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篆刻基础知识-海津讲坛荟萃(第四辑)

篆刻基础知识-海津讲坛荟萃(第四辑)

【摘要】:(一)识篆、习篆、用篆篆刻是篆与刻的结合。篆大佳,刻不佳则失其趣。说文部首共五百四十部,它是构成篆字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能将现代汉字在《说文解字》中正确地找出相应的篆字。对称与匀称是篆书特有的书法特征,而篆刻又是衍生在篆书基础上的。汉印用的是摹印篆,摹印篆是以小篆为基础,为了适应印章特点的需要,经过印化、隶化而成的,与平时书写的小篆、汉篆已完全不同。

中国的篆刻书法、绘画、雕刻一样,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严格地说,它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它出现后与书法同步发展,并与书法共依于汉字的发展,又与书法一起造就和发展了汉字艺术,并使书法国画产生了更具欣赏价值的感染力。它是文字,抽象于画又不是画,在方寸天地给人们以辽阔的想象。

现代篆刻更是作为书法与雕刻合成的艺术形象,存在于中国文化艺术园林之中,以其高格调的艺术欣赏淡化了实用价值,多见于警句、名言、吉祥语、肖形等印。除了书法、绘画艺术工作者外,一般人不用篆刻印章作往来印信。但由于它具有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所以非凡地活跃于人们的文化生活之中。

(一)识篆、习篆、用篆

篆刻是篆与刻的结合。篆是书法,刻为镌刻。篆在先,刻在后。篆不佳,刻再佳则失其本。篆大佳,刻不佳则失其趣。刻印必须学好篆书是一般性常识,古人尤为强调篆书在篆刻诸因素(篆法、章法、刀法)中的首要地位。

第一,识篆难,但也不是不能识。实际上篆书虽属于古文字,但它和现代汉字是—脉相承的,是现代汉字的源头。其中部分篆字直到今天都没大变化,而那些变化大的多数汉字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篆字也是由一个或几个部件(部首)构成的,如果能花点时间弄清并掌握常用篆字的部首与今日汉字部首之间的对应规律,那一定会对尽快认识篆字有不小的帮助。识篆一般从《说文解字》开始,从中掌握“六书”。“六书”是汉字造字的理论,是在甲骨文成为体系后总结出来的。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总结了汉字构造规律的“六书”学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我们通过学习他的理论和《说文解字》,要了解和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熟悉说文部首,了解说文与现代汉字偏旁部首的不同。说文部首共五百四十部,它是构成篆字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能将现代汉字在《说文解字》中正确地找出相应的篆字。在篆书中有很多篆法与现代汉字是不同的,如果简单地拿现代汉字部首去套用,定会谬误百出,贻笑大方。所以,识篆必须以《说文解字》为宗,去具体认真地学习和研究。从古至今的入印篆有甲骨文、金文、小篆以及缪篆。加强识别篆书的能力,至少能减少杂用不同文字在一方印里的简单错误,又能在适当的时候巧妙地运用文字在一方印里进行有机融合。

第二,吴昌硕先生认为:“学习刻印先决条件在于精通书法,特别是篆书。因为刻印和书法是共通的,有着极密切的关系。作书运笔与刻印奏刀技法基本相同,写字讲求章法,刻印亦然,故熟悉了字体章法,移用到印章上去,自然水到渠成,事半功倍。”意在说明,刻印的先决条件需要精通书法,特别是篆书。

习篆能体会到篆书书写的笔意,在需要体现笔画书写意味的时候,才真正能够用刀表现出来。刀就是笔,笔就是刀。习篆熟练后,就会在篆刻时刻到笔画转折处知道如何圆转流畅跟随笔意,就会在笔画交叉处明白笔画的先后,进而明确“焊接点”如何保留。笔画伸长处应当如何走刀,是一刀纵横奔逸,还是垂露如珠般含蓄。笔画的弧度应当如何把握才好,该往那个方向用力,在什么地方停顿,什么时候提刀,什么时候加重等等这些,都是在习篆书熟练之后才能体会的。

