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跨文化交际新兴学科-《夙兴集:闻道·播火·摆渡》

跨文化交际新兴学科-《夙兴集:闻道·播火·摆渡》

【摘要】:很显然,“文化冲击”比“亚文化”的交际困难要严重得多。二3.一门新兴学科的崛起60年代,一门新兴学科在美欧一些国家崛起,叫做“跨文化的交际”。狭义的比较文化就是本文要着重介绍的跨文化的交际。“跨文化的交际”是人类学、社会学和交际学的中间学科和应用学科。尊重别人的文化,这是学习跨文化的交际的前提之一,也是研究这门学科的正确态度。

这门学科20世纪60年代崛起于美国,它是“喷气机时代”和“太空时代”的产儿,是介于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和交际学科之间的一门中间学科。研究的是不同民族的文化,比较异同,找出文化差异并预测由此而引起的人们交际中的困难、障碍、矛盾和冲突。 目的是避免以上所举四种消极因素,促进国际交往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研究的正确态度是对不同文化要宽容、尊重,要反对文化自大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研究的基点是知已知彼:首先要知己,要了解自已的文化,进而去了解别人的文化,由此再回头加深对自己文化的了解,保持自已文化的个性。研究的范围涉及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心理学、地区研究、语言学、交际学科和人文学科。其性质是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和交际学科的一门应用学科。

1.天下真小

20世纪50年代人类进入喷气机时代,60年代太空时代来临。现在,喷气客机可以在十数小时之内把人们送往地球的任何角落;通讯卫星可以使人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地球上任何地方正在发生的事情;国际电话可以使人们在几分钟内和远在大洋彼岸的亲友通话,自动拨号机使远在异乡的游子能在顷刻之间和家乡的亲人尽诉衷肠。孙悟空驾筋斗云的幻想早已变为现实。小小寰球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得越来越小,大有成为“环球村落”之势;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

“天下真小!”这是人们在国际交往中的一句套话。频繁的国际交往促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这是国际交往中美好顺心的一面。可是国际交往中有时候也有不那么顺心、不那么理想的一面。

2.“水土不服”与“文化冲击”

“水土不服”,这是千百年来人们认识到的一种困难。它说的是人们出门在外,离开了长期习惯的故土,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丧失了“天时、地利”两个条件时,对气候和地理环境一时不能适应的感觉。

“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说的是身在异乡为异客,丧失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时,人们遭遇到的生活和交际中的困难。

然而这些困难纵然再大,只不过是同一文化中的交际困难,只不过是人们在同一文化环境中由于地理位置的迁移而发生的困难。这种交际困难,用时髦的术语说,就是“亚文化”之间的交际困难。

如果人们突然进入一种完全陌生的文化,丧失了长期习惯了的文化环境,就会遭遇到很多麻烦和挫折,感到别扭、烦恼,并渴望得到自己习惯、熟悉的东西,这就叫做“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在事先没有精神、物质准备的情况下,甚至可能连吃饭走路、抬脚动步都有困难。很显然,“文化冲击”比“亚文化”的交际困难要严重得多。

3.一门新兴学科的崛起

60年代,一门新兴学科在美欧一些国家崛起,叫做“跨文化的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望而知,这是一门介于文化人类学与交际学科之间的中间学科。

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不同的文化,求其异同,预测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难,设计出一些促进交际的方略和技巧,以减少误解和冲突,促进了解和交际效果,这就是“跨文化的交际”这门学科的定义。

70年代,这门学科有了长足的进展。80年代,它在自已的生命历程中已进入成年。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家喻户晓,欧美国家大学里相当普遍地开设了这门课程。该学科的许多专门术语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用语,不再是专家学者垄断的生僻词汇。“文化差异”、“文化疲劳”、“文化自大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教学”已成为人们议论的日常话题。

4.比较文化与跨文化的交际

比较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比较文化包括文化的一切领域。归结起来有比较哲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学、比较法学、比较政治学、比较神话、比较民俗学以及地区研究、考察探险、旅游见闻等。狭义的比较文化就是本文要着重介绍的跨文化的交际。它是研究人们在跨越文化时言语交际(verbal communication)和非言语交际的学科,是一门人际交际(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的学科。

5.跨文化的交际的三大基石

文化这个东西和人类学、社会学、交际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学、社会学和交际学是“跨文化的交际”的三大基石。“跨文化的交际”是人类学、社会学和交际学的中间学科和应用学科。

人类学研究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人的生物学基础、历史、语言、心理、社会、经济行政管理、哲学、宗教世界观。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人类学有很多交叉的地方,但是它着重研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粗线条地说,这两门学科有以下两种分别:①人类学着重研究落后民族,社会学偏重研究现代社会;②人类学家依靠实地考察,社会学家则着重利用人类学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就是身兼两职,两家兼顾。

