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旁人的眼中,他们的一举一动以及所用的手机都会表现出他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使用白色手机并非表示他纯洁无暇,而是坦白和宽恕。喜欢银色手机的他天生爱玩,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兴趣,一刻都不能安静下来。他拥有双重性格,有时怕出风头,有时又怕太招摇,所以选择华贵而实用的银色最合适不过了,更有机会遇到多“银”的伴侣。读懂他,掌控他为什么会有手机?......
2023-12-02
岁末年初之际,刘震云的小说《手机》、冯小刚的贺岁片《手机》在国内掀起了一股狂潮。
无独有偶,世界各国几乎同时为手机而发烧。
著名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的《手机》在美国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版,自然是出版界对全球手机热的一个小小的呼应。
这篇短序从四个方面给读者引路:①为何会出现手机热?②手机的划时代意义;③莱文森的理论贡献;④如何从书中获得最大的教益。这四个部分贯穿始终,并非绝对分割的四个段落。
“手机”有两个“学名”:移动电话和“蜂窝式便携无线电话”。第一个学名不太通用。第二个学名却牢牢扎根。英文单词cellphone怎么会广布全球、世界通用呢?请注意其中的构造成分“cell”,它有三个意思:细胞、蜂窝、牢房。我们可以从这三个角度来描绘手机的功能,演绎出一些深刻的哲理。
手机像“细胞”,无论走到哪里,它都能够生成新的社会、新的可能、新的关系。换言之,手机不仅有移动的功能,而且有生成和创造的功能。
手机像“牢房”,它的联络功能超过了人类的一切其他技术手段,使人类社会成为一个“千里一线牵”的社会。手机便捷,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呼叫,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这是其利。然而,我们又可能随时随地被叫,随时随地受到手机铃声的干扰。手机迫使你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又使你受到各种短信的骚扰。它把我们牢牢锁定在一个无处藏身、随时待命的囚笼里。
手机像“蜂窝”,它使我们拥挤在密密麻麻的蜂房里,忙忙碌碌,闹闹嚷嚷,几乎丧失了一切独立生存的空间。
手机的创造能力使人疯狂,它的骚扰也使我们疯狂。
莱文森说,手机铃声是挡不住的呼唤。为什么手机铃声使我们疯狂呢?他穷追不舍,从西方的语言和宗教习俗做了一番考察。英文的铃声(peal)就是钟铃(bell)撞击敲打的声音,古法语是apeler,古拉丁语叫appelare,中古英语叫pele教堂用钟声召唤信徒,报告信息。由此可见,手机铃声的诱惑力扎根很深,无论在私下场合还是公共场合,手机铃声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不可能受到怠慢。更为离奇的是,希伯来语的pele还有神奇的意思。因此,以色列人干脆把手机叫做“神奇电话” (Pele-Phone),以色列最大的电话公司也干脆叫做“神奇电话公司”。
在过去的几年中,因特网使用者是零增长——2001年甚至还略有减少。然而,手机用户在同一时期却几乎增加了30%。世界范围的统计数字说明,手机比电脑更受人欢迎(参考材料请见移动通讯和因特网协会、尼尔森网络评级公司、斯卡尔堡研究所的资料和克林特·斯韦特2003年的文章《无所不在的手机30年纪念》)。
冯小刚发现,朋友和陌生人的手机声常常骚扰人,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产生疯狂的话语泡沫。
刘震云说,手机像手雷,承载着太多的谎言,有可能爆炸,产生强烈的冲击波。
然而,所谓“疯狂”是夸大其词。因为任何技术都是双刃剑,都有伤害人的一面。可是,手机的危害性并不比其他技术“危险”。相反,它倒是很温馨的。所以,手机既疯狂,又神奇,且温馨。
有人认为,手机在迅速赶超因特网,很快要取代因特网。这就是说,笔记本电脑、掌上个人助理以及靠它们接收的新闻、图像等丰富的信息,很快就可以用手机来接收。
手机又温馨。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崇拜者中,有一位著名的媒介理论家,叫约翰·卡尔金。他喜欢用家园(hearth)的比方来证明:任何技术媒介都是利大于弊的。他尤其强调技术温馨。他搞了一个拆字游戏,从家园(hearth)抽出四个词:hear(倾听), heart(心灵), ear(耳朵), earth(地球)演绎出这样的一个主题:我们要用耳朵和心灵去聆听地球母亲的呼唤,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够享受这个温馨的家园。
