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探寻平湖调的各种腔句和唱腔运用

探寻平湖调的各种腔句和唱腔运用

【摘要】:[平湖调]是四明南词最早、最基本的唱调,也是当初文人雅士们自我娱乐时所唱的唱调。因为早期弹词界有位名家陈遇乾,这些唱腔可能为其所创,而宁波话“陈”、“秦”同音,误传为“秦腔”。这些腔句也为上、下句形式,以唱词的前四字或全句为腔句名称。从中可看到[平湖调]的各种腔句和唱腔在实际演唱中的运用。如:3.三字中韵三字中韵:三、四、三句式,前三字往往是七字句前面的附加词。

[平湖调]是四明南词最早、最基本的唱调,也是当初文人雅士们自我娱乐时所唱的唱调。其唱词典雅,行腔舒展,但唱段不宜太长,后来多作开篇唱,在大书中亦作抒情性的描绘时或回忆、思念时所唱。

[平湖调]可连唱,即唱腔过门不间断,称[连平湖];亦可散唱,即除唱腔可散唱外,任何句间都可暂停加夹白,称[散平湖]。

调高1=G或F,2/4拍。伴奏速度较快,但唱词的字位间距较疏,形成快与慢,密与疏的统一与对比。胡琴定弦为2—6。

唱前有音乐[起板],句间有较为定型的过门,[落板]之后有尾奏。

[起板]有[大起板]和[小起板]两种。[大起板]是较长的器乐曲,是演唱前的静场音乐,也是显示该班社器乐演奏水平的乐曲(详见器乐部分介绍)。[大起板]之后接奏[小起板]。[小起板]是[平湖调]起唱前的前奏。例:[大起板]

在大书中间若要唱[平湖调],则不奏[大起板],只奏[小起板],但前面需加奏五小节。有两种:

[平湖调]的唱腔是由许多具有不同结构和形态的上、下句式的定腔乐句(包括腔句和过门)自由选择、连接而成的。这些定腔乐句都是“有规无格”的,即句幅长短、句内分逗和句末落音都是有规定的,但具体的行腔却因人、因词而异。

[平湖调]常用唱腔有18句,其中10个上句,8个下句(包括[落板])。其实不止于此,有些已失传。另外,某些腔句的上半句之后,可接唱另一个腔句的下半句,成为新的腔句。兹将各腔句分述如下:

一、上句类

1.二字开韵

二字开韵(“开韵”是一段唱腔的首句,句末唱词必须押韵。但此腔句也可用于唱段中部的任何一个上句):即唱词中的第1、2两个字连唱,为一逗,落音“1”;有逗间过门,腔句落音为唱后有五小节过门,句间过门落“6”。见例:

2.三字开韵

三字开韵:实为六个字一句,前三字连唱为一逗,落音“6”,有逗间过门;后三字连唱,落音“5”,唱后有五小节过门,句间过门落音“6”。见例:

3.四字开韵

四字开韵:唱词的前四字连唱为一逗,落音“i”,有逗间过门;后三字连唱,句末落音“5”,句间过门同前。见例:

4.七字开韵

七字开韵:七个字连唱,无逗,散唱,伴奏在第二字(i—)、第四字托腔,在第七字上归板,伴奏托腔接奏句间过门(同前)。见例:

5.工字开韵

工字开韵:前四字连唱,为一逗,第四字落音必须是“3”(即工尺谱中的“工”音,故名之)逗间过门每两小节的强拍上必须出现“3”音,后三字连唱,其唱腔句末落音及句间过门与其他开韵同。见例:

6.四字上韵

四字上韵:唱词前四个字连唱为一逗,落音“i”,有逗间过门,后三字连唱句末落音“6”,加奏六小节过门,再接唱四拍“5—”音的“收头”,然后接奏上韵过门(与开韵同)。见例:[四字上韵]

7.七字上韵

七字上韵:七个字连唱,散板,句末归板,落音“1”,加奏四小节过门接唱四拍(吭)“吸头”(拖腔),然后接奏一般上韵过门。见例:(吭)

8.晓阳调

晓阳调:是上韵类一种行腔高亢的特殊腔句,前面时有附加词,称[晓阳调帽子]。[晓阳调]有两种:一种是七个字连唱,称[单盘晓阳调],句末落音“2”,加奏六小节过门转拖腔“6—”,再接奏句间过门。见例A。另一种是[双盘晓阳调]为四、三句式,前四字为一逗,落音“2”,有逗间过门;第七字句末落音亦为“2”,加奏六小节过门转拖腔“6—”再接奏句间过门,见例B。

9.三字中韵

三字中韵:中韵也是上韵类的一种唱腔,其句幅较上韵长,且句末落音、句间过门、句间过门的落音都与上韵不同。[三字中韵]是七字句前再加三个字的附加词,并为一逗。其唱腔似移宫犯调转入下四度调高,但在逗间过门中又转回原调高,接唱四、三式的七字句,第七字落音“5”,再行腔七小节仍落“5”,接奏句间过门八小节,落“i”。见例:

