区的气候潮湿而炎热,尤其在夏季,晴雨无常,走在山脚还是大晴天,登至山顶却倾盆大雨,变化很快,当地百姓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创造了适宜自己生活的住屋。房屋用当地盛产的杉木制造而成,依着自然的山势,把柱子架在高低不同的山坡上,建造起两层楼的住宅。楼的上层住人,下层多架空而不做外墙,在里面圈养牛、猪等牲畜和堆放农具与杂物。楼的上层用木板隔成客堂、卧室,并向四周伸出挑廊,主人在廊里做活和休息,这些挑廊都依靠楼层上伸出的横梁承托,这样可以使廊柱不落至地面而悬吊在半空中,以便于人与牲畜在廊下通行,所以当地把这种楼房称为“吊脚楼”。这种吊脚楼也大量出现在四川、湖北、云南等气候潮湿的山区,它们的优点是人住楼上通风防潮,又能防止山上野兽的袭击。

2.毡包

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民族和新疆哈萨克民族的聚居地,当地百姓长期以来保持着游牧的劳动和生活方式,他们饲养着成群的牛羊和马匹,住在草原进行放牧,并且随着草原草场的变化而经常搬迁放牧地,于是一种适应于这种游牧生活的住房应运而生。这种住房平面为圆形,用木条编成可以装拆的框架,在框架外面包以羊毛毡,所以称它们为“毡包”,因为蒙古民族使用得最多,所以又称为“蒙古包”。毡包最大的特点是便于拆迁,当牧民在一处草场放牧完了,于是一家人拆除毡包,将框架和羊毡以及全部生活用具驮在几匹马背上,主人骑着马匹,赶着牛羊奔向新的草场,又重新搭造起毡包,生活在新的草原上。

毡包皆圆形,直径为4~6米,高2米,一侧开门,顶端留有圆形天窗,用以采光和通气,毡包内做饭和冬季烧马粪取暖的烟气也从这里排除。毡包的外表简洁朴素,但只要经济条件允许,人们都会在地面铺地毯,壁上挂彩毯,装饰得十分华丽,表现出草原牧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www.chuimin.cn)

3.石碉房

中国西藏、青海和四川西部为藏族聚居地,当地多山地产石材,所以建造住房多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石头墙,平屋顶,多为二层或三层楼房,外墙上下有收分,形似碉楼,所以称石碉房。这种住宅的底层为接待室及卧室,二层除卧室外,专设有经堂,这是一家人念经拜佛的地方,藏族几乎全民信仰佛教,所以经堂成为住宅的中心。

石碉房的外观很有特点,四周都是坚实的墙体,下部用粗石砌造,色彩凝重,质地粗糙,上部多在墙外抹灰,造成上下两部分在色彩和质感上的对比。外墙上开设成排窗户,窗四周有一圈外框,上小下大呈梯形,这是藏族建筑特有的一种形式,在宫殿、寺庙建筑上都是这样,窗上还带有彩色的檐口,使石碉房的外观在规则中亦显华丽,表现出藏族建筑粗犷、凝重而不失华丽的风格。

中国地域大,民族多,如此大量的住宅,尤其在农村,总是尽量采用当地出产的材料,应用当地传统技艺,根据当地地理条件建造出适合当地百姓生活的住房。山西有煤有黄土,能够烧制大量砖瓦,所以,出现了砖瓦住房;贵州山区盛产杉木,所以出现了用杉木建造在山坡上的吊脚楼;云南西双版纳,气候湿热,所以用当地的竹材盖出了架空的竹楼;陕西遍地黄土坡,经济贫困,所以出现了窑洞。正因为如此,这些住房必然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各地各民族百姓不同的生活习俗,使他们的住房必然从结构到形态上都带有各自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