莱文森进一步发挥了这个神奇而温馨的思想。他说,手机就是一个温馨的家园。
他认为,人类有两种基本的交流方式:说话和走路。可惜,自人类诞生之日起,这两个功能就开始分割,直到手机横空出世。过去的电子媒介都非常神奇:电报能千里送话传书;电话能使人远隔重洋通话交谈;广播电台能够由一个人主持对千百万听众说话;电视把举手投足、眉飞色舞的人请进起居室;电脑把一切人类媒介集于一身,开创了一个与物质世界迥然不同的虚拟世界。麦克卢汉认为,电子媒介把人变成“无形无象”、没有血肉之躯的人送到远方。
可惜,手机之前的一切媒介,即使是最最神奇的电脑也分割了说话和走路、生产和消费。电脑之前的一切媒介都把人拴死了,或拘束在室内,或钉死在椅子上。
唯独手机把人从机器跟前和禁闭的室内解放出来,送到大自然中去。你可以在高山海滨、森林草原、田野牧场一边走路一边说话,你可以斩断把你束缚在室内和电脑前的“脐带”去漫游世界。只需要一个用大拇指操作的手机,你就可以“一指定乾坤”。
过去的电子媒介绝大多数是“单向”的媒介:或发送信息、生产信息,或接收、消费信息;用这些媒介时,你移动就不能说话,说话就不能移动。从来没有一种媒介将这两种相对的功能整合起来、集于一身。手机是开天辟地以来最完美、最强大、最潜力无穷的第一媒介。(www.chuimin.cn)
手机是第一个流动家园。过去,一旦出门在外,你就经常与家人失去联系。随身携带这个流动家园,你就可以随时随地和家人发短信、打电话,无论你是动是静,无论你在哪一个天涯海角。手机是家园之外的家园,是移动的家园。因特网已然是媒介之媒介,手机则更胜一筹,它是移动之中的媒介之媒介。它把你从电脑边解放出来。
有人说,过去的媒介就像“粘蝇纸”,人就像可怜的“苍蝇”,动弹不得。手机率先解放了我们的身子,使我们能够离开电话、离开电脑、离开房间;然后又解放了我们的一只手,另一只手还可以做其他的事情,我们一手握机,就可以游遍天下;手机还可以解放我们的“心”,我们可以一心多用,一边说、一边看、一边做其他的事情。
手机越来越人性化、智能化,越来越聪明。过去的手机只能够打电话,现在的手机可以发短信、显彩屏,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和弦铃声,还能够照相,而且它能够联网,几乎能够提供因特网能够提供的一切。手机不仅是更好的电话,而且是更好的因特网。
译完一本书,一定要梳理作者的思想和理论贡献。我喜欢用序和跋给读者导航,并附录一些著名的评论。如果作者健在,还尽可能请其再做一篇中译本序。这本书的介绍大体也是如此。
请允许我三言两语,概括他的突出成就:
(1)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理论。
(2) “补救性媒介”的理论。
在《数字麦克卢汉》一书中,他还有两段神来之笔:“补救性媒介证明,技术决定论要逆转。我们不愿意忍受偷窥者汤姆的冲击,所以我们发明了窗帘。我们不甘心让电视屏幕上喜欢的形象飞逝而去却袖手旁观,所以我们发明了录像机。我们不愿意在文字的沉重压迫下洒汗挥毫,让语词从构思那一刻起就被拴死在纸面上,于是我们就发明了文字处理机。拉开距离一看,这些逆转无疑可以被看成是媒介自动的、必然的突变……然而,实际上,它们是人的有意为之,是用人类理性煽起和完成的逆转。”
“因特网及其体现、证明和促进的数字时代,是一个大写的补救性媒介。这是电视、书籍、报纸、教育、工作模式等的不足而产生的逆转,差不多是过去一切媒介之不敷应用而产生的逆转。许多诸如此类的修补,并不是如录像机那么有意为之,录像机是为了医治电视的短命而苦心孤诣制造出来的。但是……有意发明的媒介,和歪打正着解决问题的媒介之间的差异为之缩小……数字传播提升了人的理性把握,在这一点上,一切媒介都成为立竿见影的补偿性媒介。”
再看看电话的补救性演化过程,它的确是一本媒介补救性运作机制的名副其实的教科书:受话器与听筒的合一、一机带多机、电话录音、无绳电话、待机、转机、来电显示,后一个功能总是对前一个功能的补救或补足。
手机的媒介补救性是一本更加令人眼花缭乱的教科书:振动不响铃既保护自已的隐私,又不使旁人讨厌;单向收费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消费,同时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和弦铃声更加人性化、个性化、悦耳动听,又避免在公共场合多人竞相查看是否是自已手机响的尴尬;彩屏使手机更加逼真、接近自然;上网使手机胜过电脑;动画使手机的魅力追赶电影电视;短信不用“说话”,既保护自己的隐私,又不“骚扰”别人,还可以省钱;收发电子邮件使人摆脱个人电脑的束缚;实时通讯能使人刹那间“过电”;摄像功能使你能够抓拍并及时把最美好的形象发送给亲人。在这本书里,莱文森展望手机的发展,提出了保护主叫方和被叫方的补偿性措施。
