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斟酌改稿技巧,海津讲坛荟萃

斟酌改稿技巧,海津讲坛荟萃

【摘要】:改变“育”字下部篆法,繁化“天”字,定稿胜于初稿。改稿作半圆和弧笔处理,增添了此方印的灵动之趣和生动感,且与“谷”字圆笔相呼应。改稿遂将“所”字“斤”部向左延伸,与“饲”字“食”部形成顾盼有情、相互呼应的态势。改稿加强虚实对比,似纠正初稿之失。改稿作“回文印”布局,形成对角呼应,安妥。初稿右一左二布局不妥,改为三字并排布局,较初稿为胜。

治印最重要关键性的过程是“写印稿”,而写印稿最重要的问题是整体的构图及篆字的处理问题。印稿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篆刻的成败。因此,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章法是写印稿时最难处理的一个问题。方寸天地,气象万千,印人在治印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并且加以修正,对印章作品艺术效果的完美呈现具有指导意义。现将我平时治印之构思、修改事,择其部分叙述如下。

(一)“吴门书风”印是奉田正宪先生之嘱,为吴门书风展及作品集所刻白文印。为了调节布局的虚实效果,将印文做逆向旋转的回文布排。初稿对四字空间(红底)安排欠妥,“门”字被压缩得过扁。改稿减去“书”字一横画,为“门”字留出更大空间,大面积留红,与“风”字下部的留红相呼应,既增强了朱白的对比效果,又使全印趋于疏朗,优劣自明。

初稿

定稿

(二)“天津体育博物馆”朱文印,小篆文入印。初稿,全印不和谐,“育”字下部篆法不妥,全印不安且欠均衡。改变“育”字下部篆法,繁化“天”字,定稿胜于初稿。

初稿

定稿

(三)“传承——龚望弟子珍藏先师遗墨展纪念”一印,是奉龚绶先生之嘱所治。2017年夏,由龚绶先生策划,龚望先生弟子将珍藏的龚望先生作品在天津图书馆展出。同时,龚绶先生编辑并印刷的宣纸线装《龚望弟子珍藏先师遗墨集》问世,令我治此印以钤于该集扉页。观此印初稿尚可,唯“师”字与整体不和谐,改动后安妥。

初稿

定稿

(四)“从租界到风情区”细朱文印,是奉王振良先生之嘱刻治。此印初稿笔画过于均匀刻板,缺少起伏变化。“从”字左部过圆,“情”字“心”部劲健不足。改稿时细化线条并改变“从”“情”篆法走势,上攀下援左右穿插,得流畅劲健之态,似胜于初稿。

初稿

定稿

(五)“谷雨”印是仿汉玉印风格。初稿“雨”字中的“四点”少变化少情味。改稿作半圆和弧笔处理,增添了此方印的灵动之趣和生动感,且与“谷”字圆笔相呼应。

初稿

定稿

(六)“人所饲”是三字经句。初稿“所”字与“饲”字似互不相干,缺少顾盼呼应。改稿遂将“所”字“斤”部向左延伸,与“饲”字“食”部形成顾盼有情、相互呼应的态势。整方印成“U”型布局,上中部大块留红,朱白对比鲜明,大开大合。

初稿

定稿

(七)“女娲补天”白文印的初稿,四个字平均分配在各自的地盘上,是章法中最普通也最常见的安排方法,印面并不失衡,但感觉有所欠缺。于是改变四字的占位面积,消灭了印面的疏密关系。“女”“天”二字给另两个繁复的字让出了大部分印面空间,呈现了均匀之美且并未削弱对角呼应的效果。

初稿

定稿

(八)“杜诗韩文”系鸟虫篆印。鸟虫篆印经过汉代的繁荣之后进入了衰期。现当代方介堪、韩天衡先生均是鸟虫篆印的大家。此印初稿刻成,感觉“韩”字右部的竖画直通不妥,将贯穿于“口”字中间竖画去掉,似胜于前。应还有更好的处理方法。

