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古琴活动实际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还保持着。借着这两次演出的东风,1981年12月26日,天津音协召开了古乐研究会恢复活动大会,会上选举李允中任会长,陈重、康少杰、于敬熹为副会长,委员11人,古琴组则吸收赵恩检、刘锡年、蔡延禄、邹柯等人入会。......
2023-09-01
记得在二十年前,新闻媒体曾经发起评选相声大师的活动,选出了张寿臣、马三立、侯宝林和刘宝瑞四位。前两位都是天津土生土长,而侯宝林和刘宝瑞都是在天津走红,后成于北京。刘宝瑞在天津的时间比侯宝林短一些,但他却与天津有着不解之缘。
刘宝瑞1915年生于北京,他的家境十分贫寒,九岁开始接触相声艺术,常游走于北京天桥和东安市场相声园子之间。类似刘宝瑞这样的从年幼起就登台演出的相声演员很多,天津的魏文亮和李伯祥等都是如此。刘宝瑞在13岁那年来天津拜张寿臣为师,他这样选择除了张寿臣的威望和艺术影响以外,就是天津是相声门里的风水宝地。从此他开始在天津崭露头角,先后与马三立、赵佩茹、李洁尘等在南市的联兴茶社相声大会演出。从他选择的演员可以看出,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可以让他乘风借力。更重要的是天津的相声群不排外,大家都能伸手搭一把,而联兴茶社恰恰就是一个最好的扶持舞台。几代掌门人都是行里的推崇者,刘宝瑞就如鱼得水了。那时,相声演员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于电台,刘宝瑞就常到广播电台播音,顿时有了影响。1929年,天津的一家电台播了一个三人相声《扒马褂》,听众反响强烈。一些打开收音机稍晚的听众依稀能分辨出马三立和赵佩茹两个较为熟悉的声音,却不知道另外较为陌生的一人是谁。一些喜欢这个相声的听众四处打听,终于得知那是刚来天津不久的14岁的刘宝瑞。
仔细翻阅资料发现,刘宝瑞不但在联兴茶社,还经常在其他戏园子里演出,使他有了一个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比如1940年,刘宝瑞与于佑福、刘连升、刘玉凤、杨文华、马桂元等一起在河西区谦德庄元合茶社演出。那时他的搭档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演出而变化。他到处跑场子,为了糊口,天津的相声同行也跟他相依为命。刘宝瑞17岁的时候,与当时18岁的马三立搭档去营口、烟台、青岛等地跑码头找园子,以致后来他与马三立的合作有了相得益彰的发展。可实际上两个人的表演风格和口风截然不同,马三立口语化极强,刘宝瑞的高音震人耳膜。但越是风格不同,配合就越有特点。两个人在从营口开往烟台的轮船上,由于身无分文,两天没吃东西,正值壮年的刘宝瑞饿昏了,马三立迫不得已,偷了别人两个烧饼,才救了刘宝瑞一命。这段不知道是传闻还是事实,但足以说明两个人深厚的感情。1949年以后,马三立和赵佩茹合说相声作家何迟的新作《买猴》,刘宝瑞和郭全宝也说《买猴》。马三立说《十点钟开始》,刘宝瑞则说《今晚七点钟开始》。但仔细听两个人的风格却迥然不同,刘宝瑞能做到平整而不温,脆快而不过,形成了稳健潇洒、口风细腻的艺术风格。而马三立却坚持平民化,说得夸张而真实,真实而变形,马三立成了马大哈,塑造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刘宝瑞和马三立的关系,其实就是他和天津不解之缘的一种体现。(www.chuimin.cn)
在天津的相声舞台上,说单口有着一段高潮期,那时张寿臣、常连安、马三立等人的经典作品接连出现,尤为突出的是张寿臣的《小神仙》、常连安的《斗法》以及马三立后期的一系列平民生活的集锦。但给我们深刻印象的是刘宝瑞的几十段单口相声,比如他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豆腐侍郎》《日遭三险》《学徒》《贾行家》《连升三级》等,刘宝瑞借助了电台的广阔平台,也促使单口相声有了一个飞跃和提高。他的单口相声《连升三级》被选进了中学语文课本,被翻译为英、法、日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这在相声史上很少见,可见影响不一般。我在20世纪80年代见到了刘宝瑞的弟子殷文硕,他因为病已经截了一条胳膊。他用一只手郑重地递给我他整理的他师父的《官场斗》这部书,这部书后来被我和女儿李娟翻烂了。书中的很多精彩桥段已经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再现。《官场斗》的故事素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河北、天津、北京、山东、辽宁等地流传很广,《官场斗》由很多的民间艺人进行再创作,按照老百姓的意愿,塑造了刚正不阿的刘墉与贪婪好财的和珅两个形象。