10.七字中韵

七字中韵:七个字连唱,不分逗。前四字散唱,第五字开始归板,之后与[三字中韵]同。见例:[七字中韵]

二、下句类

1.二字下韵

二字下韵:句内唱词以二、二、三分逗,有两个逗间小过门,句末落音为“2”,之后有三小节句间过门,句间过门落音“3”。见例:

2.四字下韵

四字下韵:句内唱词为四、三句式,第四字落“i”,后有逗间过门,句末落音“2”过门与前同。见例:

3.七字下韵

七字下韵:句内七个字连唱,不分逗,极紧凑,句末落“6”,过门落“3”。见例:

4.水底翻

水底翻:下句类特殊腔句,悲沉、抒情;有向下四度移宫犯调因素。又有[水底翻]和[老式水底翻]之别。见例:

三、落板类(即一段唱腔的最后一句——结煞句)

1.上字落板

上字落板:句末落音为“1”,尾奏亦落“1”。见例:

2.尺字落板

尺字落板:句末落音“1”,尾奏落“2”。见例:

3.火字落板

火字落板:有局部移宫犯调因素。句末落“5”,尾奏亦落“5”。

4.凤点头

凤点头:是一上、二下的三句式的落板,实际上是一上、一下的中间插入了一个短句,形成一种特殊落板(弹词类曲艺常有)。例:

[平湖调]除以上常用腔句外,尚有九句“花腔”,老艺人称为“秦腔”。其实它们并不是西北地方剧种的“秦腔”,而是“陈腔”。因为早期弹词界有位名家陈遇乾,这些唱腔可能为其所创,而宁波话“陈”、“秦”同音,误传为“秦腔”。这些腔句也为上、下句形式,以唱词的前四字或全句为腔句名称。分列如下:

[平湖调]范例唱段

注:此谱例系1958年由柴彬章、邵孝衍、杨葭村、翁正庭整理、记谱。从中可看到[平湖调]的各种腔句和唱腔在实际演唱中的运用。但这种组合和连接并非唯一的,不同的演唱者或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组合和连接以及不同的行腔。

[紧平调]是[平湖调]的简化和压缩,调高1=G或F,1/4拍。多用于相骂、争辩或对反面人物的描绘。唱腔近似语言,节奏紧凑,亦由几个上、下句的特定形态的腔句组成。分述如下:

一、上句类

1.七字开韵

七字开韵:七个字连唱,落音“5”,过门落“6”。如:

2.七字上韵

七字上韵:七个字连唱,落音“1”,过门落“6”。如:

3.三字中韵

三字中韵:三、四、三句式,前三字往往是七字句前面的附加词。如:

4.叠落葫

叠落葫:七个字连唱,句末落音“2”如:

5.晓阳调

晓阳调:行腔高亢,落音“6”,过门落“1”。如:

二、下句类(www.chuimin.cn)

1.四字下韵

四字下韵:前四字为一逗,句末落音“2”,过门落音“3”。如:

2.七字下韵

七字下韵:七个字连唱,句末落音“6”,过门落音“3”。如:

3.垃圾调

垃圾调:亦作“落板”用,七个字连唱,句末落音“6”,过门落音“3”。如:

[紧平湖]范例唱段:

选自《珍珠塔后见姑》唱段

注:谱中特殊记号的说明:

唱词中的括号里的字母表示此处演唱者上一句落字的韵母。

△表示此处停止伴奏,下面为清唱。

↓表示此处伴奏进入。

下同,不再说明。

附:[断链条]

选自《雨雪亭》

注:[断链条]与[紧平湖]极为相似,故编入[紧平湖]。此曲常是丑角用于讽刺人、挖苦人之用。

[赋调]在大书中用得最多。它的功能较广,既可描绘、叙事,亦可抒情,多用以描绘景色或环境。如“秋赋”,是描绘秋天景色的;“堂赋”,是描绘厅堂的摆设和气魄的;还有许多各式各样的“赋”多用这种曲调演唱,故称[赋调]。

[赋调]的曲体结构,也是由几种有规无格的上、下句构成,这些上、下句可自由选择,自由连接。[赋调]的节奏和旋律与[平湖调]极为相似,但句幅较短、句式变化不多,节奏活泼。特点是逗、句的过门不是固定乐句,而是在数小节过度后接奏可以自由反复的音型。演员根据需要可以在任何一小节上接唱,伴奏并不马上随腔,而是继续演奏至下一个逗、句的关键字位上(唱词的第四个字或第七个字)与唱腔汇合,稍作过渡,接奏下一个逗或句的过门。这种伴奏形式,使演员取得绝对主动权。不受固定过门的局限,具有一定的板腔体因素,而且在演唱中形成了唱腔与伴奏,以及各种伴奏乐器之间的自然的支声复调织体。这是四明南词音乐中的亮点之一。

[赋调]调高1=G或F,2/4拍。唱前有[起板];上句类有四字上韵、七字上韵、过板等;下句类有七字下韵、四字下韵;结煞有落板和凤点头。在唱腔和过门中,因落音不同,或因反复演奏中的重音不同,而有各种各样的“门头”的称谓,如“上字门头”、“尺字门头”等等。分述如下:

