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高跷老会保存有部分戏剧性的大段唱文。因民间习俗和信仰有“禳灾除祟、翦灭五毒”,因而备受天津民众追捧。如张天师的唱词:龙虎的圣人本姓张,可恨那金花白称娘娘。天津传统高跷会表演前要化妆。红桥普乐蜡庙高跷老会建会之初,不惜重金制作华美艳丽的服装头饰、精巧考究的仪仗道具。......
2023-11-17
先看看高跷“腿子”的讲究。林亭口高腿子高跷始创于清初,咸丰、同治年间达到极盛。高腿子高跷属于“冀跷”,在天津高跷会中独树一帜。跷高五尺五寸,所谓“五尺半的汉子,要踩就踩五尺半的跷”。堤头庆云高跷老会原名“堤头盛兴京秧歌老会”,腿子高三尺三,重七斤七两,脚踏部分装配有木刻的“五福捧寿”“蝙蝠驼狮狗”等图案造型,并以“三寸金莲”和“厚底朝靴”为彩子,对高跷腿子加以装饰。上蒲口同乐高跷兼具文、武高跷特色,跷腿子高1.8米。
天津高跷分为三种类型:武跷、文跷和礼仪跷。先看武跷。
天津“武高跷”代表性团体有,南开区的同胜文武高跷、红桥区天安寺回族武高跷、河西区陈塘庄同音武高跷老会等等,他们大多是依据戏曲人物形象装扮,并依某戏剧故事、传说等为内容,编排成具有简单情节的表演片段,例如“水泊梁山”“金山寺”“哪吒闹海”等。其艺术结构较为松散,便于灵活组织、编排、演出和即兴表演。人物造型大多有头陀、英哥、老坐、青杆、白杆、渔翁、樵夫、丑公子(可根据不同的剧目,赋予不同的人物形象造型),或者哪吒、龙王、虾兵、蟹将、老乌龟等等。而著名的“卫跷”跷技,或称为武高跷的动作技巧大多集中在此等会中。
我们仅看“百忍”这一民间花会名称,就不难体会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文化内涵。它标示着不许恃强凌弱,做到“遇事忍让三分”,凸现“为人处世,礼义当先,和善为本”的“礼义会”之本色。就武跷而言,《丙子皇会写真》记:“霍金豆为当年高跷会中饰头陀和尚最出名者,霍素习武术,且身体也较他人健壮,其拿手之技术,为十八路双刀式之木棒,上下翻飞,丝毫不乱,且能‘醉打山门’。凡行会时,霍金豆一出到处受人欢迎。”
所谓“醉打山门”讲的是清道光元年(1821)该会首次参加皇会活动的一段“以武赌输赢”的轶闻趣事:百忍高跷会与傅家村高跷会因争着出会而发生争执,当时皇会中声望较大的姜家井狮子老会提出用“比武”解决争端的建议。方法是由狮子会在天后宫山门前摆下“九狮图”阵——五个大狮子,四头小狮子,护住中间的“绣球”,形成“封住山门”之势,打进山门者为赢。傅家村高跷虽然技艺不错,但终未能闯入山门……霍兆元代表“百忍”出场,他先打了一套“醉棒”闪身进入狮子阵,忽地又改为“十八路棒法”,一个“太子踢球棒”将绣球踢起,大小狮子见绣球滚动起身护卫,不料霍又飞起一脚将绣球踢出山门,众狮子不得不离开山门去追绣球……百忍高跷队锣鼓声骤起,欢歌畅舞,从容进入天后宫。从此“百忍高跷大破九狮图”名扬天津卫。民间更是盛传,霍金豆善使“七十二路双刀式棒法”,凡遇行会踩街,十几里地耍起来不带重样儿的……
武跷动作技巧一般有摔叉、抢背、叠肩、铁板桥、铁门槛儿、蝎子爬、吊猫跃人墙、旋风脚、背腿子、拉骆驼;头棒和二棒的棒花、棒法(多为组合棒法和武术双刀式棒法,如前文“天津民间花会的尚武精神”所谈百忍高跷老会中的霍金豆);走、跑、跳中的闪、颤、扑、躲、别步、蹲跳、翻身;戏剧艺术中的程式化动作甩髯、颤步、水袖、扇花等,并由此形成天津武高跷的表演风格特色。
