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文化深层结构中的崇二心理定势

中国文化深层结构中的崇二心理定势

【摘要】:中国文化崇尚“二”,“二”的原型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所谓“二”有三层意思。中国哲学最显著特点之一是讲究阴阳相生相克,由此而产生了“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的观念。唯独中国人确指对立面的数字为二,唯独中国人用凝练的语言从“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两个方面去表述这一规律。苗族的传说迄今依然指认女娲兄妹为其始祖。这些字全部是典型的二分二

中国文化崇尚“二”,“二”的原型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拟从神话学、文字学哲学民俗学文学和当代语言学等方面对这一母题提出论证。限于篇幅,每一学科、每一层次的例证只能浓缩到最低限度。

本文所谓“二”有三层意思。整数二以及由此而派生的偶数,哲学上的“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

中国人在词句的构造上喜欢双音结构、四字结构;在音韵上将一个音节划分为声和韵两个部分,而且喜爱双声叠韵和叠音;在诗律学上讲究词义对仗、平仄对应;在审美心理上偏爱双数和偶数。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这是最独特、最鲜明的文化个性之一。

中国哲学最显著特点之一是讲究阴阳相生相克,由此而产生了“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的观念。西方人在表述对立统一规律时,不确指对立面的数字,只用一个复数,英文的表述就是the unity of opposites。唯独中国人确指对立面的数字为二,唯独中国人用凝练的语言从“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两个方面去表述这一规律。

中国文化为什么突出这个“二”字?它为何倚重双数和偶数?为何把矛盾的对立面浓缩为“二”?

考察一种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探究其沉积最久的根基、构拟其集体无意识、揭示其文化原型和母题,最好的办法是回到该民族的元初文化中去。挖掘其先民始祖的思维模式和心理特征。这些东西最生动、最真实地映现在创世神话和创生神话中,编入了语言的密码,录进了原初的古籍,留存于风俗习惯里,也体现在审美取向中。让我们首先回到洪荒时代的元初文化中去探幽析微吧。

一、神话传说

盘古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正是“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的哲学思想的元初形态。洪荒世界混沌如鸡蛋,这说明万物本原归于一。盘古死后,身体发肤化生为天地,混沌世界遂一分为二。盘古化生为二气,阳清之气升而为天,阴浊之气降而为地。这个神话就是“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的原型。

中国的创生神话也反映出这个原型。伏羲女娲为人类始祖,人类是阴阳交合而生的。这一阴阳相生的母题与基督教的上帝造人说迥然相异。《圣经·创世纪》云,夏娃是上帝用亚当的一条肋骨和上泥土做成的。《中国神话传说词典》收伏羲女娲图四幅(均为古人所作)。四图一致显示: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作交尾状;伏羲捧日,女娲捧月;阴阳交合,合二为一。唐李冗《独异志卷下》亦云:混沌初开之际,伏羲女娲兄妹在昆仑山下结为夫妻,繁衍人类。苗族的传说迄今依然指认女娲兄妹为其始祖。

中国古代生殖崇拜的物象有龙、蛇、鸟、鱼、卵等,这同样反映了阴阳相生的母题。中国史前的古代器物和艺术品中,龙、蛇、鱼、鸟、凤的图形比比皆是,龙人、蛇人、蛇鱼、鱼人混合的图形也举不胜举。这些图形大多是原始的图腾反映了原始的生殖崇拜。古人在艺术品中酷爱表现的双龙/双鸟,正是崇尚阴阳相生这个母题的生动写照。

二、古代哲学

儒家十三经之首的《易经》把万物的本原归之于一,又将世界一分为二:阴和阳。阴阳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化生万物。

图1太极图

《易·系辞·第二章》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所谓太极是浑然一体的世界元初状态,两仪即阴阳,四象八卦即指万物。阴阳生世界——这个抽象的哲学概念可以用简明的数理文字来表示: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这个太极说是哲学上的本体论,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

《老子·四十二章》云:“物负阴而抱阳。”这个阴阳观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

一分为二的太极说和合二为一的阴阳说可用太极图来表示。

图2阴阳相生相克图

中国的五行说把世界一分为五。表面上看,它似乎与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阴阳学说相左。实际上,这两种观念不但协调,而且密不可分。我们常常将两者并称为阴阳五行说,可见崇五崇二完全是和谐一致的。为什么呢?因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的辩证关系是两两相生、两两相克的关系。这个对立统一关系不是五元对立的,而是二元对立的。五行相生的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见图2弧线箭头)。与此同时,五行又是两两相克的,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这个相克关系同样是循环无穷的(见图2直形箭头)。圆周上两两相对的五行从水开始构成一个五角形。

