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畅谈马三立住小旅馆的经验

畅谈马三立住小旅馆的经验

【摘要】:记得有次和著名相声演员马志明聊天,说起他父亲的一段往事。说马志明小时候跟着父母住小旅馆,就是一间房子半间炕那种,全家就挤在一张床上,生活十分困难,一家子全靠父亲演出生活。马三立那时就已经声名鹊起,但因为养活一家子还得借住小旅馆,花一文钱都得琢磨。马三立说的《夸住宅》,贯口就像是聊天,一点也不卖弄,但听起来朗朗上口,句句敲心。

记得有次和著名相声演员马志明聊天,说起他父亲的一段往事。说马志明小时候跟着父母住小旅馆,就是一间房子半间炕那种,全家就挤在一张床上,生活十分困难,一家子全靠父亲演出生活。但那时候也有相声同行过来凑日子,父亲就接济一点儿。马志明说的情况跟我的想象大相径庭,我以为那时凭借马三立的名声他们的生活会很富裕。有机会跟现在的年轻相声演员接触,他们大部分都有固定工资和收入。有的民营团还给他们上了保险,衣食无忧。人在贫困的时候,或者说必须要靠演出挣钱养活一家子的时候,一定会特别珍惜舞台上的玩意儿。说好了有钱,说不好就没钱。马三立那时就已经声名鹊起,但因为养活一家子还得借住小旅馆,花一文钱都得琢磨。现在听相声,平心而论,好的不算多,一般的不少。有意思的不多,浅白的不少。这说明相声表面在繁荣,实际上在慢慢退化。关键就是继承出了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继承不继承不是生存的关键。我听到有的相声演员私下聊天,觉得传统不传统的不重要,你能说多少传统段子也不是挣钱的前提,关键是你上台能不能把观众逗乐了,这是成败之所在。也有人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未必是这样的。说某某大师的孙子也就十几岁,上去就把观众逗乐了,那就是天赋。我听完这话真觉可怕,说相声需要基本功,我承认有天赋,但天赋不等于就不要基本功了,这是两码事。有的学唱评剧,听完不是评剧。有的说贯口,快倒是快了,可所有节奏都不对。我那天听了马志明唱的白派京韵大鼓《探晴雯》,真是地道,韵味十足。马三立说的《夸住宅》,贯口就像是聊天,一点也不卖弄,但听起来朗朗上口,句句敲心。

相声应该有情节,或者说应该有故事在里边。优秀传统相声讲故事很突出,比如相声大师张寿臣的《小神仙》,侯宝林的《夜行记》,刘宝瑞的《君臣斗》。有故事,也有人物,这就是传统相声结构的两大优势。现在一些相声段子都是小段集锦,或者短信堆积,没人物,没故事,没有垫话入活儿,也没有高潮,当然更少底了。听优秀的传统相声,当场笑完了,转天想起来还想笑,这包袱就是一响到底。最近得知北京的相声小剧场在萎缩,有人说天津的相声小剧场如日中天。我倒是想泼点冷水,要居安思危。天津的相声要发展,首先要继承传统,然后就是创作。不少相声创作跟不上时代,远离社会。为了迎合所谓的观众,朝纯粹的娱乐化和商业化发展。相声在适应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表演超越了创作。我听老相声演员刘文步说过,前辈给他留下的好段子让他说了一辈子。我听过他说的那个压箱子底的好段子,确实故事新奇,包袱脆响。相声老艺人很多都是德艺双馨的,凭的还是吃张口饭的本事绝活。现在中青年相声演员还需要牢固的传统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是说不好相声的,没有任何传统基础创作的新相声也会逐渐变味、变种。(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