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湖泊-渐逝的明珠:《地球的哭泣》的成果

湖泊-渐逝的明珠:《地球的哭泣》的成果

【摘要】:自古以来,湖泊就是大地上光彩夺目的明珠。尤其是一些世界著名的湖泊,更是皇冠上的明珠。贝加尔湖的形状像一弯新月,所以又有“月亮湖”之称。然而,近年来,随着超强度开发与肆意排污,大地“明珠”湖泊风光不再,湖水水质遭到污染,生态系统变得十分脆弱。最近,太湖、巢湖、滇池相继暴发蓝藻,太湖的污染已严重危及无锡群众饮水安全,再次敲响了水环境污染的警钟。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岳阳楼的“大观”,是“在洞庭一湖”。可以说,没有洞庭湖,就没有岳阳楼。自古以来,湖泊就是大地上光彩夺目的明珠。

星罗棋布的湖泊,是地球陆地水的组成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17‰,其中淡水占9‰,咸水占8‰。湖泊不仅使我们的星球更加璀璨,还是人类生息繁衍的良好环境。湖泊是在地质、地貌、气候、径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如构造湖是由于在几千万年前,地壳发生了巨大的断裂运动,有的地方高高隆起,有的地方深深陷凹下去。隆起的地方成为大山脉,陷落下去的部分就成为大裂谷或盆地。某些裂谷地区逐渐蓄上水,就形成了湖泊。世界上最深的构造湖——贝加尔湖就是断层作用形成的。

湖泊风景秀美,功用巨大,是人类的朋友。湖泊是水资源和水力资源的贮藏地。同时,还能像江河一样提供了灌溉、航运、发电、调节径流、发展旅游之便。盐湖中的盐碱矿物以及硼、锂等稀有元素,对发展化学工业、国防工业都有重要作用。湖泊收获比河流更易进行。湖泊像一个个天然的水库,对河流的水量起着调剂作用。雨季水量增加,湖泊起蓄水作用,将河水拦阻起来,减轻下游洪涝灾害。到了春、冬季节,河流水量减少,湖泊将储存的水放出,使下游既能灌溉农田,又能解决饮水和工业用水的困难。湖泊景色迷人,动静相宜。众多的诗人、作家,无数的笔墨对湖色泉林的赞颂不计其数。尤其是一些世界著名的湖泊,更是皇冠上的明珠。

最深的湖泊及蓄水量最多的淡水湖:贝加尔湖。贝加尔湖是大自然安放在俄罗斯东南部伊尔库茨克州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亚欧大陆最大的淡水湖。长640千米,平均宽50千米,是世界上第七大湖泊和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它容纳了地球全部淡水(应该指河湖的淡水)的五分之一。相当于北美洲五大湖的总水量。湖上风景秀美、景观奇特,湖内物种丰富,是一座集丰富自然资源于一身的宝库。贝加尔湖的形状像一弯新月,所以又有“月亮湖”之称。

海拔最低,最深最咸的咸水湖:死海。死海是位于西南亚的著名大咸湖,湖面低于地中海海面392米,是世界最低洼处,因温度高、蒸发强烈、含盐度高,达25%~30%,据称除个别的微生物外,水生植物和鱼类等生物不能生存,故得死海之名。当滚滚洪水流来之际,约旦河及其他溪流中的鱼虾被冲入死海,由于含盐量太高,水中又严重地缺氧,这些鱼虾必死无疑。湖里没有一条活鱼、一根水草,由于咸水比重大,人可以像一根木头似地躺在水面上,不会沉下去。

面积最大的淡水湖群:北美洲五大湖。它们按大小分别为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除密歇根湖以外,其他四个为美国和加拿大共有的。五大湖总面积约245660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液态淡水水域。五大湖流域约为766100平方千米,美国占72%,加拿大占28%。南北延伸近1110千米,从苏必利尔湖西端至安大略湖东端长约1400千米。湖水大致从西向东流,注入大西洋。除密歇根湖和休伦湖外水平面相等外,各湖水面高度依次下降。五大湖是始于约100万年前的冰川活动的最终产物。现在的五大湖位于当年被冰川活动反复扩大的河谷中。地面大量的冰也曾将河谷压低。现在的五大湖是更新世后期该地区陆续形成许多湖泊的最后阶段。五大湖水面辽阔,对气候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中国湖泊众多,历来有五湖四海之称。“四海”即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五湖”指的是湖南的洞庭湖,江西的鄱阳湖,江苏的太湖、洪泽湖,安徽的巢湖。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两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这里的两湖就是指的湖南省和湖北省。究其原因就是两省得到了洞庭湖的灌溉和水利之便。湖泊除了调剂河流的水量之外,还形成了许多的风景优美,水光山色的游览胜地。如我国的杭州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称,吸引着无数的国内外游人。杭州为什么这样美,这样使人神往,就是因为杭州有西湖。“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忆江南”诗中道出他对杭州西湖美景的依恋之情。还有八百里滇池夏季吸收酷暑,冬季释放热量,同时又有大量的水蒸气的扩散,形成了地区性的小气候,使得昆明气候温和湿润,夏无暴热,冬无严寒,一年四季鲜花怒放,芳草长青的“春城”。像镜泊湖、青海湖都对周围地域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着重大的影响。

