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四明南词音乐:乡音雅曲的奇葩

四明南词音乐:乡音雅曲的奇葩

【摘要】:四明南词是宁波地方曲苑中的一枝奇葩,由于词美曲雅,在封建社会中深受士大夫们欣赏。这里所指的“文书”即四明南词;“武书”即评话,甬上俗称“讲武书”。四明南词因其词曲优雅,且以乡音说唱,妇孺能解,在浙江一带享有盛誉,深受群众喜爱。追溯四明南词的渊源,约有300年左右的历史。由此宁波文书始改称为“四明南词”。新中国建立后,四明南词在演唱内容和形式上有了改革和创新。四明南词音乐包括演唱部分和演奏部分。

四明南词是宁波地方曲苑中的一枝奇葩,由于词美曲雅,在封建社会中深受士大夫们欣赏。过去一般不进入书场茶坊,而多在大户人家的喜庆堂会上演唱。,因此宁波流传一句老话,就是“文书进画堂,武书坐茶坊,走书奔农庄,新闻唱四方”。这里所指的“文书”即四明南词;“武书”即评话,甬上俗称“讲武书”。据《鄞县通志·文献志》中记载:“文书与武书对言,文书唱白兼施,而不装演;武书则只说不唱,有时举手投足以表剧情……文书取材于弹词,武书取材于小说,此其异者。”

四明南词因其词曲优雅,且以乡音说唱,妇孺能解,在浙江一带享有盛誉,深受群众喜爱。并能勾起旅居异乡客地的甬籍游子无限思乡之情,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

追溯四明南词的渊源,约有300年左右的历史明末清初,在吴越弹词类音乐影响下,宁波已有一批文人雅士组织“诗词歌赋社”和“丝竹社”,对萌芽状态的宁波文书进行节目和曲调的研究。由于清初满族统治者采取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良好举措,为民间地方戏曲的孕育和成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宁波文书在“康乾盛世”发展很快。至乾隆年间,宁波新街一带已有不少专业性的行会组织。《鄞县通志》记载:“……文书极盛之时,邑中有数十家之多……”经考证,这里所指的鼎盛时期系道光年间,宁波新街一带每天丝竹悦耳、笛箫飘韵,十分闹猛。当时有崇德社(人称老同行)、永裕社(人称新同行)、引风轩(业余票房)等行会组织,连同城郊、镇海、奉化一带,从事南词演唱的艺人共约280余人。据艺人口头所传:乾隆在位六十年,曾六次巡幸江南,其中有一次来到宁波,住在白衣寺跟章状元家中,听过当时的宁波文书,十分赞赏地说:“此乃是词,不应称书。”由此宁波文书始改称为“四明南词”。这个传说在艺人中广泛流传,但在史志中并无记载。

鸦片战争以后,民气民风一变为慷慨激昂,人民需要粗犷激越具有反帝反封建精神的文艺活动,而四明南词曲高和寡,曾一度趋向下坡。迨至同(治)光(绪)年间,新街出现一些新的行会,最有名的是“丝竹歌咏班”。这个班重视传统书目的整理,还在长篇书目中选择精彩的章回改编为“折子书”,如《双珠风》中一对恋人相会的“送花楼会”、《珍珠塔》中母子夫妻重逢的“大团圆”,非常迎合大户人家喜庆堂会图个吉利的需求,因此很受听众欢迎。民国初期,出现了一批很出色有影响力的艺人,如陈金恩、滕云清、戴善宝、虞锡堂、何贵章等,人称“五公座”,各擅所长,名噪一时,同时收徒传艺,成为四明南词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之后,无线电事业兴起,电台播送曲艺节目,戴善宝、何贵章、陈昌浩、周廷发等一批四明南词艺人先后在上海,既唱电台,又唱场子,深受听众欢迎,扩大了四明南词的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宁波一度落入日寇之手。南词艺人对唐代乐师雷海青非常崇拜。相传雷系盲人,在安史之乱中被安禄山所俘,雷手捧琵琶大骂安禄山,并将琵琶砸向安禄山。艺人们崇尚雷的气节,不愿为沦陷区粉饰太平,不少人辍业停唱,新街一片萧条冷落。抗日战争胜利后,南词艺人重操旧业,但风光不似往昔。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从事演唱的仅有二三十人。著名的有柴彬章、陈莲卿、俞长寿等。甬剧著名艺人徐凤仙、金玉兰也曾拜柴彬章为师学唱四明南词。