对称与匀称是篆书特有的书法特征,而篆刻又是衍生在篆书基础上的。久习篆书,这种对称和匀称的中国原始审美特征会潜移默化到篆刻人的基本审美之中,从而使篆刻水平得到提升。

不习篆书,就体会不到篆书书写的笔意,也就不可能在刻某个笔画时体现笔意。篆刻出来的作品“刀味”可能是精致的,但刻到极致,更多体现出来的也一定是工匠之美,而不是艺术之美,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开始兴趣很高,而且刻得看起来也有模有样,但刻到一定程度,就会觉得力不从心,无法突破,而且所刻印章“不耐看”,这其实和篆书基础不扎实有很大关系。真正想要使自己的作品“刀味”与“笔墨味”并存,仅刻是不够的,这决定了文字初生的原生态美。中华民族的原生态审美,从篆书发源。汉玉印中的优秀作品,笔画的粗细匀称其实也来源于这些作品在书写印稿时较高的篆书水平。仔细体会,玉印中的篆字最开始也是“写出来的”。

第三,用篆是对篆刻艺术素材的组织。根据印章章法,对文字的篆法进行选择、改造或增减。采用符合人们审美需求且风格统一的字体呈现在同一方印章里,以保证印文内容统一得体,达到统一协调而富于变化的艺术效果,这就是用篆之法。用篆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有难度的,需要广泛深入研习古文字,掌握篆字的构造方法,才能随机应变,运用自如,而不悖“六书”。如果一方印章,用字生拼硬凑,风格混杂,章法无序,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在一方印中,印文风格必须与印式统一协调。印章形式有古玺、秦印、汉印、封泥、圆朱文、花押印等,每种印式的取字都有一定的范围。如:古玺用金文,汉印取汉摹印篆(缪篆),秦印、圆朱文取小篆等。违背了这一规律,定会不伦不类,在形式美上南辕北辙,导致创作的失败。

我们所见所临的古文字,无论是甲骨文、金文、小篆还是汉篆,都是书写性的,并非入印文字,若把这些字直接入印肯定是不行的,这一道理我们通过分析汉印便可知晓。汉印用的是摹印篆,摹印篆是以小篆为基础,为了适应印章特点的需要,经过印化、隶化而成的,与平时书写的小篆、汉篆已完全不同。其中大多数字的结构已不合《说文解字》,但在字法上并没有违背“六书”的造字原则,故这种文字在汉印中使人感觉是那样的合理和谐,这就是印化和隶化的结果。例如圆朱文以小篆入印,为了适应章法的需要,同样要进行笔画增减、盘曲化直、直线增曲、化圆为方等印化和隶化。再如甲骨文、金文入印,文字造型、字形大小、笔画繁简等,同样需要印化改造,方能使章法自然得体。如果刻印做不到这一点,章法往往会无序和不和谐。

(二)篆刻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刻印的工具材料要选置恰当,过多虽用时方便,但一时难以齐备,过少则用时不便。过好一般价钱较贵,过贱则难于使用。

一是刻刀。刻刀对于篆刻,就像毛笔对于书法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一般刻石章都用两面开口的平口刀,刀口两角需成九十度角。从刀角的侧视,刀口出锋角度不宜太锐或太钝,一般以45度角为宜(如图九)。角度太小则太锐,刻出的线条易光滑、缺乏蓄之韧劲。角度太大则较钝,刻出的线条易碎涩,往往缺少爽利的感觉。刀杆一般长约15厘米左右,略高出于虎口即可。如过长,运刀时摆动大,影响稳定性和准确性。如过短,执运不方便,也不易着力。

二是石料。一般谈及印章石,主要集中于四大名石,即青田、寿山、昌化、巴林。不同的石料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品质价格高低差别较大。因此初学者开始学篆刻,先要了解石料。石料种类有数百种之多,篆刻所用之石都应该是比较软的石料。学习篆刻用石,不必名贵,在软硬程度上要多做考虑。