初稿

定稿

(九)“友与朋”是三字经句。初稿笔画几乎填满空间,缺少气韵且装饰性过强。改稿让多笔画的“与”“朋”二字占地减少,对少笔画的“友”字反给予较多的占地并留出大块红地,从而使疏密对比更加强烈,是对邓石如的“疏处走马,密不透风”观念的实践。

初稿

定稿

(十)“吴玉如全集”白文印是奉田正宪先生之嘱,为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吴玉如全集》而作。一稿:全印满白,有实少虚且“玉”“全”“集”三字横画就像“搭积木”似的叠加,令人窒息。二稿:“玉”字左右各加一弧笔,“如”字“口”上留红,较一稿有所改进,但感觉“全”字下部与“集”字上部横画叠加板滞少变化,遂成三稿:将“集”字首笔作微圆弧处理以求变化,并对“集”字横画披削,以求在平实的笔画里透出“虚”来。“如”字“女”部仍采用一稿篆法,较一二稿当胜。

一稿

二稿(www.chuimin.cn)

三稿

(十一)“天津图书馆”细朱文印。史上有很多藏书家对书爱护备至,主张藏书印应以细朱文印为好,不玷污图书。1998年适逢天津图书馆建馆90周年,该馆委托龚绶先生嘱我刻制细朱文“天津图书馆”印两方。其中一方初稿“馆”字左下部与底边粘连,感觉不畅且与全印不和谐。脱离底边,取横弧,势应胜于初稿。

初稿

定稿

(十二)“人寿年丰”拟朱文古玺印。初稿,“寿”字上部向右上不妥且右倾重心不稳。遂改向左上,与“年”字顾盼呼应。

初稿

定稿

(十三)“扬州市邗江古籍印刷厂”朱文印,以“婉而通”的小篆入印,突出的是全印的工艺之美。线条明快、匀净,独具文人雅意。然初稿“籍”字右中部篆法有离群之憾,借鉴缪篆的字法特点改之,使印作结构缜密严谨,章法妥帖、和谐。

初稿

定稿

(十四)“霜降”白文印。初稿“霜”字右下部“目”字突兀且留红过于分散不和谐。改稿加强虚实对比,似纠正初稿之失。

初稿

定稿

(十五)“意在沛公”界格白文印,尝试草书入印。“意沛”二字较“在公”二字略繁,初稿有头重脚轻之感。改稿作“回文印”布局,形成对角呼应,安妥。

初稿

定稿

(十六)“窦燕山”是三字经句,朱文缪篆印。初稿右一左二布局不妥,改为三字并排布局,较初稿为胜。

初稿

定稿

(十七)“自子孙”是三字经句,拟战国古玺印。初稿对二“子”做右左势处理以求变化,但仍觉雷同失其趣。改稿将“子”字下方以二小横借用代替“孙”字“子”部,这种借字方法不仅省去字画之繁和雷同,而且变得非常别致。

初稿

定稿

(十八)“传承与突破”是奉王振良先生嘱治,拟“烂铜印”风格,追求浑朴、高古的意趣。初稿差之较远,改稿似得。古代铜印历经千百年的自然风化、剥蚀,残破比较多,造就了印章的“自然美”和“残缺美”,即所谓的“烂铜印”风格。残破之法被吴昌硕运用到了极致,极富金石趣味,其残破运用之妙可以说至今尚无人能及。

初稿

定稿

(十九)“知足乐天”白文古玺印,是为恩师龚望所作。2001年9月,龚望先生染疾,术后,书“知足乐天”四字。我将四字刻石并作文刊于石四壁,此为先生所治最后一方印。初稿虽得古玺大开大合营造空间的章法,但未能出奇造险,得天真烂漫生动雅逸之趣。改稿将“知”字出框栏之外,放大突出“乐”字,似胜于初稿。此印还有很多可推敲处和多种佳构布局。

初稿

定稿

边款

修改过程貌似是一个完结,其实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重复的过程。此仅一孔之见,于此艺远不能穷尽,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