据《鄞县通志》介绍,旧时的四明南词的演唱形式与苏沪一带评弹有不同之处:“……苏沪一带多二人相对唱说,一效男音,一效女音。甬则一人独自唱说,兼男女音其副皆司管弦,而不唱说……”由此可见四明南词的演唱艺人不仅要有弹奏“弦子”的硬功夫,而且还要有“唱、念、表、白”的扎实功底。旧时,四明南词多在大户人家客厅演唱,堂上放几张八仙方桌,主唱艺人坐在桌后中间,手操三弦;其他佐乐器者分坐两侧。以后四明南词转入书场、舞台演唱,台上放半桌一张,演唱者坐桌后中间,乐队则坐于舞台一侧。演唱形式有:单档(唱兼弹三弦)、双档(加扬琴)、三档(再加琵琶)、五档(再加二胡、凤箫),还可根据伴奏人员的条件,灵活增加阮、双清、筝、鼓板、月琴等乐器,这样就形成为七档、九档、十一档、十三档。

新中国建立后,四明南词在演唱内容和形式上有了改革和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改编和创作一批新书,并对男女双档演唱作了尝试,取得可喜成果。据上世纪60年代初统计,其演唱的传统节目,长篇有《珍珠塔》、《玉蜻蜓》、《果报录》、《西厢记》、《白蛇传》、《雨雪亭》、《双金锭》、《何文秀》、《秦香莲》、《包公案》、《双珠凤》等;短篇有《风雪山神庙》、《野猪林》、《包公断寿礼》、《活钉严嵩》等;开篇有《西湖十景》、《八仙庆寿》、《济公》、《关夫子》等。新中国建立后,文化行政部门曾派创作人员到曲艺团队,除帮助艺人整理传统书目夕卜,还改编创作了一批新书目,如《李双双》、《野火春风斗古城》、《草原英雄小姐妹》、《美丽的心灵》等。据不完全统计,大小书目总共有百余部(篇)之多。

早期四明南词演唱多是业余组织,所写的脚本均由爱好四明南词的文人雅士执笔,因受诗词曲赋的熏陶较深,讲究平仄、对仗、押韵,而且还夹杂着不少词牌和曲牌。如《风雪山神庙》选段中,林冲出场时唱[点绛唇]:“祸起萧墙,颠沛流亡,望家乡,两眼泪汪汪,几时伸冤枉。”接下去韵白:“天寒地冻雪花飘,朔风扑面如尖刀,行旅宵宿绝人迹,英雄落魄气冲霄……”短短几语,道出了林冲这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悲愤欲绝的心情。又如《西湖十景》开篇,总共只有二十七个唱句,前十五句描述了西湖景色,在结尾处仅用“千载遗臭骂奸雄,劝君行善莫行凶”两句,道出了这个鲜明的主题来概括全文,文采飞逸,秀美细腻,真可谓清音绝响。至乾隆年间,四明南词已有了专业演唱组织,进入民家和书场演唱,文白唱词渐趋通俗。新中国建立后,四明南词从过去的“画堂”走向民间,面向社会,为人民服务,因此在改编和创作的节目中,说白和唱词提倡大众化、口语化,努力做到雅俗共赏,为广大听众所接受。

四明南词音乐包括演唱部分和演奏部分。

演唱部分:艺人演唱操吴越语系宁波方言,有“里口”(女性人物)和“外口”(男性人物)之分。根据内容和人物的需要,文读和白读兼用。声腔由四明南词声腔为主,兼用经过吸收融化了的绍兴乱弹,偶尔用些时令小曲。四明南词中常用的[平湖调]、[紧平湖调]、[赋词]、[紧赋词]、[慈调],称为“五柱头”。绍兴乱弹腔系有:[三顿板]、[缓二簧]和[三五七]。时令小曲有[锁南枝](诉难词)和[鲜花调]等。(www.chuimin.cn)

