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

【摘要】:中国最早的建筑诞生于距今约1万年的新石器时代初期,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时。随后,中国土木结构的建筑历程大致经历了雏形期、发展期、成熟期和总结期四个阶段。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这为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高峰期。

中国最早的建筑诞生于距今约1万年的新石器时代初期,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时。而最早显现出关于美的即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则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随后,中国土木结构的建筑历程大致经历了雏形期、发展期、成熟期和总结期四个阶段。

1.雏形期(夏—春秋

早在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湖北、辽宁、贵州、广东、浙江等地均发现了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

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开始利用黄土层做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穴居、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逐渐形成了氏族部落。长江流域,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成为干栏式建筑。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夏朝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有了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初步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西周时期,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有彩绘。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不论是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具备了基本的雏形。这为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奠定了基础。

半穴居住所

干栏式建筑

2.发展期(战国南北朝

战国时期出现了砖和彩画。秦汉时期,我国古代建筑的许多主要特征已形成,如建筑具有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木构架结构技术已日渐完善,其主要结构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发展成熟。东汉时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如石祠、石阙和石墓。这些都共同演绎着一个“秦砖汉瓦”的宏阔时代。(www.chuimin.cn)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瓦的产量和质量有所提高,金属材料被用作装饰。在技术方面,大量木塔的建造,显示了木结构技术的提高。

3.成熟期(隋—宋)

隋唐时期,砖的应用逐步增多,砖墓、砖塔的数量增加;琉璃的烧制水平和质量比南北朝有了很大的提升,使用范围也更为广泛,出现了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从而使构建的比例形式逐步趋向定型化。建筑与雕刻装饰进一步融合、提高,创造出了统一和谐的风格。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的实物仅有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部分建筑,其建筑特点是,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棂窗,风格庄重朴实。

宋朝建筑的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创造了很多华丽精美的作品。建筑构件的标准化在唐代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各工种的操作方法和工料的估算都有了较严格的规定,并且出现了总结这些经验的建筑文献《营造法式》。《营造法式》是北宋政府为了管理宫室、坛庙、官署、府邸等建筑工程而颁布的,是各种建筑的设计、结构、用料和施工的“规范”。

4.总结期(元—清)

明清三代是中国建筑的充实和总结阶段。元大都按照汉族传统都城的布局建造,是一个规模巨大、规划完整的都城。从西藏到大都建造了很多藏传佛教寺院和塔,大都、新疆、云南及东南地区的一些城市陆续兴建了伊斯兰教礼拜寺,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逐步影响全国各地。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高峰期。明代大部分城墙和一部分规模巨大的长城都用砖包砌,地方建筑业大量使用砖瓦。琉璃瓦的生产,无论数量或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民间建筑的类型与数量增多,质量也有所提高。各民族的建筑也有了发展,地方特色更加显著。皇家和私人的园林在传统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明末出现了一部总结造园经验的著作——《园冶》,激发了造园事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