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软利器》译者序:夙兴集

《软利器》译者序:夙兴集

【摘要】:看来,与《软利器》类似的媒介史书籍并不多见。《软利器》问世于1997年,纵览从古至今的媒介史,截止于互联网上的第一代新媒介。可见,从媒介演化的视角看,《新新媒介》是《软利器》的续集。

《软利器》是我为复旦大学出版社翻译的第五本书,《裸猿》、《人类动物园》、《亲密行为》、《新新媒介》和《软利器》在一年内问世,从策划、决策到实施,他们表现出罕见的痛快淋漓。在此,对该社的信赖表示感谢,对其大刀阔斧的风格表示钦佩。

《软利器》(1997)是讲述、描绘和论述媒介演化史的经典,内容宏富,哲理厚重,学科跨度大,十余年后,仍独占鳌头,难以撼动。

作者保罗·莱文森是当代最权威的媒介理论家之一,介绍他这本经典是我十来年的梦想,这是我译介他的第七本书。其余六本书依次为:《数字麦克卢汉》(社科文献,2001)、《思想无羁》(南京大学,2003)、《手机》(人民大学,2004)、《真实空间》(人民大学,2006)、《莱文森精粹》(人民大学,2007)、《新新媒介(》复旦大学,2011)。如此,他有关媒介、知识进化、哲学传播学的书就被我“一网打尽”了(例外是不准备引进的《捍卫第一修正案》)。

《软利器》已有一个译本(清华版《软边缘》),为何要坚持出第二个译本?我们先从书名说起。

一、书名考

《软利器》的英文书名是“The Soft Edge: A Natural History and Future of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日常小词,一目了然,副标题尤其容易理解和翻译:“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与未来”。 “Soft Edge”看似简单,却微言大义,不辩不明。

为何“软”?答案是,有两层意思。①“软”决定论:媒介与其结果的关系不是“a”决定“b”,而是“a”使“b”这个结果成为可能,“a”仅仅是主要因素,却并非唯一因素,除“a”以外,还有其他“决定”因素。②媒介的“刀刃”不是钢刀的刀刃,有强大的但并非刚性的“杀伤力”。莱文森说:“媒介的‘刀刃’之所以柔软,那是因为信息无影无形,难以把握。”

欲知“利器”(edge)为何物,首先要懂两个关键词。①“媒介”(mdiu m)是双刃剑,利弊皆有,此乃常识。②“信息”不像钢铁的刀刃,而是“轻盈、透明、无质无形连人手也难以把握的力量。它在我们使用的传播技术里流动,并使之激活。这个力量就是信息。”

明白这两个关键词以后,“edge”的双重意义就彰显醒目了:①媒介理论家所谓的“edge”是双刃剑的“刀刃”,不是“边缘”,媒介有利弊两面;②理解媒介以后,人就占有“优势”:“凡是理解媒介属性、演化及其对生活各方面影响的人,无不胜人一筹,多一优势。”(莱文森中文版序)

在我的手里,这个书名的汉译经历了一个定名的过程,2003年为分界线,此前我将其译为《软性的刀刃》,似嫌冗赘,简略为《软利器》以后,书名就简洁明快了。

二、伟大航程

《软利器》是一艘船,莱文森是船长,他驾着这艘航船,带领我们体验伟大的航程。我们将回到人类文明的起点,又驶向文明发展的未来。我们将造访大大小小的“港口”,大港有古埃及、古希腊、15世纪的欧洲;我们将邂逅3 000多年前试图将多神教改为一神教的伊克纳顿法老、2400年前后的苏格拉底等希腊圣贤以及欧洲近现代的谷登堡、哥伦布、达尔文、达盖尔、贝尔、莫尔斯、爱迪生、梅里埃、爱森斯坦、康德、黑格尔、爱因斯坦、马奈、莫奈;还将重温宗教改革、发现的时代、科学革命、工业革命。我们将先后考察口语、象形文字、拼音文字、机器印刷、光化学媒介、电子媒介、互联网;还将检讨现当代的波普尔、阿西莫夫、芒福德、道金斯、富勒、埃吕尔、伊尼斯、麦克卢汉、波斯曼,并将探索文字处理、超文本、互联网的未来发展。我们航行的终点是未来,人类将不遗余力地探索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或许,2045年我们真能实现人机合一的“奇点”吧。