图3八卦图

《易经》中的八卦图也就是阴阳相生相克图,也可以解读为二元对立统一的关系,如图3:

①八卦的关系均为两两相对:天对地、山对泽、水对火、风对雷。

②每卦亦可用符号予以表征,这种符号称为爻(yao),用爻描摹卦的图像称为卦象。爻分阴(--)阳(——)。阴阳二爻的不同组合构成八种卦。

③每一卦象征一种客体和物象,即天、地、山、泽、水、火、风、雷。每两卦构成阴阳相反相成的两极。

④此外,每两卦又可重叠,构成新卦,共得64卦。图中虽未画出64卦,但是这个一生二、二生四、循环往复而无穷尽的思想在圆形图中是可以意会的。

古今的干支计年法也体现出这个二分二合的母题。10个天干为阳,12个地支为阴,阴阳两两相配成为60年为周期的一个甲子,而甲子也是循环往复的。

道家经典《老子》中含有非常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用大量的篇幅论说了阴阳相生相克的思想,如美丑、难易、长短、前后、有无、刚柔、荣辱、巧拙、生死、攻守、静躁、祸福等等。

中国古代兵书中的辩证思想更为丰富,其精髓就是阴阳相生相克。敌我、主客、强弱、攻守、众寡、进退、奇正、动静、勇谋、治乱、胜败都是二分二合的辩证关系。儒道互补的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哲学思想一以贯之的基本线索。何故?盖儒家重阳刚进取,道家重阴柔退隐,二者形成阴阳相生相克、此消彼长的对立统一关系。西汉将儒学定为一尊,但是它实际上从未成为独霸天下的唯一思想,而是与道家思想以各种方式融合,相辅相成,这种哲学思想上的二元组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心态的体现。

三、汉语文字

中国古代的造字法也反映了丰富的二分二合思想。方块字的构造可解析为“上下左右之位、方圆大小之形”。在方块字中,上下、左右、方圆、大小的构造成分都是二元对立的。汉字造字法可归纳为六种: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称为六书。四万多汉字中,绝大多数是会意字和形声字。常用的七千字中,这两种字的比例更大,至少占七八成。这些字全部是典型的二分二合字。氵工为江,是形声字。 日月为明,是会意字。《说文》在解析字时,多半是采用这种二分法。如:“好”字解析为从女从子,男女相生之谓好,这也是阴阳相生的思想。

四、汉语音韵

语言的发展是先口语后文字。在汉字发明之前的悠悠岁月中,我们祖先的有声语言也是崇“二”的。

汉语是声调语言。有趣的是,声调的数目恰好为四。古汉语四声为平上去入,中古汉语四声系统巨变,入声消失。可是这个系统顽强地维持住了偶数四,因为古平声一分为二:阴平和阳平。尤为有趣的是,自古至今,中国人都喜欢把四声分为两类:平声和仄声,可见崇“二”的审美定势是多么顽强。

汉语的音乐性在世界语言中,无与伦比。原因何在?让我们勾勒几笔,看看其中“二”的母题:①一个音节中的元音(乐音)所占时值极长,且无辅音连缀;②现代汉语无浊塞音;③元音分四声,语音抑扬顿挫、错落有致、韵律悦耳;④双声、叠韵组成大量的复音词,此一现象为汉语独有;⑤大多数实词(名、形、动)都可以灵活随意地构成叠音词,小儿语中尤其如此⑥诗律上讲究声调上的平仄相错和相连,词汇类别和意义上的对仗工整。

上述六种原因,除第二条外,都植根于崇“二”这个文化原型。理由如次:①汉语的音节结构一分为二(声和韵),不像西方语言“一分为多”;②“四声”由“二”的母题变异而来,故四声又可以合并为平仄两类;③构词上的双声、叠韵和叠音突出说明了中国人在音韵上对“二”的偏爱和执著。

文字出现以后,音韵审美的心理定势更加发展到登峰造极之境。我们将用两节的篇幅讨论这种审美定势。

五、韵文演变(www.chuimin.cn)