在刘宝瑞之前,清末的阎德山和万人迷李德钖都发展过这个故事的情节。后来经张寿臣及马桂元整理修改,定名为《满汉斗》。刘宝瑞、王长友、刘奎珍、冯立樟等人,都做过不同程度的润色。可恰恰刘宝瑞有他的独特挖掘,使之戏剧化色彩强烈,人物走向鲜明,故事推进利落。我对刘宝瑞的了解都是在他的单口相声里,从小就听广播,于是他的特殊音色和表演至今不忘。仔细回味,他对每段台词都精心设计过,是长期舞台实践所得。他的知识领域极广,说什么像什么。我曾反复听他表演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人物栩栩如生,真是一篇极佳的黑色幽默小说。刘宝瑞在天津的徒弟寇庚儒回忆,有次他去北京找师傅,爷俩一聊就聊了一宿。师父给他说起《珍珠翡翠白玉汤》,直说到夜里三点多,结果说饿了,师娘也睡了,他跟师父就支个锅,舀点儿水,弄点儿饭菜。一会儿糊味儿出来了,师父忙幽默地说,行了行了,咱俩别说了,咱俩吃这珍珠翡翠白玉汤吧。
刘宝瑞堪称老一辈艺人中善使杂学的第一人,他的单口相声其实很多前辈和同行都说过,但正是到了他这儿有了升华,有了重新的梳理,有了文本的变化。刘宝瑞与天津有着解不开的渊源,在他百年诞辰之日,天津“非遗”保护协会和和平区文化部门筹划了纪念他的相声专场,在天津相声俱乐部的鼎力支持下,此次专场在中华曲苑举行,敬仰的刘宝瑞大师,天津不会忘记您!
有关海津讲坛荟萃(第四辑)的文章
天津古琴活动实际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还保持着。借着这两次演出的东风,1981年12月26日,天津音协召开了古乐研究会恢复活动大会,会上选举李允中任会长,陈重、康少杰、于敬熹为副会长,委员11人,古琴组则吸收赵恩检、刘锡年、蔡延禄、邹柯等人入会。......
2023-09-01
作为地名规范读音,作为天津的路牌和指示牌,应当在汉字地名上方以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这一点儿也不能含糊。天津一些中间带“家”字的老地名,往往有两种或三种读法。从古至今,一些地名经过口耳相传会产生谐音变形。有些地名的谐音演变形成了有趣的故事。王威逼杨成婚,故名“男人服”,后演化为今名。......
2023-09-01
主要著作有《古典诗歌的修辞和语言问题》《词语修辞与文化》《人间词话·人间词校注》《诗歌修辞句法与鉴赏》《民俗文化语汇通论》《天津地名文化》《这是天津话》等。地名是历史的产物,是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活化石,也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天津市共有各类地名约四万个,其中城市街巷名约占40%。其实,“东开”也是天津的老地名,位于河北区东南部,指现王串场一带广大地区。......
2023-09-01
天津地理与人文交融,就是以水文化为滥觞而派生的运河文化、漕运文化、码头文化、盐商文化、港口文化及商埠文化。可以说,“水”是天津地域文化的第一要义。水文化的流动性催生了天津都市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水文化在天津地名上也有所体现——天津早期名称是“直沽寨”“海津镇”和“天津卫”。这种独特的地形地貌特点在天津地名中有典型反映。天津带“沽”字的地名很多,有七十二沽之说。......
2023-09-01
天津河北梆子不应叫“卫梆子”,这样就把天津河北梆子的范围缩小了。再来说说天津河北梆子的流派。天津河北梆子流派的特色之一、直隶新派中的一位领军人物,人称“梆子大王”的金刚钻先生,她的调门非常高,代表了当时的一种审美趋向:高亢、激昂、流畅。她唱腔的风格,在现在天津的河北梆子中有所流传,遗憾的是没有金刚钻派的传人。天津河北梆子流派的特色之二、著名的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银达子,他也独创了戏曲上的流派。......
2023-09-01
天津人爱吃饺子,天津饺子讲究馅,恐怕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天津人逢年过节、款待亲友、生日祝寿、娶妻生子都少不了喜庆的饺子,一年二十四节气也少不了应时的饺子。天津人过年吃饺子、包合子更是有讲究,积习深厚。此外,因为天津依河傍海,一年四季的河海两鲜吃不完,所以不乏三鲜馅、海鲜馅、鱼肉馅等。天津饺子成为了国际化的美食,好评如潮。面条是天津人重要主食,往昔街巷里的切面铺随处可见,随买随吃,方便快捷。......
2023-09-01
同治九年《续天津县志·风俗志》载:“至皇会之始,有谓因康熙三十年圣祖幸天津谒天妃宫时,民间作百戏以谢神,又借此娱圣祖,于是有‘皇会’之称。”光绪十年的《津门杂记》中有文曰:“三月二十三日俗传为天后诞辰……神诞之前,每日赛会,光怪陆离,百戏云集,谓之‘皇会’。”......
2023-09-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