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四明南词音乐:著名音乐伴奏人员介绍

四明南词音乐:著名音乐伴奏人员介绍

【摘要】:养老期间,他虽健康欠佳,还十分关心“四明南词”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综观邵孝衍的一生,由于他热爱事业,执著追求,勤奋好学,开拓创新,所以他不仅是个高超的乐师,更是个优秀的戏剧教育家和有杰出成果的理论研究人员。刘仁福虽系盲人,但有天赋的音乐才能。此外,刘仁福还是一个多面手,不仅为四明南词演唱伴奏,而且也为宁波走书演唱伴奏,并能自拉自唱。

邵孝衍(1933~2006):宁波市人,中国音乐家协会浙江分会会员。自幼双目失明,专注听力,锻炼出对音乐的高度敏感,能精微辩音,过耳不忘,具有在音乐上成功创业的禀赋。从小接触地方戏曲,热衷器乐演奏,13岁起,就先后师从南词音乐名家杨葭村和俞长寿学习吹箫;15岁随师上电台演播南词栏目;18岁参加上海凤仙甬剧团乐队,结识“大成国乐社”同好。通过电台和国乐社活动,获得鉴赏各类民族音乐和西洋音乐的机会,随着视野扩大,提高了音乐修养,开始自行学习琵琶、二胡、打击乐,并留心观摩同为滩簧剧种的沪剧演出,接受艺术改革春风的熏陶。

1952年20岁时,他重返宁波,进市甬剧团拉主胡。机遇造就人才,从此,在甬剧发展历史上,就有了这一位杰出的盲人音乐家,以毕生精力为之做出巨大的奉献:

1.1956年,由他牵头,联合南词名家柴彬章、乐师杨葭村、作曲翁正庭四人整理,油印过一本记录南词主要声腔代表性唱段的规范化标准谱(唱、伴分行,标明唱句名称),至今仍为最可宝贵的南词音乐资料。

2.把沪剧主胡乐器改良、技法革新的经验移用到甬剧中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1957年,剧团原创现代戏《姑娘心里不平静》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他的主胡演奏荣获“乐师奖”。

3.1960年,市戏曲学校成立,他被调到甬剧班当音乐老师。一边协助演员老师为学员辅导练唱;一边还独立承担起乐队小学员的全面教学任务。拉、弹、吹、打,一手包教。有所擅长的悉心传授,不精通的学了再教。在他严格、系统的培育下,1964年毕业时,终于办成了一副高质量、齐全的乐队班子。此后40年间,这支乐队成员中的绝大多数,都已成为甬剧音乐主要骨干,不少已获正高和副高职称。

4.1972年,市“文宣队”成立,他又从聋盲工厂被调回甬剧队参与唱腔音乐设计。1980年重新开办“艺训班”,他又被调去当老师,培养了以王锦文为代表的一代新秀。五年后,班、团合并,他继续在剧团参与培青工作,直到退休。(www.chuimin.cn)

养老期间,他虽健康欠佳,还十分关心“四明南词”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本书原始资料采集、整理过程中,曾得到他无私提供的大量珍贵老唱片。

综观邵孝衍的一生,由于他热爱事业,执著追求,勤奋好学,开拓创新,所以他不仅是个高超的乐师,更是个优秀的戏剧教育家和有杰出成果的理论研究人员。

刘仁福(1928~1987):又名阿福,宁波市人,自幼双目失明,父亲早逝,靠寡母替人帮佣糊口,生活贫困。稍长,喜拉胡琴,17岁拜歌剧班汤之渔为师学拉京胡,卖艺为生。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宁波市戏曲改进协会,后加入市曲艺队(团),曾任宁波市曲艺团艺委会成员、乐队组组长。

刘仁福虽系盲人,但有天赋的音乐才能。经他听过的地方滩簧小曲和民间小调,就能熟记在心,拉起胡琴随口哼唱;而且肯刻苦钻研,把各种曲调中的精彩部分融入到曲艺伴奏之中,与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丝丝入扣。他在艺术上有永不满足、勇于创新之处,如:有时,配合演员的表演动作临场发挥,用胡琴拉出模拟的开关门声、上下楼梯、欢笑、啼哭、马嘶、鸟叫等声音,十分逼真,对演唱起到渲染烘托气氛;有时,根据书目内容事前设计,突破传统表演模式,来个和演唱者对话、对唱,穿插一些诙谐发噱的笑料,增加演出的效果。他的胡琴技艺精湛,稳健灵活,先后为四明南词老艺人柴彬章、陈莲卿、徐莲青和中青年演唱员金凤仙、殷根娣、干筱英、励成龙等人演唱伴奏,配合默契,博得众口好评,被曲艺界同行誉为“活胡琴”。

此外,刘仁福还是一个多面手,不仅为四明南词演唱伴奏,而且也为宁波走书演唱伴奏,并能自拉自唱。他演唱的四明南词书目有《双珠球》、《双珠凤》、《珍珠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