又,近年来葛沽长乐老高跷,正在挖掘、整理、恢复“七十二套行者棒”“三十六套燕青棒”以及“棒打山门一百零八响”和“靠打山门三百六十六响”等多种棒舞技法,可谓为天津武高跷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清《天后宫行会图》中还记载了另一个著名的武高跷老会,即河东(今河北区)大寺前于家厂胜议高跷会。该会扮角演员共计二十二人,加上前场(持仪仗者)共三十多人,在天津众高跷会中可谓人数较多的一道。据图中题注描述,该高跷会也属于典型的“武跷”,但是20世纪80年代天津民舞普查时,该会已经失传。当时据本地老者回忆:大寺高跷能一人驮七八人,还可以蜷一足跳跃行十数步;又有跃桌扔叉——即场内摆一八仙桌,桌上燃香,舞者踏跷飞跃而过,接落地摔叉等武功技巧。另有“摆对”(与“叠罗汉”造型相仿,类似今天高跷会表演的“拉骆驼”)技巧,可以分别摆出“象驮宝瓶”“大佛升殿”“罗汉山头”“百鸟朝凤”“龙行泽雨”“天罗地网”等六组造型。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已无缘一睹其风采。
再说文跷。天津“文高跷”是以化妆(脸谱)、服装、道具等方面严格按照戏剧人物形象装扮和演唱为特色。例如前面所说的红桥普乐蜡庙高跷老会,1983年重组时,特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厉慧良先生请出天津京剧花脸名家何永泉代画脸谱造型,天津京剧三团的胡振明和“稽古社”沈伯华先生代为勾画。仅此可见,当一种文化精神在民间艺人心中生根后,它的传承力量何其强大。(www.chuimin.cn)
天津卫有句老话:“西码头的棒槌,窑洼的伞,蜡庙出会不用演。”这“
蜡庙”就是指的普乐
蜡庙高跷老会。为什么说他“出会不用演”呢?就因为他的行头漂亮,化妆考究,拉出来就是一道风景。
文高跷也更讲究“大场子”的构图变化,例如龙摆尾、大螺丝、四角阴阳鱼、正反骆驼、窜亭子、摆山字、月食、单夹篱笆、双夹篱笆、园篱笆、插花反如意、众星捧月等,都是一些常用的队形图案。
文高跷的基本动作形态有托塔、背剑、错花莲、打蹲儿、翻身、八字叉、蝎子爬、颤腰、闪腰、登山、叠元宝、倒蹲式、挎篮、抖髯口、捉鱼、扑蝴蝶等。锣鼓场则有揣锣、飞鼓等技巧。其实说是文高跷,但若遇到会中某个角色武功出色,大多会翻腾跳跃地表现出他的技术能力来,并由此得到观众的追捧。但该会的整体性风格并不会改变。
最后说礼仪跷。除文、武高跷外,天津还有被称为“礼仪跷”的高跷会。前边提到的西池八仙高跷会即属于此。据《天津皇会考》记载,天津曾有津道鹤龄老会、西池八仙高跷、庆寿八仙会等礼仪高跷会。此类高跷会可说是专为祭祀和庆典活动而设计的。演员身罩大型道具,追求服装道具的华美逼真和演员仪态仪表的庄重典雅,演出时以吹打乐为伴奏形式,营造出肃穆和喜庆的氛围,并伴着演员的演唱。但较少舞蹈动作的动律姿韵。
礼仪跷的演员都是孩童,这大概是民间信仰活动中“童真圣洁”和“童子在此,百无禁忌”风俗的具体体现。
在探讨天津高跷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的时候,“鹤龄跷”似乎有其最独特的历史学和社会学价值。前面说过孙作云先生通过考证讲到“高跷戏,出于鹤氏图腾的跳舞”,这可以说是高跷艺术最原始的出处了,而天津鹤龄跷恰是此种形态。作为祭祀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能够传承至今,当含有某种社会性传统文化需求的集体潜意识。
关于礼仪跷的装扮,在《天津皇会考纪》“西池八仙会”中略有记述。皇会中共有两种八仙会,一系东南城角庆寿八仙,所扮为中八仙;一为西头永丰屯西池八仙,所扮为上八仙,由十余岁之幼童,分扮成上八仙中人物,各骑以藤胎制成之各种禽兽。此种禽兽,有的系藤胎的外面用布油绘,有的用呢绒制成,其式样颇为逼真。各禽兽中心有孔,由扮八仙的幼童钻入,再用绳将其紧于两肩,将各禽兽悬于胯上。禽兽身上,有作成之假腿,幼童足踩高跷。各禽兽之下,均以布绘成彩云之势,俨如悬于空中。所扮之人物为:(一)刘海,骑金蟾;(二)李太白,骑鱼;(三)张仙,骑虎;(四)孙膑,骑牛;(五)王禅,骑麟;(六)王敖,骑狮;(七,八)和合二仙,均骑仙鹤;(九)王母娘娘,骑凤。各持自己之“法宝”,夜则换以彩灯。其法宝皆能变化,在朝圣时(即见天后圣母时),除唱庆寿歌外,各献其宝。刘海所持者为一金钱,作法时将金钱一抖,成为一练,名为刘海献金钱;李太白手持祥书;张仙手持宝弓;孙膑持拐;王禅持天书,上有炉;王敖持天书,上置一桃;和合二仙,各持宝盒;王母娘娘手捧玉珪,在上寿时,玉珪机关搬动,由两旁变出“万寿无疆”四字。他们纯上寿为主,在上寿时,唱庆寿歌,由大乐随合,并不耍练。幼童训练的时节,共有两三班之多,因为怕太累,所以常常更换。出会的时候,前边是四个高照,后随着四个吹手,吹着唢呐……
