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春节文化由来:司马迁贡献与元旦确定

春节文化由来:司马迁贡献与元旦确定

【摘要】:因此我们现在过春节时,一定不要忘记司马迁的贡献。为了便于统计年份,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使用公历,公历1月1日称元旦,夏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1949年9月27日北京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实施国际通行的公历纪年和中国固有的夏历纪年,正式规定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夏历正月初一定名“春节”。

1.本自农事庆耕始由来“腊祭”称“过年”

春节的起源极为古老。它最初起源于上古时代祭祀活动,至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

中国作为以农为本的国家,农业丰收是中国人的企盼,是最重要的事情。每年冬季作物入仓,春耕之前,可谓农闲。此时正宜于人们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祭祖祭神灵等,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农业丰收。与此同时,也借以改善物质生活,进行娱乐活动。这种祭祀活动古时称“腊祭”。

《辞海》《辞源》解释“腊”时,都提到它与祭祀活动有关。《辞海》称“腊”为“古时夏历十二月祭名,始于周代”,因此这个十二月又称为“腊月”,腊祭之日称“腊日”。另有一说源自尧舜。唐代张守节为《史记·秦本纪》“十二年,初腊”注疏时,特别指出腊就是指“猎禽兽以岁终祭祖先”。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再以后以十二月八日(腊月八日)为腊日。《辞源》释“腊”,还提到了“蜡”(zhà),说“腊祭祖先,蜡祭百神”。总而言之,“腊”“腊日”都与祭祀活动有关。这些祭祀活动除祭祀祖先、神灵外,还要驱邪避恶,庆丰收,祈祷再丰收,于是逐渐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各种风俗活动,节日形成了,“年”形成了。

杜甫有一首《腊日》诗,让我们看到了唐代某年腊日反常的气温和节日的气氛:“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至于我们现在的习俗——每逢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又与另外一个关于佛教的传说有关。相传夏历十二月初八日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寺常于此日举行诵经等纪念活动,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取香谷及果实等熬成粥供佛,称“腊八粥”,后来演变成一种民间习俗。

现在我们称春节为“过年”“过大年”,那就再说说这个“年”字。

距今三千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年字,作“”“”,像是人背着禾谷。卜辞中有“我受年一月”(庄家长成,年谷丰登意),“求年于河”(祈祷谷丰的祭祀)等记载。《说文解字》说“年,谷熟也”。《春秋·谷梁传·宣公十六年》记载:“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www.chuimin.cn)

这些“年”字的含义都是农业获得了好收成。西周时期已经有了一年一度的欢庆丰收的活动,《诗经·豳风·七月》有诗句“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甲骨文研究专家董作宾(号彦堂)曾解释年字说:“在商代还没有把年作纪岁之用的。到了周代,才把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而年字始有岁、祀之意。”所以《辞海》释“年”既有“年成”(如歉年、丰年)之意,又有历法中计量时间的单位之意,还有年节(如过年、拜年)之意。

关于“年”,还有一种“年”是怪兽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各村各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亡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后来,人们知道了“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知道了驱赶“年”兽的方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

2.元日上日又三朝春节之称自何时

“春节”的这个名称始自何时呢?古时称“元旦”即一年的第一个早晨。自殷商时起,月亮圆缺一次就称为一月,每月的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每年的开始从第一个月即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初一称为元日(《尚书·舜典》),其晨称为元旦;由于各朝的历法不同,所以历朝历代的岁首元旦也不尽相同。夏朝是夏历正月初一,商朝则是以夏历十二月的初一为岁首元旦,周朝是以夏历的十一月初一为岁首元旦,秦朝汉朝初期都是以夏历的十月初一为岁首元旦。到了汉武帝时,人们观天象以授时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发现以夏朝历法的正月为岁首更符合春夏秋冬四季时令的变化,更加适应农作物耕种、收获的规律,西汉历史学家、天文学家司马迁和他的合作者便创造了《太初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制),确定了以正月为岁首,初一为元旦,此后历代未再变化。因此我们现在过春节(夏历新年)时,一定不要忘记司马迁的贡献。

对于这个正月初一的叫法,历代不一,名称多样。如,先秦时期称“上日”“元日”(《尚书·舜典》:“正月上日”“月正元日”)、“正旦”(《列子》)。秦汉以后又有“元辰”“三朝(zhāo)”(《汉书·孔光传》颜师古注: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瑞日”等名称。至于“春节”之名,古代典籍中出现过,但不是今天我们说的过年的春节,也不是古代的“元旦”等意,而是指春季。《后汉书·杨震传》曾记述东汉著名廉吏谏臣杨震给汉安帝上疏中有“又冬元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燋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自汉代以后又有夏节、冬节之称:东汉班固的《白虎通义》中有“夏节日长,冬节日短”,分别指夏至、冬至。

与我们今日所说年节意义一样的“春节”名称出现,是在辛亥革命以后。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为了顺应农时,就推行了夏历历法。为了便于统计年份,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使用公历(即阳历,一年365.2425天,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公历1月1日称元旦,夏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1949年9月27日北京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实施国际通行的公历纪年和中国固有的夏历纪年,正式规定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夏历正月初一定名“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