中国韵文句式的发展轨迹是先有偶字句(四言→六言→四六言并重),后有奇字句(五言→七言和长短句)。《诗》为四言,《骚》为六言,汉赋为四言,六朝以后的骈文以四、六言并重。唐宋以后才有句式参差不齐的长短句(词)。奇字句的演变是先五言后七言。五言诗、七言诗是汉魏以后才逐步定型的,四言六言句式却是先秦定型的。

思想的日益精密、情感的日益细腻,打破了韵文偶字句的范式,看上去似乎是打破了中国文化崇“二”的范式,其实不然。因为律诗(五律、七律)推出了一整套极为严格的“二”的模式(平仄相错、词语对偶),句式上的奇数化在平仄和对偶的格律中得到了圆满的补偿,崇“二”的心理得到了满足。而且从句数上说,五绝、七绝每篇四句,五律、七律每篇八句,也还是二二得四,四二得八。

汉语崇“二”的母题不仅在韵文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就是在散文里也顽强地扎下了根子。让我们从先秦(尤其的商周)古籍开始,去破译汉语文献中“二”的密码吧。

六、经典中的语言现象

原始经典中潜隐的文化原型最为丰富。中国最早的经典有《尚书》、《诗经》、《周易》、《老子》等。限于篇幅,我们只能解析少数几种。

如果说原始经典蕴含着最丰富的文化原型,那么其中的诗歌尤其能揭示这些原型。因为原初的诗、歌、舞、乐尚未分离,这种浑然一体的诗歌舞乐最足以抒发强烈的情感,最足以负载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让我们看看“二”在周诗里的深层结构。

《诗经》含诗305首,字2 826个,词3 400余。“二”的母题表现为大量的双声、叠韵、叠音、四言句、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双音词和四字成语等。现简略分述如下——

(1)叠音词达359个。象声的有关关、坎坎、锵锵、喈喈……;描摹水的有悠悠、汤汤、滔滔、洋洋……;形容光彩照人的相貌体态的有皇皇、英英、阳阳、矫矫……;形容伟大美好的有穆穆、显显、明明、昭昭……

(2)双声叠韵词达73个,如参差、踟蹰、邂逅、葡匐 、鸳鸯、逍遥、绸缪、婆娑、隐嘻,等等。

(3)流传至今和稍有变化保留至今的双音节词有依依、颠覆、辗转、翱翔、凝固、琴瑟、涟漪、切磋、乔迁等。

(4)大量四字成语,如辗转反侧、五寿无疆、兢兢业业、悠哉游哉、衣冠楚楚、忧心如焚、毕恭毕敬、惩前毖后、一日三秋、明哲保身等。

(5)四字句占全书92%。全《诗》共7284句,四字句达6667句。

(6)对偶句。两句对偶者如:诲尔淳淳,听我藐藐/柔则茹之,刚则吐之/忘我大德,恩我小怨。四句对偶者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上古的散文同样强烈地昭示出我们对“二”的喜爱。《尚书二洪范》云:“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再引一段《易·系辞》里的话:“天尊地卑,乾坤定牟。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续引《老子》两段为证:“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兵书更是讲求四字句。《孙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脍炙人口。《军志》一段文字非常讲究韵脚的和谐和句式的整齐:“阵间容阵,足曳白刃;队间容队;可与敌对。前御其前;后当其后;左防其左;右防其右。行必鱼贯;立为雁行;长以参短;短以参长。回军转阵,以前为后,以后为前,进无奔进,退无速走,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冲其中,两头俱救。”

七、诗词格律

所谓诗律,主要是指声调的平仄相错的词语的严格对仗。前已述及中国韵文的句式轨迹。韵文句式从偶字句(四言→六言→四六言并重)向奇字句(五言→七言→长短句)演变之后,句式的走向使“二”的母题受到削弱,于是就需要严整格律,以便使“二”的母题得到强化,补偿前一趋势给母题带来的损失,达到新的系统平衡。“二”的母题形式上变异而实质上照旧。

韵文句式奇字化有一个缓慢的过渡期。《诗》重四字句,但并非没有奇字句;《骚》重六字句,但并非没有其他句式;汉赋和六朝骈文追求偶字句(四六言),也并非没有奇字句,五律七律定型之前,出现了一个不太讲求格律的五古七古过渡期。

韵文发展到长短句,似乎削弱了“二”的母题,其实不然。仅以元朝马致远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为例,就足以说明“二”的母题有多么顽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多为偶字句,前四句各音步均为双音节,最后一句维持了一分为二的模式,前两句对偶极工。

