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新译本也主张沿用国内20多年来习惯的称名:《传播学概论》。20世纪30年代,大众传播和人际交流的分野奠定基础;传播学研究和通讯技术研究分道扬镳。他是当之无愧的“传播学之父”。经验学派注重实证研究,长期雄踞北美的传播学界,以施拉姆和四位先驱为代表。......
2023-11-18
《软利器》是我为复旦大学出版社翻译的第五本书,《裸猿》、《人类动物园》、《亲密行为》、《新新媒介》和《软利器》在一年内问世,从策划、决策到实施,他们表现出罕见的痛快淋漓。在此,对该社的信赖表示感谢,对其大刀阔斧的风格表示钦佩。
《软利器》(1997)是讲述、描绘和论述媒介演化史的经典,内容宏富,哲理厚重,学科跨度大,十余年后,仍独占鳌头,难以撼动。
作者保罗·莱文森是当代最权威的媒介理论家之一,介绍他这本经典是我十来年的梦想,这是我译介他的第七本书。其余六本书依次为:《数字麦克卢汉》(社科文献,2001)、《思想无羁》(南京大学,2003)、《手机》(人民大学,2004)、《真实空间》(人民大学,2006)、《莱文森精粹》(人民大学,2007)、《新新媒介(》复旦大学,2011)。如此,他有关媒介、知识进化、哲学和传播学的书就被我“一网打尽”了(例外是不准备引进的《捍卫第一修正案》)。
《软利器》已有一个译本(清华版《软边缘》),为何要坚持出第二个译本?我们先从书名说起。
一、书名考
《软利器》的英文书名是“The Soft Edge: A Natural History and Future of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日常小词,一目了然,副标题尤其容易理解和翻译:“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与未来”。 “Soft Edge”看似简单,却微言大义,不辩不明。
为何“软”?答案是,有两层意思。①“软”决定论:媒介与其结果的关系不是“a”决定“b”,而是“a”使“b”这个结果成为可能,“a”仅仅是主要因素,却并非唯一因素,除“a”以外,还有其他“决定”因素。②媒介的“刀刃”不是钢刀的刀刃,有强大的但并非刚性的“杀伤力”。莱文森说:“媒介的‘刀刃’之所以柔软,那是因为信息无影无形,难以把握。”
欲知“利器”(edge)为何物,首先要懂两个关键词。①“媒介”(mdiu m)是双刃剑,利弊皆有,此乃常识。②“信息”不像钢铁的刀刃,而是“轻盈、透明、无质无形连人手也难以把握的力量。它在我们使用的传播技术里流动,并使之激活。这个力量就是信息。”
明白这两个关键词以后,“edge”的双重意义就彰显醒目了:①媒介理论家所谓的“edge”是双刃剑的“刀刃”,不是“边缘”,媒介有利弊两面;②理解媒介以后,人就占有“优势”:“凡是理解媒介属性、演化及其对生活各方面影响的人,无不胜人一筹,多一优势。”(莱文森中文版序)
在我的手里,这个书名的汉译经历了一个定名的过程,2003年为分界线,此前我将其译为《软性的刀刃》,似嫌冗赘,简略为《软利器》以后,书名就简洁明快了。
二、伟大航程
《软利器》是一艘船,莱文森是船长,他驾着这艘航船,带领我们体验伟大的航程。我们将回到人类文明的起点,又驶向文明发展的未来。我们将造访大大小小的“港口”,大港有古埃及、古希腊、15世纪的欧洲;我们将邂逅3 000多年前试图将多神教改为一神教的伊克纳顿法老、2400年前后的苏格拉底等希腊圣贤以及欧洲近现代的谷登堡、哥伦布、达尔文、达盖尔、贝尔、莫尔斯、爱迪生、梅里埃、爱森斯坦、康德、黑格尔、爱因斯坦、马奈、莫奈;还将重温宗教改革、发现的时代、科学革命、工业革命。我们将先后考察口语、象形文字、拼音文字、机器印刷、光化学媒介、电子媒介、互联网;还将检讨现当代的波普尔、阿西莫夫、芒福德、道金斯、富勒、埃吕尔、伊尼斯、麦克卢汉、波斯曼,并将探索文字处理、超文本、互联网的未来发展。我们航行的终点是未来,人类将不遗余力地探索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或许,2045年我们真能实现人机合一的“奇点”吧。
三、《软利器》与《新新媒介》的传承与互补
2011年2月21日上午7时,我用关键词“new new media”在网上搜索,结果是:Amazon网上书店只有莱文森这一本New New Media ;旋即转Google检索,结果相同,无其他同名书籍。接着转卓越亚马逊和当当网检索“新新媒介”,所获为零。随即转“谷歌”和“百度”检索“新新媒介”,也一无所获。看来,专著形式的“新新媒介”迄今只有莱文森这一本了。(www.chuimin.cn)
