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读书到底有什么用-海津讲坛荟聚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海津讲坛荟聚

【摘要】:第二方面,我想讲的是到底读书有什么用。我们不能成为作家,读书的作用到底表现在哪里呢?你总是充满着种种的困惑,种种的不如意,那么读书它会调整你和现实的关系,我说读书实际上尤其是读文学的书,是为什么人服务的?我们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你靠什么呀?文学的书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文学的书籍起码使我们的内心可以达到这样的三感,什么三感呢?现在说老实话,也没有什么情书。

第二方面,我想讲的是到底读书有什么用。因为在座的诸位不可能都像我一样成为一个作者。大家读书都成为作家,那这个世界也很成问题。像当年小靳庄一样人人都写诗,这是一个非常不正常的状态。我们不能成为作家,读书的作用到底表现在哪里呢?我想我从我个人的体会,来谈谈这样两个方面,看看大家同意不同意。

第一个作用,读书尤其是读文学方面的书籍,它可以调整我们自己跟现实的关系。我们跟现实的关系总是充满着很多不谐调,因为现实的生活不可能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我年轻时候的现实是一片动荡,一片慌乱,要上学没法上学,什么都没有,物质也贫乏。我们面对今天变化的新世界就那么尽善如意了吗?也不如意,要房子没房子,要车没车,好不容易有辆车了,堵得又那么厉害,有的不堵的地方房子也有了车也有了,大气污染又来了。你总是充满着种种的困惑,种种的不如意,那么读书它会调整你和现实的关系,我说读书实际上尤其是读文学的书,是为什么人服务的?是为那些心想事不成的人服务的,心想事成的人一般不读文学的书,他都功成名就了,他都很如意了,他们家可能摆点文学书,《红楼梦》《三国》《水浒》之类的,摆一摆是陈设是点缀,他不会真正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的必需品每天去读,一般不会。

你们不信可以看看周围的人,你看看那些我们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这些名著都是那些落魄的文人写的。杜甫是不是?李白是不是?苏东坡是不是?真正他们官复原位了,到朝廷做官了,在皇上跟前做一个大小的官,写出的文章都不足以读了。所以文学的书永远都是为那些心想事不成的人服务的,心想事成的人一般不读文学书。

今天在座的诸位,我不知道你们是心想事成还是心想事不成。我相信大部分人是心想事不成,心里有很多很多的失落,有很多很多的不满意,他总希望找到一点弥补,靠什么弥补?我们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你靠什么呀?过去外国人他这个时候礼拜天都上教堂了,他会填充对外界生活的关系,教堂是他的一个填充物,是一个桥梁,我们今天没有,我们今天有好多信教的人,是他把信教当成生活的点缀,或对生活的一种渴求,不是真正的一个信仰。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书籍和艺术是一种泛宗教,为什么说它是一种泛宗教呢?就是它可以填充我们内心的这些失落和不满足,它会调整我们跟世界、跟生活、跟现实这种不谐调的关系,从而使我们的内心和谐一点,温暖一些,美好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文学的书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第二个作用就是调整我们跟自己内心世界的关系,我刚讲的,现实生活的不美满会使我们觉得内心里头有很多很多的不如意,这些不如意常常使我们的内心感到很失落,那么这种失落靠什么来填充呢?就是要靠文学书籍,它会使我们的内心更充实一点。文学的书籍起码使我们的内心可以达到这样的三感,什么三感呢?就是善感、敏感、美感。

什么叫善感?什么叫敏感?什么叫美感?我觉得很简单,美感不用说,我刚才已经讲了,现实生活并不如意,但是书籍当中尤其是文学书籍当中,它给我们提供了可以达到一种比现实更美好的东西。文学书籍里面的水可能比我们现实生活的水要蓝,天也要蓝。现实生活中少有完美的爱情,但是在文学书籍里有永恒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最典型的,所以它会给我们很多很多的现实生活中所少见的美感。

什么是善感?就是别人没有感受到的你能够把它感受到,善于感受嘛,就是别人没有感动的,读文学书籍的人他就容易先感动自己,所以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你才会看到书籍当中很多动人的情节,感人的人物,你会感动得潸然泪下,为什么?就是因为你善感。所以我开玩笑说从小读文学书籍读多的人他将来被生活所迫,有一天他被迫当了小偷,他偷别人一袋钱的时候,他的手会颤抖一下,这就是读文学书籍的人和不读的文学书籍的人最本质的差异,不信你看一下。

