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骆玉笙留在天津的原因揭秘

骆玉笙留在天津的原因揭秘

【摘要】:骆玉笙不是天津人,她从小跟着养父母漂泊在上海、南京、武汉等地。之后,骆玉笙在小梨园演出跃上了头牌,天津观众给了她金嗓歌王的美称。1954年1月31日,骆玉笙与时任天津曲艺工作团团长的赵魁英结婚。骆玉笙舍不得天津,其实也离不开赵魁英的呵护。患病期间,为了不影响骆玉笙在外地演出,一直将病情瞒着骆玉笙。家庭亲人就像一颗藤缠树,使得骆玉笙在天津越扎越深。骆玉笙去世后,张子修就不再上台操琴。

骆玉笙不是天津人,她从小跟着养父母漂泊在上海、南京、武汉等地。她从4岁的时候就开始跟养父演出杂耍。她的养父叫骆彩舞,会变中国戏法。中国的戏法就是手活和口活,常常说着说着就把骆玉笙变出来,再让她给围观的人唱上一段京剧二黄。骆玉笙的命运是很苦的,那么小的岁数正是需要关心与呵护的时候,却始终跟着养父母为挣一口饭吃到处奔波。骆玉笙没有倾诉人,她只能在唱京剧二黄中发泄自己,用不懂的唱词唱自己的心情。骆玉笙回忆自己童年生活时说,我是唱着长大的。她那时就知道,自己必须在舞台上挣饭吃,要有自己的绝活儿。她个子小,唱京剧二黄虽然有了名气,但能跟她配戏的人却不好找。她16岁时,京韵大鼓祖师爷刘宝全先生来到南京演出。骆玉笙见到了这位有着“鼓界大王”美称的大鼓艺人,她深深地被刘宝全的技艺所折服。骆玉笙后来这样评价刘宝全先生:“听起来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后来骆玉笙又有幸接触到了京韵大鼓少白派创始人白凤鸣,开始迷上了京韵大鼓。17岁的骆玉笙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抉择,放弃京剧,改学京韵大鼓。1934年,在南京夫子庙的六朝居茶社,骆玉笙拜曾为刘宝全先生操琴的三弦圣手韩永禄为师,取艺名为小彩舞。她开始跟韩永禄规范地学习京韵大鼓的演唱技法、规范唱腔、板式等,为闯天津做准备。后来骆玉笙总结自己时曾说,我当时听说不论南北艺人,最后一定要在两个地方唱红,先在北京,北京唱红不算最后唱红,还得在天津,天津观众认了你,你才真拿到了合格证。骆玉笙明白,去天津演出是她必须要逾越的一关,但她当时并未预料到,天津竟成为她一生最精彩的舞台,而且来到天津就没有离开。

骆玉笙早期不幸,历经艰苦,但幸运的是她拜对了师父,更幸运的是后来听从师父安排到了她的福地天津。韩永禄是一位技巧全面的老弦师,他精通刘(宝全)派、白(云鹏)派、少白(凤鸣)派的各种唱腔,而又不拘泥于传统。骆玉笙跟着师父,不但学到了京韵大鼓的精髓,更主要的是学到了怎样为人处世。1936年夏天,在师父韩永禄的鼓励和帮助下,她来到天津。据说她在法租界教堂后的明德堡2号定居,从那刻起她就成了天津人。在中原的游艺场也就是如今的百货大楼三楼,她的一曲《击鼓骂曹》赢得了天津观众的认可。她选择唱的这段《击鼓骂曹》是她的绝活,既有京剧二黄的东西,也有京韵大鼓本身的特色,只有她才能驾驭。之后,骆玉笙在小梨园演出跃上了头牌,天津观众给了她金嗓歌王的美称。小梨园也迅速有了影响,骆玉笙在小梨园的演出场场爆满。天津观众赏识骆玉笙,骆玉笙也能感觉到天津观众对她的热情。每一个艺术大师都有自己的气场所在城市,梅兰芳自然是上海,马连良喜欢北京,方荣翔是济南,骆玉笙就是天津。这个气场渲染和造就着艺术大师,骆玉笙得以在天津这个北方曲艺重镇中发展。她觉得自己就是一只风筝,不论怎么飞,飞到哪,最后都要回到天津观众的心里。

其实,骆玉笙喜欢的城市不仅有天津,还有她的成长地南京,那是改变她人生命运的另一座城市,秦淮河两岸的丝竹之声常常萦绕在她的耳际。还有一个就是湖北的武汉,1949年以后她曾两次随团到武汉的汉口演出,旧地重游,感慨万千。她喜欢武汉,在武汉也得到过观众由衷的掌声。骆玉笙曾经说:“我很想在有生之年重返汉口旧地,为曾经的父老乡亲唱上一曲,以谢他们对我的养育之恩。”另一个对骆玉笙十分欣赏的城市就是北京。20世纪80年代初,骆玉笙到北京的长安剧场演出,观众听说后排长队买票,座无虚席。骆玉笙演唱完《剑阁闻铃》后现场居然悄然无声,给她伴奏的王立扬有些心颤——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几秒钟的沉寂后,突然掌声雷动,喝彩声不绝于耳,那是一场钟子期与俞伯牙之间的感情交流。尽管如此,骆玉笙还是钟情于天津,这里有她割舍不掉的感情。(www.chuimin.cn)

天津尽管是她的福地,但在这里骆玉笙也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不管发生什么,骆玉笙对天津就是不离不弃,因为这里有她的家庭,有她的全部生活,有她的人生大舞台。骆玉笙在天津成名后,各个园子都争着邀请她,最多的时候一天竟赶三家园子,一连唱了七段,而骆玉笙的金嗓子却越唱越亮,底气越来越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为糊口,骆玉笙在天津组团到上海的高士满演出,不但没赚钱,还把自己多年积蓄赔光了。后又临时组织一些人到南京金谷茶社演出,当时,市面惨淡,人心惶惶,观众没什么心思看演出。一些来自天津的老乡却常常捧场,然后到处口传,骆玉笙在低谷中感觉到天津观众对她的牵挂。

1954年1月31日,骆玉笙与时任天津曲艺工作团团长的赵魁英结婚。赵魁英对骆玉笙来说,在艺术上是指引,在生活上是伴侣,在思想上是引导。我有幸和赵魁英见过几次面,听他讲述艺术就是一种享受。骆玉笙怎么唱,唱什么,能有什么创新,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赵魁英的心思。赵魁英听骆玉笙的演唱也是如醉如痴,不能自持。骆玉笙舍不得天津,其实也离不开赵魁英的呵护。1980年初,赵魁英因脑出血抢救不及而不幸去世。患病期间,为了不影响骆玉笙在外地演出,一直将病情瞒着骆玉笙。赵魁英去世后,许多人劝骆玉笙再婚,都被她一口回绝。1992年,骆玉笙唯一的儿子不幸去世,老来丧子,那种切肤之痛只有她自己知道。已近八旬的她,在感情上更加依恋孙女骆巍巍。家庭亲人就像一颗藤缠树,使得骆玉笙在天津越扎越深。当然,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两代人的伴奏者。老一辈的钟吉瑞和刘文有、李默生,以及后来的王立扬、韩宝利、张子修、张玉恒。这是她的伴奏,也是她的合作者,更是她离不开的艺术知音。骆玉笙去世后,张子修就不再上台操琴。这点儿倒真成了俞伯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