有关海津讲坛荟萃(第四辑)的文章
天津高跷老会保存有部分戏剧性的大段唱文。因民间习俗和信仰有“禳灾除祟、翦灭五毒”,因而备受天津民众追捧。如张天师的唱词:龙虎的圣人本姓张,可恨那金花白称娘娘。天津传统高跷会表演前要化妆。红桥普乐蜡庙高跷老会建会之初,不惜重金制作华美艳丽的服装头饰、精巧考究的仪仗道具。......
2023-11-17
天津古琴活动实际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还保持着。借着这两次演出的东风,1981年12月26日,天津音协召开了古乐研究会恢复活动大会,会上选举李允中任会长,陈重、康少杰、于敬熹为副会长,委员11人,古琴组则吸收赵恩检、刘锡年、蔡延禄、邹柯等人入会。......
2023-09-01
作为地名规范读音,作为天津的路牌和指示牌,应当在汉字地名上方以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这一点儿也不能含糊。天津一些中间带“家”字的老地名,往往有两种或三种读法。从古至今,一些地名经过口耳相传会产生谐音变形。有些地名的谐音演变形成了有趣的故事。王威逼杨成婚,故名“男人服”,后演化为今名。......
2023-09-01
我国有关高跷艺术最早的文字记载:《列子·说符》:宋有兰子者,以技于宋元。我国沿海地区渔民踩跷捕鱼,同时证明劳动与民间艺术起源的关系。所以说北塘的“抢网高跷”与当地渔民捕鱼的生产方式紧密相关。关于高跷艺术的演变,战国时期高跷已与杂技艺术相结合。其间各种艺术形式,包括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以及民间俗信等文化艺术活动,乃至商贸活动等,也无不赖此得到快速交流、普及和发展。......
2023-11-17
前两位都是天津土生土长,而侯宝林和刘宝瑞都是在天津走红,后成于北京。刘宝瑞在天津的时间比侯宝林短一些,但他却与天津有着不解之缘。刘宝瑞和马三立的关系,其实就是他和天津不解之缘的一种体现。刘宝瑞与天津有着解不开的渊源,在他百年诞辰之日,天津“非遗”保护协会和和平区文化部门筹划了纪念他的相声专场,在天津相声俱乐部的鼎力支持下,此次专场在中华曲苑举行,敬仰的刘宝瑞大师,天津不会忘记您!......
2023-11-17
主要著作有《古典诗歌的修辞和语言问题》《词语修辞与文化》《人间词话·人间词校注》《诗歌修辞句法与鉴赏》《民俗文化语汇通论》《天津地名文化》《这是天津话》等。地名是历史的产物,是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活化石,也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天津市共有各类地名约四万个,其中城市街巷名约占40%。其实,“东开”也是天津的老地名,位于河北区东南部,指现王串场一带广大地区。......
2023-09-01
天津地理与人文交融,就是以水文化为滥觞而派生的运河文化、漕运文化、码头文化、盐商文化、港口文化及商埠文化。可以说,“水”是天津地域文化的第一要义。水文化的流动性催生了天津都市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水文化在天津地名上也有所体现——天津早期名称是“直沽寨”“海津镇”和“天津卫”。这种独特的地形地貌特点在天津地名中有典型反映。天津带“沽”字的地名很多,有七十二沽之说。......
2023-09-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