人类学从19世纪初叶创立起来,从幼年走向成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现在,人类学既研究落后民族,也研究先进民族;既研究原始部落,也研究工业社会、都市社会。除了传统的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古人类学、人种学、民族学、民间文学考古学等分支学科之外,又兴起了分子人类学、工业人类学以及若干种应用人类学。

交际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大众传播媒介以及传播媒介对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等的学科。西方很多大学里都设有交际系,下开言语交际、大众传播媒介、跨文化的交际、人际交际等课程。(www.chuimin.cn)

6.学习跨文化的交际的态度和前提

“入国问禁,入乡随俗”(Do in Rome as Romans Do),这是千百年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中公认的真理和准则。用时髦的术语说,就叫做“文化适应”(cultural orientation)。尊重别人的文化,这是学习跨文化的交际的前提之一,也是研究这门学科的正确态度。国不论大小,各有所长;民族不论先进与落后,其文化各有瑰宝。民族无优劣之分,各民族的文化无优劣之分。要认识人类文化中的奇珍异宝,尊重别人文化,并准备虚心学习,洋为中用。要反对以我为中心,反对文化自大主义,反对闭关锁国、自我孤立、对一切外来的东西嗤之以鼻。也要反对全盘接受的洋奴哲学。尤其是要反对文化帝国主义,反对任何人把自己的文化强加于人。一个民族,或因其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或因其文化灿烂、历史悠久,或因其科技先进、经济发达,有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恃强凌弱、强加于人,这是国际交往、文化交流的大敌,其性无质异于军事帝国主义。

研究跨文化的交际的另一个前提,就是要知已,要首先了解自己的文化。知已方能知彼,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深刻认识别人的文化。学习自己的文化对于促进跨文化的交际的好处概括起来有以下五点:

(1)使我们能更顺利地预测和诊断出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困难;

(2)可以减少进入一种全然陌生的文化时所遭受到的“文化冲击”;

(3)可以增加我们学习和了解其他文化的动力;

(4)由于人类不同文化中存在着共同现象,“知己”可以成为“知彼”的桥梁

(5)可以使我们获得一种参看框架,用以比较自己文化与别人文化的同异之处,并据此找出自己文化中那些有利于跨文化交际和妨碍跨文化交际的两种类型的模式,以便自觉地发扬那些有积极因素的模式,避免那些有消极因素的模式。

7.学习“跨文化的交际”的好处

国外研究比较文化的专家认为,留学生进入一种陌生的文化时,往往需要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渡过“文化冲击”,初步适应一种新的文化。如果我们的留学生在国外待一年,其学习期限以十个月计算,那么他们花在“文化适应”上的时间竟然占掉了学习时间的五分之一,就是说他们的有效学习期限最多只有八个月。但是如能经过短期训练,学习一点跨文化的交际,那么他们很快就会渡过“文化冲击”这第一道难关,很快就能适应一种全新的文化,有效而充分地利用学习时间。美国政府采取的两点措施,值得我们重视。卡特总统任内,命令把美国新闻处更名为国际交流总署,这是加强对外国文化研究的一种行政措施。美国国务院所属的外事学院,把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重要课程,而且是一切外交官的必修课。未及先学而进入外交界的老资格的外交官也要安排时间,专门离职学习,补上这重要的一课。由此可见,他们认为,学不学是大不一样的。

张骞西域,甘英出使罗马玄奘赴印度取经,郑和西洋抵非洲,马可·波罗东行至中国,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航全球,他们经历了千难万险,在与全然陌生的文化打交道时遭遇多少挫折和困难啊!他们生不逢时,若能学一点跨文化的交际岂不美哉?麦哲伦这位一世英豪,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壮举,推翻了千百年来的偏见、迷信和伪科学,在即将载誉返回西班牙的前夕,却像苍蝇一样惨死在菲律宾的珊瑚礁上,死无葬身之地。如果他能学点跨文化的交际,在和当地的原始部落打交道时当会更加小心谨慎,而不至于死于非命吧!

当今世界早已进入太空时代,现代文明迫使各国人民要频繁交往,“四化”建设要求我们学习人类文化的一切瑰宝精华。我们要把国际交往中的文化因素提高到理论的、科学的高度。

可喜的是,已有人在研究和宣传比较文化中做了一些拓荒性的工作。两年来,金克木先生在《读书》杂志先后发表了三篇文章介绍比较文化。我们深信,不出三五年,一定会出现一个研究和学习比较文化的热潮。

我们的军事家,若能学一点比较文化,就似如虎添翼,定能更好地知己知彼、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我们的外交家,若有比较文化的修养,定能更好地纵横捭阖、广交朋友,为我国“四化”创造一个最良好的国际环境。

我们的外贸干部,如果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外国的文化,怎么能做好生意,扩大外贸?

我们的一切涉外人员,如果不学习比较文化,怎么能广交朋友、发展同各国人民的友谊?

我们的一切直接和间接与兄弟民族打交道的同志,如果不学比较文化,怎么能促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有删节,原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