一、上句类

1.四字上韵

四字上韵:前四字为逗,落音“6”,接奏“五字门头”(反复重音实为“1”);第七字落音“1”,接奏“上字门头”的上韵过门(反复重音实为“5)。例:

2.七字上韵

七字上韵:七个字连唱,落音“5”,接奏“火字门头”的上韵过门。例:

3.过板

过板:属上句类。唱词转韵时用,例如[临清韵]转[流球韵]时的第一句上句。七个字连唱,落音“5”,接奏“火字过门”。例:

二、下句类

1.七字下韵

七字下韵:七个字连唱,落音“3”,接奏“工字门头”的下韵过门。然后再接唱上韵。这是用得最多的下句唱腔。例:

2.四字下韵

四字下韵:前四字为逗,落音“2”,有逗间过门;第七字落“1”,接奏四小节过门之后,接唱,然后转“尺字门头”过门。其实这是一个特殊的腔句,往往用于比较昂扬之处,或作情感转折处理,如转“[沙袋]”或通过转换调高接唱[慈调]。例:

三、落板类

1.落板

落板:这是一句定型乐句,唱后有尾奏。例:

2.凤点头

凤点头:同[平湖调],见[平湖调]中[凤点头]例。

[赋调]范例唱段:

选自《果报录品箫》唱段

四、特殊腔句与特殊过门的结合——沙袋

[沙袋],为句间的过门。[沙袋]实为“耍弹”,但几代艺人口头或文字传承都用[沙袋],本书为尊重传统,仍写作[沙袋]。这种[沙袋]从内容和功能方面说是因为[赋调]常用于表述之处,在唱段中间和句间,或有插白,或为渲染气氛,或为描绘景色,或为刻划人物,往往需有较长的间奏,亦可视为情景配乐。从演奏者主观方面说,这也是显示或“卖弄”演奏技巧的小段器乐曲,故称“耍弹”更为确切。又因为它不是独立的器乐曲,而是夹在[赋调]唱腔中间,与某些唱腔关联,亦可视为[赋调]的长过门,故编排在此。

[沙袋]奏者起劲、听者动容。同样也是四明南词音乐的亮点之一。共有11只半,兹将其主旋律谱分录如下:

注:此曲调极少用,只在《果报录》“规夫”中有此演唱。据老艺人记谱抄录,无录音。

[赋调沙袋]范例唱段

选自《玉蜻蜓·贵申临终》

在赋调中,除以上这些与[沙袋]相结合的特殊唱腔外,还有一些不需要[沙袋],但却能表现某种特定情感的唱腔,如昂调、哭调、擂板等。兹分述如下:

[昂调](也曾写作杭调):由6句很抒情、很优美的腔句组成。其中除赋调因素外,尚有[平湖调]成分,但其曲体结构和伴奏形式属赋调类。例:

摘自《玉蜻蜓·求签》

哭调:[赋调]的前置词,是一句悲伤的的“哭头”或“叫板”。见例:

擂板:是[赋调]的散板。见例:

擂板哭调:是插板的“哭头”,多用于唱段中间,见例:[擂板哭调]1=G 1/4拍散唱

插板的七字下韵下面,可以插唱哭调,但哭调唱落后必须要接唱四字上韵。

[紧赋调]又名[流水]。调高1=G或F,1/4拍。是[赋调]的简化和压缩,特别紧凑。用于表现心情烦躁和气氛紧张等处;亦可用于行路时边走边唱。曲体结构和上、下句唱腔的称谓,以及[沙袋]都与[赋调]相同,但唱、奏要简化得多。其起板、唱腔和过门分述如下:

注:这是两个下句的三句式落板中的第一个下句,即中间一句。

范例唱段见《金乌西坠天将晚》(《果报录》“夜景赋子”)。

[紧赋调]和[赋调]一样除常规唱腔外,还有许多[沙袋];也有[哭调];另有一种特殊唱腔称[方调]。兹分录如下:

注:这种[紧赋调哭调]多是夹在[紧赋调]中间唱的一种唱腔。

摘自《风雪山神庙》

注:[方调]共六句,其中第二句与第四句唱腔相同;第六句在唱完七个字的唱词之后再加唱五个字形成“落板”。还有一说:[方调]又称[风调]。

关于唱调名称,曾写作[词调],但老艺人们坚持说是[慈调],还说它又称[悲调]。从之,本书写作[慈调]。顾名思义,该唱调是作为抒发悲情之用的,其唱腔起伏跌宕,舒展自如,快唱能表现悲痛欲绝;慢唱则表现愁肠百结。调高1=D。胡琴定弦。根据其伴奏节奏按2/4拍记谱。曲体结构、上下句唱腔的称谓以及伴奏形式与[赋调]相似,亦可将它视为[赋调]的反宫唱调。可与[赋调]相互转接。兹将其起板、唱腔、过门分录如下:

[慈调]范例唱段:

选自《双珠凤》唱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