(3) “后麦克卢汉主义”。
莱文森是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可是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麦克卢汉去世的前一年(1979),他就提出了与麦克卢汉“媒介决定论”相左的“人性化趋势论”。我们之所以说他超越麦克卢汉,那有两部专著为证。一部是30万字的专著《数字麦克卢汉》,他梳理出麦克卢汉的十余条理论,而不是人们只知道的“老三论”,并且对这些理论做了最全面、最深刻、最权威的阐述。另一部是30万字的专著《思想无羁》,提出以技术演进为主轴的知识进化论。在这两部专著中,他批评并超越麦克卢汉的消极、被动、麻木观。麦克卢汉的结论是:人对技术即自已的延伸浑然不知,麻木不仁,就像希腊神话中的那耳喀索斯(Narcissus)一样,由于迷恋自已水中的倒影,最终憔悴而死。莱文森却认为,人可以对技术进行理性选择,能够主动去选择和改进媒介。按照他这个理论,我们对媒介有控制的能力。他反对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实际上,20余年来,他用六本专著、100余篇论文不断明白宣示并完善他的技术乐观主义。
他的技术乐观主义是否正确,说到底可以用一个非常简单的试金石来检验:任何新媒介、任何技术的发展是不是利大于弊。在这本《手机》中,他痛快淋漓地批评了一些著名的媒介理论家,包括他的恩师尼尔·波斯曼(本书就是献给他的博士导师波斯曼的)。尼尔·波斯曼说,看电视不仅损害文化素质,而且会损害公民素质,甚至是文明。玛丽·温说,电视是《插头接上的毒品》。杰里·曼德尔走得更远,他在1978年的《取缔电视的四大理由》一书里断言,看电视可能会得癌症。詹·杨在2003年的文章《我讨厌实时通讯的交谈》中说,电脑和网络文本会损害人们的文字能力。麦克维在1910年的《电影:培养罪犯的学校》中说:“这些电影比廉价小说还要堕落,因为它们的表现形式是血肉之躯。”
与那些理论家不同,莱文森在《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一书大谈手机的疯狂、神奇和温馨,论述它如何影响家庭,如何影响谈情说爱、商务和战争。作者认为,手机是革命,是超越电脑和网络的革命;手机把我们送回大自然,使我们恢复同时说话和走路的天性。
他借用伟大的传播理论先驱哈罗德·伊尼斯的媒介偏向论,认为手机偏向是有利于主叫方,而不是有利于被叫方;同时他满怀信心地说:这个偏向不会坏,只会好。
本书快要结尾的时候,他为主叫方和被叫方各出一招,妙趣横生地描绘了一场永恒的拉锯战:我们力求在最大限度获取信息和最大限度保护隐私之间寻求平衡。他认为,开发商和供应商在满足亿万手机用户需要的过程中,能够迅速推动技术和社会前进。
他的压轴文字是对手机的高度礼赞:“独立于手机的因特网,开发了海量多样且易于检索的信息。加上手机之后,我们不但能够获取这些信息,而且能够与任何人交谈——在阳光下、大海边、山顶上或城市中心的繁华街道边,想和谁交谈都行。有了手机之后,我们就不再二者必选其一:信息或现实、交谈或自然。那真是……鱼和熊掌两者皆得……”这就是他的技术乐观主义。
如何读《手机》这本书呢?我建议先读作者的两篇序文和译者的序跋,这是了解本书轮廓的一条捷径。此外,莱文森在《手机》和《真实空间》这两本书里,还有一个创新:他给每一篇参考文献都写了提要和评价:他收录的每本书、每篇文章,都既有记述又有短评。作者用心良苦,他要帮助我们读书,不仅要节省我们的时间,而且要给我们提供难以购买、难以稽考、难以检索的“必读书目”。所以我建议,我们不妨把这两个“文献述要”读三次。第一次把它们当做向导,为阅读全书铺路;第二次把它们当做评论家,以便温故而知新。第三次把它们当做导师,由此踏上思考和研究的道路。
2004年3月
(有大量删节;《手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有关夙兴集:闻道·播火·摆渡Cultural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Selected Works of He Daokuan的文章
在旁人的眼中,他们的一举一动以及所用的手机都会表现出他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使用白色手机并非表示他纯洁无暇,而是坦白和宽恕。喜欢银色手机的他天生爱玩,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兴趣,一刻都不能安静下来。他拥有双重性格,有时怕出风头,有时又怕太招摇,所以选择华贵而实用的银色最合适不过了,更有机会遇到多“银”的伴侣。读懂他,掌控他为什么会有手机?......