到20世纪末,中国的新诗虽然摆脱了严整的格律,可是它仍然摆脱不了汉语单词从单音走向双音的法则,也不能取代律诗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中国人崇尚对仗、平仄、词语偶字化(双音构词、四字结构)的审美渴求是不可压抑的。

八、汉语走向

社会的发展迫使语言日益复杂、精密、严谨,句子也越来越长。可是万变不离其宗,“二”的原型在日益复杂的语言中反而更加突出了。具体表现是——

(1)音节声韵二分法的传统顽强保留下来。

(2)解决汉语表达严密、精确的要求促使汉语构词从单音节走向双音节。

(3)古代的双声叠韵词大都保留下来。

(4)叠音词日益增多,大大强化了崇“二”的审美心理。世间数千语言中,唯有汉语能如此“随意”叠音构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可以重叠,如:天天、时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几乎所有的形容词均可重叠,如:高高低低、大大小小、慢慢、白花花、文绉绉。所有的象声词都可重叠,如:叮叮、咚咚、潺潺、琅琅。量词一般都能重叠,如:个个、句句、一本本、一棵棵、一辆辆。很多副词可以重叠,如:刚刚、频频、通通、默默、仅仅。大多数动词可以重叠,如:听听、看看、摸摸、走走、笑笑、来来去去、进进出出。

(5)汉语中成千上万的四字成语,千百年来为人所钟爱。

(6)汉语里还有数不胜数的四字结构的非固定词组,包括主谓词组、动宾词组、偏正词组、后补词组、联合词组、复指词组、连谓词组、兼语词组、方位词组、能愿词组、趋向词组、数量词组、“的”字词组、“所”字词组、比况词组、关联词组、专名简称等。

(7)中国人审美定势中对“二”的不可压抑的渴求,一方面表现在汉语构词从单音节拉长至双音节,另一方面又表现在把长的单词和词组压缩为双音节。如电视(机)、(电)冰箱、话筒、彩电、北大、川外、省府、党委、外办、英国、政协、国旅……

(8)汉语的复音构词中历来有阴阳对举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古代哲学著作、兵书、医学著作中俯拾即是,而且在现代汉语中更为强化了。如乾坤、天地、阴阳、世界、宇宙、矛盾、雌雄、凤凰、麒麟、鸳鸯、上下、左右、表里、平仄、抑扬……

九、审美心理

上文已经从神话、哲学、音韵、诗律、文字等方面对中国文化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二”进行了探析和破译。崇“二”的母题在上述领域中的表现不仅仅揭示出我们认知、思维、情感、语言的潜隐模式,而且是我们不可遏止的审美定势。崇“二”的心态驱力是无所不至的。可惜在一篇短文中不可能包罗无遗、面面俱到,更不能透彻解析、挖掘穷尽。在剩下的这一节中,我们只能作一次宏观扫描,走马观花,看看崇“二”的母题在其他一些领域里的显像。

中国建筑讲方正、对称。半坡遗址中的居所呈方形。中国人至今喜欢四合院。北京地坛、故宫、前门、天坛在一条中轴线上保持严格对称的和谐美,我们喜庆时讲双喜,并因此而创造了一个囍字,我们送礼讲送双,不送单;坐椅讲方形的“太师椅”;吃饭讲方正的八仙桌、八人一桌;职业分72行,孙悟空有72变;盘古活18000岁而亡;思想上讲百家争鸣;计谋上讲36策;神话有八仙过海;水浒有108将……就是现在制定文件、发布政策,也喜欢用双数:双百方针、社教二十条、工业六十条、高教六十条,写文章也喜欢凑集什么十大关系、八条措施……不胜枚举。

如果再进一步追究中国人崇“二”原型的根子,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假设:它植根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冲动和追求。文化的脉率追随自然的阴阳节律,竭力与之认同,追随人体的生物节律,竭力与之协调,因此而形成天—人—文化的同构同博关系。自然的昼夜交替、星移斗转、日月盈亏、春秋更替,人体的节律、心脏的张弛、肺脏的呼吸,不正是与中国文化中阴阳生息消长的观念和原型有着对应的关系吗?

十、暂结束语

崇“二”的心理定势在中国文化里的深层结构,是一个浩瀚而艰深的课题。这一定势在中国的医学、美术、音乐、舞蹈、太极、气功、武术、中餐等领域里的折射和显示也是非常昭著的,但笔者限于学识无力问津,只有请智者来予以揭示和阐释了。

(原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