图九

一般的青田石虽不如冻石佳妙,但亦可称为印材中之佳品,一是价格便宜,二是相对较易镌刻,为学习篆刻的理想材料。寿山石石质较青田石微腻,受刀不如青田石爽快,但细润光洁,亦为印材中的佳品,但价格较昂贵。普通昌化石纯净的相对较少,因此石质或略微腻刀影响行刀,或坚燥易裂难刻,或多含砂钉,影响作品表现,购买时要注意选择石质。巴林石石质与昌化类似,表面光洁、细腻,美观,易于受刀,但奏刀时略感粉腻,其中劣者相对脆而且易崩;但因其有腻软的特性,用于笔墨意味强的白文印却有不错的表现,又因价格并不昂贵,所以较适合初学者使用。当然,石料不只有以上四大名石。总之,石料只要质地合适,都可以当作印材。

三是印床。印床是镌刻印章用以固定印材的工具,初学用印床固定便于掌握用刀,熟练以后可直接以手握石、两手配合,更能实现想要表达的篆刻艺术效果。印床材料大都为木质或金属,木质当中有普通实杂木,还有中高档的酸枝木、鸡翅木、黑梓木等等。金属有铜(如图十)、不锈钢等材料。

四是印泥。一枚精美的印章,如果没有质地细腻厚重光洁的印泥,就不能将其风神充分地显现出来,效果就会大为逊色。好的印泥,红而不躁,沉静雅致,细腻厚重。印在书画上则色彩鲜美而沉着,有立体感,时间愈久,色泽愈艳。质地差的印泥,则显得色泽灰暗或浅薄,有的油迹浸出,造成印文模糊。善用印泥的人选择印泥,就像善书者选择笔墨一样,其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其艺术效果。

图十

五是纸、棕刷、拓包、工具书。钤盖印章、拓制边款宜选用薄如蝉翼的连史纸。拷贝纸、水印上石纸用来描摹印稿。棕帚一般称“棕老虎”,用以拓制边款时用。拓包为拓边款时用,要求包扎得紧,表面光滑。

篆刻用的工具书主要有两类:一是参考临摹用的范本,如《十钟山房印举选》《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古玺汇编》等;二是检索篆书的字典,如《说文解字》《金文编》《金石大字典》《汉印分韵合编》等。

(三)篆刻章法

图十一

章法,篆刻学的术语也叫“分朱布白”。篆刻的章法犹如绘画的构图,在形式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无论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会前功尽弃。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据印面位置一字一画地置于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体虚实相间,顾盼生情,妙趣横生。

篆刻的章法千变万化,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但也不是玄妙到无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们从先贤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断总结,找出基本规律,掌握基本的表现手法,也不是十分艰难的事情。

一是对比。对比是将笔画或笔画间隙的繁简对立关系十分突出地表现出来,以产生虚实相生的美感,形成朱与朱、白与白之间悬殊的差别。用的恰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效果能兼得于一印之中,产生疏密对抗而又和谐的效果(图十一)。

二是匀称。匀称是将印文笔画的纵横间隙作较均匀的安排,通常表现在平整规矩的印文布排方面,可使布局产生平实稳重的美感(图十二)。

图十二

三是对称。对称是造型艺术的特点之一,这种方法就是使印在疏密、虚实上做对称处理,以达到互相适应的效果,从而增添装饰意趣(图十三)。

图十三(www.chuimin.cn)

四是呼应。呼应是将或左右、或上下、或对角部位的朱白关系做相互照应,不使某一局部的虚和实孤立存在,以此加强整体的韵律(图十四)。

图十四

五是穿插。穿插是指有时为了打破平板的章法,使字与字相互顾盼。往往其中部分笔画随势伸缩,使平板的章法得以气贯势连。线条的穿插要适度,不能无休止延伸,同时在穿插中要兼顾疏密、轻重、呼应的关系,如果任意无序地左穿右插,将似乱麻一团(图十五)。