演奏部分:四明南词音乐中,演奏占有重要地位。在每场演出之前及休息之间,必会奏一首丝竹乐曲,如大起板、三六、四合如意、将军得胜令等,以显示班社乐队的演奏水平和起静场作用。演奏时,乐队配合默契,各展所长,献奏技艺,著名的艺人有:“铁三弦”戴善宝、“活琵琶”柴彬章以及近代的邵孝衍的凤箫和二胡等,堪称一绝。

明南词的乐器有:三弦、扬琴、琵琶、月琴、二胡、阮、凤箫、筝以及双清等。“弦多于管,慢捻浅唱”宜于抒发情思,婉转和谐,别有一番幽雅之意。即使在演奏《将军得胜令》时,四明南词在气势磅礴之中也不失其优雅本色,被誉为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文将军”之称。

在1950年版南词《祝福》一书的序言作者有这样的记载:“吾甬在同光年间,擅其技者,多荟萃于郡城之新街一带。凡奏技,设坐于堂之西首,中坐者面东,佐之者四人或六人、八人,有多于十人者,分坐两旁。人手一乐器,有琵琶、胡琴、笙、箫、阮之属。男女老幼、贤愚忠佞之音容笑貌,出于一口,惟妙惟肖,其曲调繁复,近百余种,抑扬婉转,或疾或徐,八音和谐,低昂合度,如急风暴雨之骤至,如流水行云之闲适,无不各尽其致,悠然为之神往。每有胜会,宾朋纷集,正襟危坐,一室无哗,固不必霓裳羽衣之声音为尚也。”这就是描述旧时四明南词演出时的场景。

四明南词以其音乐的端庄典雅,流畅活泼,及其唱词和念白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宁波、上海及浙东一带享有盛誉。上世纪30年代,戴善宝、何贵章、陈昌浩等一批四明南词艺人移师至上海演出,曾红火一时。期间,长城、胜利、大中华等唱片公司还灌制了一批唱片;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中国唱片社又灌制了周廷发演唱的《风雪山神庙》选段唱片;1956年至I960年间,中央广播电台和上海音乐学院曾派人来甬录制不少四明南词音乐资料;宁波电台经常录音播放四明南词演唱节目和器乐曲……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四明南词的喜爱和有关部门的重视,而现今留存的一些唱片、录音、录像等资料,已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四明南词的珍贵丰富的库藏。与此同时,不少四明南词的音乐唱腔被宁波当地戏曲(如甬剧、宁波杭剧和曲艺中的宁波走书、蛟川走书、唱新闻等)融入揉合,广泛使用。以甬剧为例,有一些艺人原来曾学过四明南词,如徐凤仙、金玉兰等;也有如周廷发本系四明南词艺人,新中国成立后参加甬剧团工作。他们为了弥补甬剧“老基本调”的不足,增加曲调的抒情性,而引入了四明南词的主要曲调,使甬剧唱腔更为优美典雅。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宁波市对民间文艺进行了几次普查,在此基础上,编撰了《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浙江卷·宁波分卷》和《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宁波分卷》;之后又编撰了《宁波曲艺志》,把四明南词作为宁波地方曲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主要书目、曲调和渊源演变过程作了研究和阐述。2004年,市曲艺家协会组织力量编写《宁波传统曲艺作品精选》丛书,使四明南词书目单独成卷,历经两年于2006年正式出版。这些都为今后四明南词的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

2001年市文化局组织力量编写了四明南词表演唱节目《中华旗袍》,由市群艺馆组队演出,在全国获得大奖。2004年6月,浙江省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宁波市四明南词名列其中;2008年6月,又传来四明南词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可喜的消息传来,令人欣慰。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重视下,在热心于地方曲艺和四明南词的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支持下,浙东古老曲种——四明南词的前景是充满希望的。但它与一切传统艺术一样,正面临着种种挑战。我们期望四明南词在曲艺工作者和众多热心人士的努力下,能适应新的形势,跟上时代的步伐,解决继承、创新和培养新的继承人等问题,使四明南词焕发青春,重现艺术魅力,在浙东地方曲苑中绽放出灿烂的花朵。

(蔚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