三、《软利器》与《新新媒介》的传承与互补

2011年2月21日上午7时,我用关键词“new new media”在网上搜索,结果是:Amazon网上书店只有莱文森这一本New New Media ;旋即转Google检索,结果相同,无其他同名书籍。接着转卓越亚马逊和当当网检索“新新媒介”,所获为零。随即转“谷歌”和“百度”检索“新新媒介”,也一无所获。看来,专著形式的“新新媒介”迄今只有莱文森这一本了。(www.chuimin.cn)

接着,我用“media history”和“媒介史”为关键词语,重复上述程序,在三家网上书店和两家搜索引擎上检索。先搜寻“媒介史”,当当网和卓越亚马逊上与此相关的书有两三种,Google网上推荐的“媒介史”有麦克卢汉、伊尼斯、施拉姆和莱文森的书,也不多;旋即搜Amazon网,有关“media history”的书倒是不少,但真正贯穿古今的书不多;随即转百度搜“media history”,没有新发现。再用“the soft edge”搜书,结果是除了莱文森这本地地道道的媒介史以外:Amazon网上没有其他含“soft edge”的书,当当网和卓越亚马逊上根本就没有含“soft edge”的书,Google网上比较详细介绍的也只有莱文森这本书。看来,与《软利器》类似的媒介史书籍并不多见。

《软利器》问世于1997年,纵览从古至今的媒介史,截止于互联网上的第一代新媒介。

12年后,《新新媒介》接着讲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即莱文森所谓的“新新媒介”,尤其其中的博客网、优视网、维基网、掘客网、聚友网、脸谱网、推特网、第二人生、播客网等社交媒介。

可见,从媒介演化的视角看,《新新媒介》是《软利器》的续集。

在《新新媒介》里,莱文森提出了当代媒介的“三分说”(旧媒介、新媒介和新新媒介),完成了理论上的突破,对学界作出了新的贡献。

根据他的定义,互联网诞生之前的一切媒介都是旧媒介(old media),它们是空间和时间定位不变的媒介,比如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话、电影等。书籍里的知识锁死在一个地方,不去翻检就不能获取。报刊有周期,出版之前只能苦等。电影电视有节目表,不到时候你就看不到。旧媒介的突出特征是自上而下的控制、专业人士的生产。

新媒介(new media)指互联网上的第一代媒介,滥觞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界定性特征是:一旦上传到互联网上,人们就可以使用、欣赏,并从中获益,而且是按照使用者方便的时间去使用,而不是按照媒介确定的时间表去使用。新媒介的例子有电子邮件、亚马逊网上书店、iTunes播放器、报刊的网络版、留言板、聊天室等。

新新媒介指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滥觞于20世纪末,兴盛于21世纪,例子有博客网、维基网、“第二人生”、聚友网、脸谱网、播客网、掘客网、优视网、推特网等。其界定性特征和原理是:①其消费者都是生产者;②其生产者多半是非专业人士;③个人能选择适合自己才能和兴趣的新新媒介去表达和出版;④新新媒介一般免费,付钱不是必需的;⑤新新媒介之间的关系既互相竞争、又互相促进;⑥新新媒介的服务功能胜过搜索引擎和电子邮件;⑦新新媒介没有自上而下的控制;⑧新新媒介使人人成为出版人、制作人和促销人。

“新新媒介”之后会不会“新-新新媒介”、“后-新新媒介”呢?莱文森说,没有了。将来的后起媒介只能是“新新媒介”的超级版、“仿生版”,这是因为从今以后,一切媒介都越来越“人性化”,都符合“新新媒介”的界定性特征:媒介的使用者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换言之,媒介使用者分为消费者和生产者两个阵营、井水不犯河水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作者和读者的分界线逐渐淡化甚至消失,两种身份终将合二为一了。

《软利器》偏重哲理,《新新媒介》偏重实践,相反相成,相得益彰。实践证明,莱文森不是只说不练的“天桥把式”、囿于书斋的“腐儒”;不仅是横跨人文社科的理论家,而且是擅长实践的社会批评家;不仅是媒介理论家,而且是把旧媒介、新媒介和新新媒介都玩转得得心应手的先锋人物。

2011年2月21日

(有大量删节;《软利器》,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