但是,湖泊是非常容易消失的。要使美丽的湖泊长久存在,根本的是保持河流沿岸的土壤不流失。湖泊一旦消失后,几乎不可能再恢复!湖泊形成之后,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其湖盆、水质、湖中生物等,会不断进行演变。当湖中泥沙不断积累,植物在其中大量繁衍,以及水量补给减少时,湖泊会产生微妙的变化——沼泽化。如果有人工围垦和湖水遭污染等因素发生,湖泊的生态环境还会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保护湖泊、保护湖泊生态环境,也应成为人类一项长期任务。

然而,近年来,随着超强度开发与肆意排污,大地“明珠”湖泊风光不再,湖水水质遭到污染,生态系统变得十分脆弱。湖泊治理工作虽历经多年,效果却尚未显现,根本原因还在于“边污染边治理”的思路没有改变。最近,太湖、巢湖、滇池相继暴发蓝藻,太湖的污染已严重危及无锡群众饮水安全,再次敲响了水环境污染的警钟。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专家吴瑞金说,湖泊是重要的湿地类型,更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干预下,中国湖泊资源受到严重破坏:西部内陆湖泊咸化、干涸,东部湖泊淤积围垦、污染严重。

统计表明,在中国东中部地区,近50年来因围垦而减少天然湖泊近1000个,围垦湖泊面积相当于中国五大淡水湖面积之和。湖北省20世纪50年代共有湖泊1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目前只剩83个;昔日的“八百里洞庭”,水面面积缩小四成。湖泊的消亡直接减少了对江河供水调蓄的容积,增加了洪涝灾害的风险,成为心腹之患。西部地区水源缺少,蒸发强烈,加上大量拦截入湖地表水流,一批烟波浩渺的大湖相继消亡,湖水逐渐向盐湖、干盐湖方向发展。除闻名中外的罗布泊外,东、西居延海,艾丁湖等已是一片荒漠。新疆准噶尔盆地西部的玛纳斯湖原面积577.8平方千米,近年来,由于不断截流引水灌溉,造成入湖河流无水,湖体及其周围盐沼和草甸完全干涸成盐地与荒漠。中国国家林业局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大量的围垦和拦截地表水流,正在使诸多湖泊水面急剧缩减,湖区洪水出现频率升高,中国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

中国湖泊的现状不容乐观,近年来,太湖、巢湖、滇池等重点湖泊相继暴发严重蓝藻污染并威胁到居民饮水安全。中国环保部门受到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巨大压力。太湖、巢湖、滇池曾花费巨额污染治理经费,但收效甚微。让我们以蓝藻暴发最为凶猛的太湖为例,看看蓝藻暴发的根源在哪。

太湖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接宜兴,东邻苏州,流域总面积36500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约为2250平方千米。有耕地2266万亩,人口3400万,城市化水平达49%,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千米1000人左右,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城市化水平居全国之首。

太湖流域的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乡镇工业的迅猛发展、外来人口的增多等都为太湖水污染埋下隐患。工业污染水、农业污染水和生活污染水源源不断地排入太湖,构成了威胁太湖水安全的最大“人祸”,另外流域内172条河流的水质变化也直接影响到太湖水,还有太湖上的过度养殖也在威胁着太湖的美丽和健康

打捞太湖蓝藻的村民(www.chuimin.cn)

2007年5月29日,太湖蓝藻暴发,蓝藻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藻类原核生物,常于夏季大量繁殖,腐败死亡后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太湖广阔湖区周边的凹槽水湾,水体流动性差且富营养化,为蓝藻多发地带。蓝藻暴发造成无锡市自来水水源地水质恶化,一场突如其来的饮用水危机,几乎席卷了整座城市,城区大量居民家中自来水发臭,难以饮用,居民们做饭、洗漱只能临时去买纯净水、矿泉水替代。

太湖治理举国关注。为此,江苏沿湖地区关闭小化工厂3000多家并新建1000多个农村生活污水生态精华处理设施,这些措施使得太湖蓝藻发生次数和面积减少。但环保人士认为,要切中太湖蓝藻的要害,还须重视农业面源污染。

饱受蓝藻之扰的太湖、巢湖和滇池周边的居民都知道,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蓝藻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温度升高则是导致蓝藻暴发的重要诱因。中国的化肥施用量是全世界最高的,但其中真正能被农作物吸收的仅三成,亦即近七成的化肥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成为蓝藻生长所需的养分。有研究认为,排放入太湖中的氮污染总量的50%,以及磷污染总量的48%,都是由化肥流失引起,而且多数源自太湖西部上游的农田区域。在太湖周边的无锡、常州、苏州等地,单位面积的化肥施用量达到每公顷500千克以上,远远超出世界公认的225千克/公顷的上限。