接着,我用“media history”和“媒介史”为关键词语,重复上述程序,在三家网上书店和两家搜索引擎上检索。先搜寻“媒介史”,当当网和卓越亚马逊上与此相关的书有两三种,Google网上推荐的“媒介史”有麦克卢汉、伊尼斯、施拉姆和莱文森的书,也不多;旋即搜Amazon网,有关“media history”的书倒是不少,但真正贯穿古今的书不多;随即转百度搜“media history”,没有新发现。再用“the soft edge”搜书,结果是除了莱文森这本地地道道的媒介史以外:Amazon网上没有其他含“soft edge”的书,当当网和卓越亚马逊上根本就没有含“soft edge”的书,Google网上比较详细介绍的也只有莱文森这本书。看来,与《软利器》类似的媒介史书籍并不多见。
《软利器》问世于1997年,纵览从古至今的媒介史,截止于互联网上的第一代新媒介。
12年后,《新新媒介》接着讲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即莱文森所谓的“新新媒介”,尤其其中的博客网、优视网、维基网、掘客网、聚友网、脸谱网、推特网、第二人生、播客网等社交媒介。
可见,从媒介演化的视角看,《新新媒介》是《软利器》的续集。
在《新新媒介》里,莱文森提出了当代媒介的“三分说”(旧媒介、新媒介和新新媒介),完成了理论上的突破,对学界作出了新的贡献。
根据他的定义,互联网诞生之前的一切媒介都是旧媒介(old media),它们是空间和时间定位不变的媒介,比如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话、电影等。书籍里的知识锁死在一个地方,不去翻检就不能获取。报刊有周期,出版之前只能苦等。电影电视有节目表,不到时候你就看不到。旧媒介的突出特征是自上而下的控制、专业人士的生产。
新媒介(new media)指互联网上的第一代媒介,滥觞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界定性特征是:一旦上传到互联网上,人们就可以使用、欣赏,并从中获益,而且是按照使用者方便的时间去使用,而不是按照媒介确定的时间表去使用。新媒介的例子有电子邮件、亚马逊网上书店、iTunes播放器、报刊的网络版、留言板、聊天室等。
新新媒介指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滥觞于20世纪末,兴盛于21世纪,例子有博客网、维基网、“第二人生”、聚友网、脸谱网、播客网、掘客网、优视网、推特网等。其界定性特征和原理是:①其消费者都是生产者;②其生产者多半是非专业人士;③个人能选择适合自己才能和兴趣的新新媒介去表达和出版;④新新媒介一般免费,付钱不是必需的;⑤新新媒介之间的关系既互相竞争、又互相促进;⑥新新媒介的服务功能胜过搜索引擎和电子邮件;⑦新新媒介没有自上而下的控制;⑧新新媒介使人人成为出版人、制作人和促销人。
“新新媒介”之后会不会“新-新新媒介”、“后-新新媒介”呢?莱文森说,没有了。将来的后起媒介只能是“新新媒介”的超级版、“仿生版”,这是因为从今以后,一切媒介都越来越“人性化”,都符合“新新媒介”的界定性特征:媒介的使用者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换言之,媒介使用者分为消费者和生产者两个阵营、井水不犯河水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作者和读者的分界线逐渐淡化甚至消失,两种身份终将合二为一了。
《软利器》偏重哲理,《新新媒介》偏重实践,相反相成,相得益彰。实践证明,莱文森不是只说不练的“天桥把式”、囿于书斋的“腐儒”;不仅是横跨人文社科的理论家,而且是擅长实践的社会批评家;不仅是媒介理论家,而且是把旧媒介、新媒介和新新媒介都玩转得得心应手的先锋人物。
2011年2月21日
(有大量删节;《软利器》,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有关夙兴集:闻道·播火·摆渡Cultural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Selected Works of He Daokuan的文章
我们这个新译本也主张沿用国内20多年来习惯的称名:《传播学概论》。20世纪30年代,大众传播和人际交流的分野奠定基础;传播学研究和通讯技术研究分道扬镳。他是当之无愧的“传播学之父”。经验学派注重实证研究,长期雄踞北美的传播学界,以施拉姆和四位先驱为代表。......
