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缩小生态足迹:地球的哭泣

缩小生态足迹:地球的哭泣

【摘要】:为了科学地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科学家提出了用“生态足迹”的方法来进行评价。“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它是指维持某一地区人口的现有生活水平,所需要的一定面积的可生产土地和水域。在这份“大脚名单”中,中国排名第75位,人均生态足迹为1.5公顷,低于2.2公顷的全球平均水平。

地球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破坏情况如何,仅仅用文字描述是难以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的。为了科学地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科学家提出了用“生态足迹”的方法来进行评价。

“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它是指维持某一地区人口的现有生活水平,所需要的一定面积的可生产土地和水域。例如一个人对粮食的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可以转换为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因此,这种表示方式可以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着人类的大脚,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脚印。

任何自然生态系统中,资源的数量总是有限的,因此,任何生态系统只能承受一定数量的生物,包括人在内,否则将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通过生态足迹的计算,我们可以知道某一地区、某一城巿甚至某一国家,为了维持目前的生活水平,所需要的可生产土地和水域的面积。它的值越高,表示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重。

地球上的每个人都会留有生态足迹,也就是说消耗一定量的自然资源并产生废物。根据计算,目前我们的消耗已经超出地球的生物承载力,因此我们需要1.2个地球。如果所有国家都以发达国家消耗模式为样本来消耗资源,我们将需要3个地球!

例如,通过分析计算知道,我国合肥市生态足迹近年呈上升趋势,并且大大高于当地的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赤字由2000年的1.7041公顷/人增长到2004年的2.10108公顷/人。2004年,山东省人均生态足迹为8.904公顷,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24公顷,人均生态赤字为8.480公顷。

生态学家曾对世界上52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研究计算,全球平均人均生态足迹为2.8公顷,全球人均生态赤字为0.8公顷。在这52个国家和地区中,有35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生态赤字,只有12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低于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

1997年,我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公顷,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0.8公顷,人均生态赤字为0.4公顷。

为了使各个国家对自然资源的占用情况“有账可查”,2004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了《2004地球生态报告》,在这个报告中用“生态足迹”这一指标,列出了一份“大脚名单”。在这份名单上,阿联酋以其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和石油开采居于榜首,人均生态足迹达9.9公顷,是全球平均水平(2.2公顷)的4.5倍;美国和科威特人均生态足迹9.5公顷,排在第二位;阿富汗则以人均0.3公顷位居末位。(www.chuimin.cn)

在这份“大脚名单”中,中国排名第75位,人均生态足迹为1.5公顷,低于2.2公顷的全球平均水平。

这份报告显示,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都是生态赤字很大的国家。巴西、加拿大、俄罗斯、新西兰等国家,由于国土面积辽阔、人口相对稀少,有较好的“生态盈余”,这些生态盈余国家为全球生态环境的维持做出了贡献。

2005年,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生态足迹表明,该地区对自然资源损耗的速度,是其复原速度的2倍,而该地区的人类所需的资源,比该地区可提供的资源高1.7倍。这表明,这个地区的自然资源在严重的衰退和供不应求。中国在1961年到2001年的40年中,人均生态足迹的增长几乎超出了原来的1倍。

亚洲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人口最多的区域,其生态足迹对全球有重大影响。比较而言,欧洲和北美的人均生态足迹仍比亚洲的人均生态足迹高3~7倍。由此看来,世界不同地区,经济水平不同的国家,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是不同的,发达国家对缩小“生态脚印”有更大的责任和义务。

人类从农业社会开始,就在不断地消耗着自然资源,并留下一个个“生态足迹”,不过那时的脚印显得很浅、很小,甚至很快就会被大自然抹平。当进入工业革命时期,这个脚印在逐渐扩大、加深,在世界的许多地方,这个脚印已经很难去掉。进入20世纪,人类社会在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破坏也随之快速增长,生态脚印越来越大、越来越深,这些脚印散布在地球的各个角落,给曾经毫发无损的地球留下了深深的伤痛。

是谁创造了这些生态脚印?是谁使这些脚印留在地球的脸上、身上?是谁还在让这脚印继续加深加大?不是别人,不是任何其他生物,是我们人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