2023-12-02
本实训环节要件较多,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根据图4-2的爆炸图部分的提示互相讨论建立装配模型;部分同学可参考基本装配约束的操作步骤互相讨论模仿学习建立数字模型。图4-208下盖的装配集3.上盖的装配再次点击(装配)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名称为的零件文件,点击。......
2023-06-22
问卷结果显示,有75%的90后大学生阅读过电子书,可见电子书在大学生中拥有较大市场。被问及阅读电子书的终端时,有71.9%的学生选择手机,有31.7%的学生选择笔记本电脑,有8.1%的学生选择平板电脑,有6.9%的学生选择台式机,有6.2%的学生选择电纸书,如图10-31所示。电纸书刚刚兴起,但是仍有一定市场。图10-32 90后大学生拥有的电纸书品牌图10-33 90后大学生最常阅读的电子书的种类......
2023-10-02
“Android”一词的本意是“机器人”,同时也是Google公司于2007年11月5日发布的基于Linux平台的开源手机操作系统的名称,我国多数人将其称为“安卓”。2008年10月第一部Android智能手机发布。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的一大优势在于其开放性和免费的服务。2011年第一季度,Android在全球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过Symbian(塞班)系统,跃居全球第一。Google一直以来喜欢用甜品的名称为Android操作系统命名。这让Android设备终于有了多任务的操作体验,将会大大提升操作效率。......
2023-10-22
同时,手机媒体又有自身的特点,其最大的优点是小,最大的缺点也是小,加上智能化,形成了一系列传播上的特点,主要为:便捷。手机综合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综合了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和网络媒体的长处,使手机成为媒体的延伸,成为功能最多、使用最多的媒体,使传播交流的覆盖面既广又密,并呈现群体化倾向。......
2023-11-18
被问及最常通过哪种终端使用豆瓣时,48%的学生选择笔记本,38%的学生选择手机,10%的学生选择台式机,3%的学生选择平板电脑,1%的学生选择其他。如图10-15所示,综合研究发现,除了朋友网和豆瓣网,其他网站用手机终端的均已经超过50%。豆瓣比较特殊,用笔记本终端的超过了手机,这和豆瓣的定位较为相关,其实它的信息性、知识性和思想性均强于社交性。图10-15 社交网站终端●我觉得用手机上网看看留言什么的,比较方便,而且随时可以看。......
2023-10-02
从手机摆放位置读懂男人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随身物品之一,那么,你平时是否注意他的这一“行头”经常怎样放置呢?他不是一个非常懂得浪漫的男人,但是他需要感情的束缚来帮助事业成功。他喜欢放在皮包里所谓的安全地带,就是将手机放在背包或着公事包里。他喜欢挂在胸前会将手机放在心脏地带,这样的男人做事不急不徐,并且会尽一切的努力让生活朝着他所定的目标前进。......
2023-12-02
当代人类正在吸食着新的精神鸦片——手机。百年前躺着吸鸦片,百年后躺着玩手机,姿态有着惊人的相似。今日的智能手机与当初的鸦片一样,正蚕食着我们的灵魂。调查显示中国人平均每人每天有6个小时时间花在手机上。人们已经对手机形成了严重依赖。体验归来的人们大有一种精神压力得到彻底释放的感觉。......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