2023-11-18
半个世纪之前,他研究大众文化的第一部专著《机器新娘》不仅受到冷遇,而且差一点胎死腹中,出版社举棋不定,整整给他拖了六年!他给世人留下的著作十余种,最著名的代表作有三部:《机器新娘》,讲工业人和广告;《谷登堡星汉》,讲印刷人;《理解媒介》,讲电子人。《机器新娘》给工业人敲响了警钟,它有点令人不解,但它的确是一场及时雨。......
2023-11-18
在《比较文化我见》一文里,我呼应了金克木先生对《菊与刀》的介绍,萌生了将其译介给中国读者的愿望,可惜彼时学术译著的市场萎缩,夙梦难圆。谁知——二、压力不小网上检索之后,不禁大吃一惊,《菊与刀》已经有十来种译本。到2011年国庆节时检索发现,《菊与刀》的译本竟有二十来种。《菊与刀》有二十来个中文版,使人不能不惊叹其市场号召力。......
2023-11-18
《帝国与传播》问世,已经50余年,20来万字,却奉为传播学之圭臬。他为后世留下两部传播学经典著作:《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向》。欲了解人类传播纵横数千年、数万里的历史,这两本书构成最佳的互补参照。《帝国与传播》是一部讲稿,共六章,成书出版时,补写了一篇绪论。......
2023-11-18
“附录一”“理解新媒介研究项目报告书”,首次刊布,这是1964年版《理解媒介》的雏形。“附录二”是“评论界对《理解媒介》的批评”。在“附录二”里,特伦斯对《理解媒介》的接受情况作了最冷静、最全面的小结。在《理解媒介》的正文里提供了少数的编者注,在两个附录里加上了大量的编者注。......
2023-11-18
伊丽莎白·爱森斯坦这本书不集中研究印刷技术本身,也不囿于印刷史本身,而是将其作为欧洲近代史的重要动因之一,认为印刷史掀起的传播革命对近现代的欧洲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有别于其他印刷史的著作,这是一部富有创新意义的“革命”之作。......
2023-11-18
传播学的先驱之一拉扎斯菲尔德将其命名为行政研究,他那被人广泛征引的《论行政和批判传播研究》的文章就是这个经验学派的宣言书。他的媒介批评三部曲《技术垄断》、《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把美国传播学的评判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2023-11-18
我介绍麦克卢汉,十年有余,写下的文字,有序文五篇、论文七篇,逾九万字。如今给《麦克卢汉书简》作序,还有什么话要说吗?其实,麦克卢汉在此之前已经有相当的名气。上述的第五篇文章《天书能读:麦克卢汉的现代诠释》,就试图破解麦克卢汉之谜。麦克卢汉是主编之一。由此可见,1964年之前的麦克卢汉,并非默默无闻之辈。......
2023-1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