因此,有环保人士认为,蓝藻暴发的根本病因,是目前严重依赖化肥和农药的化学农业耕作方式。由于在原材料、能源和运输方面的补贴使得化肥价格过低,更鼓励了农业对于化肥的依赖,从而埋下了蓝藻暴发的病根,最后政府不得不投入过千亿元来进行治理。因此,这就像是孩子的病是因为摄入过多的激素造成,但母亲一边花大价钱做四处投医,一边却继续不断给孩子喂含激素的食品。

要改变这种局面,最迫切的是先断掉激素,让孩子能从自然丰富的不同食物里摄取需要的营养。对付蓝藻,迫切的需要是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农业目前对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依赖,让庄稼在生态健康的环境中茁壮,让土壤和湖泊等自然环境得以休养生息。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提倡农业有机物质的高效循环利用,如建设沼气池,将牲畜粪便和秸秆等用于产生沼气、生产有机肥,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工合成化肥和农药的依赖,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太湖的蓝藻还没有消失,中国另一大湖泊洞庭湖又出现了鼠患。洞庭湖边的岳阳楼之所以天下闻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而今天的洞庭湖,则因为爆发鼠患引起全国舆论的关注。

2007年夏,据媒体报道,洞庭湖周边约有20亿只东方田鼠正在从洞庭湖滩向大堤转移,东方田鼠在汛期成群迁移时,会对滨湖农田各种作物成片洗劫,甚至造成大面积绝收。紧靠洞庭湖的岳阳、益阳两市采取紧急措施,加强鼠情监测,严防东方田鼠对农作物、人、畜造成更大危害。6月20日,由于三峡开始泄洪,外湖水位上涨,大量东方田鼠开始陆续向大堤迁移。6月21~23日,该地每天通过人工捕杀灭鼠量就达5~10吨,仅向东闸码头日捕杀量就达3吨多。据统计,从6月21日开始至今,大通湖区共捕杀90多吨老鼠,约225万只。

洞庭湖鼠患严重

为防鼠灾,岳阳市岳阳县鹿角镇还出台土政策,规定打死一只东方田鼠可以得到1角钱的奖励。很多村民是全家上阵打老鼠,有村民3天便上交老鼠尾巴2700条。但是,由于老鼠太多,这种土政策效果不大,该镇约2万亩农田仍然在老鼠的威胁之下。有人做了这样一个推算,假如一只老鼠一天吃4克粮食,20亿只老鼠一天就可以吃掉粮食80万千克。

湖南大学生命科学院邓学建教授认为,造成洞庭湖周边东方田鼠为害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环境遭受了破坏。他分析,近两年,长沙上游来水减少,洞庭湖湖滩裸露时间加长,给东方田鼠繁殖提供了时间。而据渔民们反映,近两年从4月到6月,洞庭湖湖滩上随处可见东方田鼠,这些老鼠甚至啃伤或啃光湖滩上杨树株距地面约30厘米的树皮。邓学建认为,生态平衡被破坏还表现在东方田鼠的天敌猫头鹰、老鹰等数量急剧减少,特别是湖南人开始大吃口味蛇后,野外蛇的数量急剧下降,失去天敌的东方田鼠大量繁殖,终成祸患。

事实上,洞庭湖是我国最为典型的湿地,被称为“长江之肾”,在维系整个长江的生态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今它还遭受着严重的污染。据湖南省环保局负责人介绍,目前洞庭湖污染呈现三个方面的态势:一是造纸企业污染严重——岳阳、常德、益阳三市共有造纸厂234家,其中环洞庭湖区造纸企业101家,湖区25家制浆造纸企业中,仅岳阳纸厂和沅江纸厂有碱回收设施,其他有环保设施的造纸企业,由于运行成本高没有运行,均将造纸黑液直接排进洞庭湖;二是湖区水环境质量堪忧——2005年,各监测断面水质监测结果均为五类;三是湖区群众对整治污染要求迫切——湖南省环境污染投诉量以30%每年的速度递增,洞庭湖区造纸企业污染,已成为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

历史上洞庭湖曾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由于现代的围湖造田,以及自然的泥沙淤积,洞庭湖面积由最大时的约6000平方千米骤减到1983年的2625平方千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鄱阳湖超过而成为第二大淡水湖。近年来加强了对湖泊区域的保护,实行退耕还湖。现在天然湖泊面积2625平方千米,蓄洪堤垸和单退堤垸高水还湖扩大湖泊面积1343平方千米,总共3968平方千米。

很难想象,当面对一个面积不断缩小、鼠患频发,工业污染严重的洞庭湖,岳阳楼还能称得上是“巴陵胜状”吗?洞庭湖污染不除,岳阳楼修得再豪华漂亮,都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