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跷艺术的发展与演变:海津讲坛荟萃

高跷艺术的发展与演变:海津讲坛荟萃

【摘要】:我国有关高跷艺术最早的文字记载:《列子·说符》:宋有兰子者,以技于宋元。我国沿海地区渔民踩跷捕鱼,同时证明劳动与民间艺术起源的关系。所以说北塘的“抢网高跷”与当地渔民捕鱼的生产方式紧密相关。关于高跷艺术的演变,战国时期高跷已与杂技艺术相结合。其间各种艺术形式,包括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以及民间俗信等文化艺术活动,乃至商贸活动等,也无不赖此得到快速交流、普及和发展。

我国有关高跷艺术最早的文字记载:

列子·说符》:宋有兰子者,以技于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又有兰子,又能燕戏者,闻之,复以干元君。元君大怒曰:“昔有异技干寡人者,技无庸,适值寡人有欢心,故赐金帛。彼必闻此而进,复望吾赏。”拘而拟戮之,经月乃放。(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人,郑国圃田即今河南省郑州市)

这段故事传达给我们的历史信息是:一是战国时期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同时具有高超跷技和杂耍技艺的民间艺人“兰子”(是群指而非个指,所谓“又有兰子”)。当然还有身怀“燕戏”绝技的“兰子”——有人说就是类似今天影视作品中经常见到的轻功“燕子三抄水”。二是依照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此高超技艺的产生,必定有着长久时间的积淀和广泛的社会(或称民间)活动基础。

关于高跷的起源,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孙作云先生通过考证讲道:“高跷戏,出于鹤氏图腾的跳舞。”又商汤一族以鸟为图腾,故有“玄鸟生商”的传说和少昊氏“以鸟名官”的传说等。这是巫术起源说。

还有劳动起源说。我国沿海地区渔民踩跷捕鱼,同时证明劳动与民间艺术起源的关系。天津的北塘古镇就是一例:该镇明永乐二年(1404)立村,因明代实行海禁,当地人只能徒步涉水在海边拉“抢网”捕鱼,为扩大捕鱼范围,渔民会脚踩高跷迈步向深水走去……所以说北塘的“抢网高跷”与当地渔民捕鱼的生产方式紧密相关。这种捕鱼方法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当地儿童尚有以踩跷为戏,模仿抢网捕鱼的动作形态和情趣,并由此形成当地的一种风俗和习惯。关于高跷艺术的演变,战国时期高跷已与杂技艺术相结合。汉百戏还有魏晋时期的墓葬石刻中,也都有高跷表演。唐宋时期,高跷又在社火中频频出现,明清时期终于形成高跷戏。我们知道,自宋元以后,中国戏曲艺术快速发展,戏剧艺术大师层出不穷,名剧、名角成为人们欣赏和追捧的对象,这一文化现象自然影响到民间的高跷艺术。(www.chuimin.cn)

明代仇英所绘《南都繁会图》,描绘的是中国明朝晚期的陪都——南京市商业兴盛的场面,其中就有多起“民间花会”表演,而高跷会就有“大头和尚戏柳翠”的戏曲艺术人物形象。

绘于清代的《天后宫行会图》,是一部天津皇会写真图卷,其中记载的“胜芳进香高跷会”,有36个戏剧人物,共18个戏出,每人六句唱词。例如《景阳冈》一节的唱词是:“我武松美英雄,景阳冈打虎虫,阳谷县衙拾帔红。回家中探长兄,嫂嫂勾西门庆,杀了人头有数名。”又如《汾河湾》:“薛丁山带弓箭,俺兄妹汾河边,每日里射雁在沙滩。到后来受仙传,保唐王灭西番,得胜回转做高官。”用的曲调是“柳子戏”,并有大乐队变奏。不过从上边的唱词不难看出,它并不是完整的演唱戏文唱段,而是经过改编,以最简洁的文辞塑造出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使之适应广场和行会表演的作品。当然也有大段的唱腔,我们后边再介绍。

古代的高跷还凭借庙会得以传扬。什么是庙会?庙会源于古代部落、氏族、联盟集团等在特定地点共同举行的具有宗教意味的大型活动,如祭祀天地、先祖、神灵等等。魏晋以后,民间的报赛酬神与佛道信仰相结合,其活动渐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并形成一种极具空间与时间概念的约定俗成的习俗,成为一地一方“民间盛会”的格局。其间各种艺术形式,包括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以及民间俗信等文化艺术活动,乃至商贸活动等,也无不赖此得到快速交流、普及和发展。

梁思成先生在考证蓟州独乐寺时就讲到:“蓟县在北平之东百八十里。汉属渔阳郡,唐开元间,始置蓟州……每届废历三月中,寺例有庙会之举,县境居民,百数十里跋涉,参加盛会,以期‘带福还家’。其在蓟民心目中,实为无上圣地,如是者已数百年,蓟县耆老亦莫知其始自何年也。”《辽史》第五十三卷“志第二十二·礼志六·嘉仪下”之“岁时杂仪”载:“二月八日为悉达太子生辰,京府及诸州雕木为像,仪仗百戏导从,循城为乐。”“循城为乐”一语,道破了百姓参加这种“祭祀”活动时的心态和情态,天津百姓尤乐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