什么是敏感?敏感就是他能迅速捕捉到这种信息,所以文学的书籍也会使我们的内心充满着这种善感、敏感和美感。因此,我们就会跟一般的对于生活、对于自己麻木不仁的人拉开了距离,你跟外界的沟通就会多了一种方式、多了一种渠道,你就会善待他人,你就会更理解他人,年轻人在搞对象的时候就会避免很多很多的双方的这种不必要的摩擦和误会,因为对方很细微的地方你都能迅速而敏感地察觉到,对方最美好的东西你也能感觉得到,这样的感情才能融洽。(www.chuimin.cn)

同样,内心世界的丰富也是我们跟外界沟通、跟世界沟通的一座桥梁。写作实际上是一种表达能力,也是一种跟外界沟通的能力。每个人都需要写作,但是只不过你的写作方式可能跟我的写作方式不一样,你的写作目的可能跟我的写作目的不一样。说心里话,现在已经没有人会写作了,我们所有的公文包括领导人讲话、年终的总结在电脑里都程序化了。现在说老实话,也没有什么情书。什么情书呀?打个电话,发个微信就结尾了,弄两个表情符号就代表了,然后弄999朵玫瑰比写信都管用。现在文字在弱化,为什么弱化?就是现实与你内心的世界发生了变化,我们内心不需要这些东西了,那你还要它干什么?所以我们今天在座的来听我讲,说明你们内心还有这种对文学的一点渴求,没有这种渴求何必听我这儿瞎白话?你上哪儿干点事不好?所以我觉得我们读书里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填充我们内心的世界,填充、调整我们和外界的关系。

我读两段美国作家乔·昆南的话,他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大书特书》,谈他自己的读书体会。

他曾经这样说:“我为什么对阅读如此痴迷?我阅读是因为我想在别处。”就是因为我们生活都有局限,咱们家就是这么一亩二分地,阅读使你扩大了,你在别处,他渴望在别处。

“我身处的这个社会还算是差强人意。”就是说我的生活还凑合。

“但书里的世界更美好。”这是他说的,就是我刚才所表达的,书里世界的水可能比我们现实世界清丽一点。书里的世界比现实的世界还丑恶,那咱们看书干啥呀!书里面也会有丑恶,也会有不如意,但是它都是为了跟追求美好相映衬,它不是单纯的,审丑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的审丑,而是鞭笞这些丑恶,追求这种美。

就像鲁迅先生说的,生活当中有悲剧也有喜剧,喜剧不是为了逗大家哈哈一乐,喜剧是把人生的这种不如意的悲剧的成分撕碎给人看,所以我们读书目的是让我们内心跟世界之间的关系调整一点,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在黑暗的时候也会有亮光在闪,乌云压顶的时候你不要认为乌云是永远的,乌云总有散去的一天,天空上的太阳才是永恒的,这是一个最浅显的道理,读书告诉我们的其实就是这个最浅显的道理。

这个乔·昆南还有一句话我也愿意跟大家分享,他说:“大多数爱读书的人,所读的书主要的不是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消磨时间或者自我进步。”他认为这不是主要的目的。“甚至不像是路易斯所说的那样,为了它自己并不孤独。”当然了这都是读书的目的,为了取得信息,为了消磨时间,为了不孤独,为了自己能够思想各方面有点进步,读书使人进步嘛,咱们有条名言就是这么说的,但是他认为这不是主要目的。他说:“他们的阅读是为了逃入一个更激动人心,更有价值的世界!”这个世界在哪里?在书里,这就是我说为什么读书是我们的泛宗教,读书的人他们不会讨厌的他们的工作,他们的伴侣,他们的政府,他们的生活,因为书里的世界是美好的。这是我想讲的读书对于我们的作用,如果我们内心有这种需求,如果各位认同我这种观点,你的读书就会避免一些功利主义,避免一些实用主义,而使我们的阅读变得丰富多彩,变得有乐趣,这是我今天想讲的第二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