图十五

六是合并。合并克服印面线条光削呆板,以获得含蓄的效果。将局部笔画做粘连处理,使全印浑然一体。这种“并笔”相当于书画上的“墨渗”,但“渗化”到一定程度即止。在外围要防臃肿,在内心务必留细眼,而不是随意信手所能达到(图十六)。

图十六

七是嵌合。一般以一繁一简或两个简笔文字作嵌合,“泰山残石楼”中,“泰山”嵌合,是章法求巧的变局(图十七)。

图十七

八是移动。对字体做适当合度的移动,移动印文部首原定位置。在不违反六书原理的原则下,移动字的某一部首位置,使诸印文形体阔狭相互适应,获得新鲜别致的效果(图十八)。

图十八

九是粗细。是对笔画粗细有变化的处理,以强化印章的起伏和节奏感(图十九)。

图十九

十是增减。增减是汉代印人处理私印布局的重要方法之一。增其简者,损其繁者,使布局产生匀称、对称、呼应等虚实方面的美感,可使不易安排妥帖的印面获得较好的效果(图二十)。

图二十

(四)篆刻刀法

篆刻是书法与雕刻艺术的结合,故前人称刻刀为铁笔。前人谈刀法,名目繁多,近乎玄虚。实际上刀法不外乎有以下几种。

一是冲刀法。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刀柄,中指抵住刀柄,无名指和小指紧贴中指,刻印时五指齐用刀(如图二十一)。刀柄侧斜,以刀角入石。指实掌虚,五指和手腕用力推刀,作上下、左右、顺逆的冲刻。此法,刀转动自如,便于灵活细致地表现印文线条的微妙变化。

图二十一

二是切刀法。五指握刀,刀柄垂直,以刀角入石(如图二十二),运用腕力频频向下按刀,使两刀刀角交替切入石内,将切出的刀痕连接成印文线条。切刻时按刀用力不要太重,否则会使刻出的刀痕错综不齐,形同锯齿。线条要气势连贯,前后衔接要浑成自然,切忌矫揉造作。切刀法所刻印文浑厚苍劲,刀法意味浓厚,并能锲刻较硬质的印材。

三是双刀法。刻朱文一般从紧沿笔画外缘之右端起刀,向左方或冲或切,刻至笔画之尽头为止。再旋转印石,如上法刻另一缘(如图二十三),顺手在笔画之两端各施一短刀,刻成一笔,使印文笔画凸起在印面上。刻朱文印用刀要求通畅贯气、线条均匀。

图二十二

图二十三

刻白文则从笔画内缘之右端起刀,向左方或冲或切,刻至笔画的尽头收住,防止过头,因为不足还可以补刀,过头就难于收拾了。一缘刻好,旋转印石刻另一缘(如图二十四),最后以刀角轻切两端完成一笔,留下凹入的笔画线条。刻白文要求用力均匀利索。

图二十四

双刀法每一笔画都要两次用刀刻出,固定刀位和运刀方向,转动印石,基本上都是在线条右侧施刀,最后用切刀将线条起止修整好。

四是单刀法。所谓单刀,即每一笔画用一刀刻成。一刀下去,一边光洁,一边毛糙(如图二十五),因此呈现的线条特质是爽利、痛快淋漓。单刀刻法要求运刀稳健、肯定,果断而力猛,构成生辣自然、不加修琢、自然成趣的效果。因单刀短期内不易掌握,初学者宜先学双刀。

五是补刀击残法。在刻印过程中或作品完成后,对表现不够充分和有不称意的地方,用补刀方法修饰整理。补刀应注意后加刀与原用刀在方法上要一致,不要显出补刀的痕迹。补刀是为了精益求精,要避免节外生枝,画蛇添足反伤印文的形神和原刻刀法的韵味。

击残是借鉴古玺印因流传久远形成的斑驳残缺美而增加印面形式美感的一种手法,以期待出现高古气息。如显得呆板繁复拥挤时,可用刀角戳残,以求灵动疏松,增加自然生动的趣味。此法应是出于构图和印面艺术效果通盘规划的艺术处理,因而不要在无把握时滥用,弄巧成拙。

图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