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天津高跷会的角色配置

天津高跷会的角色配置

【摘要】:目前天津传统高跷会表演的艺术结构、舞场调度等虽各有差异,但基本遵循“大场子”——又称“打场子”,即集体表演、穿插队形,是展现整体风格和实力的段落;“逗对”——又称“小场子”,即双人表演,大多含有简单情节,表现一定的故事和情感纠结,又有以诙谐、幽默为主体,表现民俗风情、应景打趣的段落;“斗场”——即一或两名以上演员,在其他演员陪伴、配合下即兴表演,是充分发挥个人技巧、展现绝活的段落。

目前天津传统高跷会表演的艺术结构、舞场调度等虽各有差异,但基本遵循“大场子”——又称“打场子”,即集体表演、穿插队形,是展现整体风格和实力的段落;“逗对”——又称“小场子”,即双人表演,大多含有简单情节,表现一定的故事和情感纠结,又有以诙谐、幽默为主体,表现民俗风情、应景打趣的段落;“斗场”——即一或两名以上演员,在其他演员陪伴、配合下即兴表演,是充分发挥个人技巧、展现绝活的段落。

“大场子”集体队形穿插变化图案有:龙摆尾、大螺丝、四角阴阳鱼、正反骆驼、窜亭子、摆山字、月食、单夹篱笆、双夹篱笆、园篱笆、插花反如意、众星捧月等。

一般地讲,小场子、斗对儿是高跷表演的主要内容,是高跷艺人充分展示个人技巧和艺术修为的华彩部分。表演时间可长可短,表演内容可以临场加减,但一般不会脱离所扮角色的情感发展和剧情主线,这叫作“各行当有各行当的规矩”,特别是一些正面人物,像“老渔翁”——肖恩、“樵夫”——石秀。当然也有例外,这就是会中的“公子”。公子的扮相又有俊公子和丑公子之分,这个角儿往往是高跷会中的灵魂人物,所谓“公子哥儿无规矩儿”,特别是丑公子,一般地讲,插科打诨,看看这儿,摸摸那儿,逗逗这个,撩拨撩拨那个,都是他的事儿,当然他也要有高超的跷技,像翻滚、跳跃、窜蹦、斜跷站立摇摆(跷腿子与身体几乎成90度角,数绝技之一)、单跷旋转等,都得会,加上耍弄扇花儿、甩动长衫,便可以不断地赢来喝彩声。

目前各会人物造型大多是渔、樵、耕、读(其实耕和读的人物形象较少出现,可能是由于其舞蹈的动态性较差,所以在演唱“渔樵耕读”的时候,一般就由俊公子和小英哥来代替)、头陀、英哥、老坐、青杆、白杆、丑公子、妈妈、傻儿子等(可以根据不同的剧目,赋予不同的人物形象造型,而不同的人物组合又可以表现不同的故事情节)。如根据《水浒》人物装扮:头棒——武松或鲁智深,二棒(又称卖豆英哥)——燕青或郓哥,青杆——鲤鱼,渔翁——张顺,白竿——蝴蝶,公子——王英,樵夫——石秀,坐子——孙二娘,前锣——扈三娘,后锣——顾大嫂,俊鼓——花荣,丑鼓——时迁。(www.chuimin.cn)

到了清末民初年间,百业萧条,民生窘困,为了满足部分人的自嘲打趣等无奈情怀,又增添了市井人物“傻儿子”和“傻妈妈”,说津白俚语,随口与观众问答,胡搅蛮缠,现挂表演,逗人一笑而已。至今现挂表演的内容少了,但这两个人物形象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当然也还有许多以戏剧人物为斗对儿表演的老会,例如当年“河东大寺于家厂胜意高跷老会”:“余外翻场斗对儿,净似戏文斗对,有一出是‘瞎子逛灯’斗对,有一出似是‘出征别窑’斗对儿,有一出是‘二姐上庙’斗对儿,有一出是‘千里神驹’斗对儿……”

天津高跷最突出的特点是与观众的零距离交流和即兴表演。这也是天津人特别喜爱高跷艺术的根本所在——俗话说,“也掺和掺和”。这是观赏舞台艺术不可能有的审美体验。不过今天的一些大型活动,组织者出于安全的考虑,划出警戒线或表演区,高跷艺人与观众的那种直接交流和互动,已经变得遥不可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