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约有8亿多人处于贫困和饥饿状态。有人把这一次地球生物的灭绝,称之为第六次物种灭绝。2006年,一个由包括我国科学家在内的6国科学家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在长江进行了为期38天的寻找白鳍豚行动。报告的结论是,自1987年以来的20年间,人类消耗地球资源的速度已经将人类的生存环境置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因为温室效应已对整个地球环境造成极大威胁。报告指出,由于全球人口的膨胀,地球的生态承载力已经超支1/3。......
2023-11-17
在距离地球表面15~25千米的高空,因受太阳紫外线照射的缘故,形成了包围在地球外围空间的臭氧层,这臭氧层正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护伞。这就是大多数人对臭氧的全部认识。人类真正认识臭氧还是在150多年以前,由德国化学家先贝因博士首次提出在水电解及火花放电中产生的臭味,同在自然界闪电后产生的气味相同,先贝因博士认为其气味类似于希腊文的OZEIN(意为“难闻”),由此将其命名为OZONE(臭氧)。
臭氧层中的臭氧主要是紫外线制造出来的。大家知道,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分为长波和短波两种,当大气中(含有21%)的氧气分子受到短波紫外线照射时,氧分子会分解成原子状态。氧原子的不稳定性极强,极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如与氢(H2)反应生成水(H2O),与碳(C)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O2)。同样的,与氧分子(O2)反应时,就形成了臭氧(O3)。臭氧形成后,由于其比重大于氧气,会逐渐向臭氧层的底层降落,在降落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上升),臭氧不稳定性愈趋明显,再受到长波紫外线的照射,再度还原为氧。臭氧层就是保持了这种氧气与臭氧相互转换的动态平衡。
1982年冬季,英国南极科学考察队来到南极基地。他们这次的任务和往常一样,主要是观察大气平流层有什么变化。队员伐曼把往年使用的老仪器放在了一块空旷雪地上。他环顾四周,没有发现什么新情况,于是,扭动仪器开关进行观测。刚刚开始工作,仪器就像发疯似的“滴、滴”地叫个不停。这种声音不曾有过。伐曼,这位大气学家马上意识到:可能有以往没有观测到的光线穿过了大气层。从波段看,它属于臭氧所吸收的部分。关机后再开始进行观测,仪器仍然发出那种声音。伐曼坚信,这是新的发现。他提着仪器,疾步跑回驻地,和同事们一起分享了这个发现。通过对观测数据的仔细分析、计算,他们推断:与上次观测相比,南极上空臭氧减少了20%。
对于这个结论,伐曼和他的同事们认为,多少有些拿不准,还需要等一等,最好是再进行一次重复性观测,以期验证。1984年10月,英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带上新仪器,再次登上南极大陆。其主要目的就是确认1982年的观测结果。利用新的仪器,他们依然检测到了本来应该由臭氧吸收的光线。利用观测数据,他们又进行了反复的计算。根据计算结果,他们推断:臭氧层中的臭氧减少了不止20%,而在30%以上。紧接下来,依据连续几年的观测结果,他们发现:南极上空臭氧减少的趋势在不断加剧,到了1987年春季时达到最低点,平流层中的臭氧只有前几年的一半。
1984年底,伐曼把他们的论文寄给了《自然》杂志。1985年5月16日,这家杂志刊登了他们的论文。于是,他们的这个最新的、重大的发现传播到了全世界。
臭氧层损耗是臭氧空洞的真正成因,那么,臭氧层是如何耗损的呢?简单来说就是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一些物质进入平流层与那里的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就会导致臭氧耗损,使臭氧浓度减少。
人为消耗臭氧层的物质主要是:广泛用于冰箱和空调制冷、泡沫塑料发泡、电子器件清洗的氯氟烷烃(Freon),以及用于特殊场合灭火的溴氟烷烃等化学物质。
照片显示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状况
消耗臭氧层的物质,在大气的对流层中是非常稳定的,可以停留很长时间。因此,这类物质可以扩散到大气的各个部位,但是到了平流层后,就会在太阳的紫外辐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释放出活性很强的游离氯原子或溴原子,参与导致臭氧损耗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这样的反应循环不断,每个游离氯原子或溴原子可以破坏约10万个O3分子,这就是氯氟烷烃或溴氟烷烃破坏臭氧层的原因。
国际组织《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了15种氯氟烷烃、3种哈龙、40种含氢氯氟烷烃、34种含氢溴氟烷烃、四氯化碳(CCl4)、甲基氯仿(CH3CCl3)和甲基溴(CH3Br)为控制使用的消耗臭氧层物质,也称受控物质。其中含氢氯氟烷烃(如HCFCl2)类物质是氯氟烷烃的一种过渡性替代品,因其含有H,使得它在底层大气易于分解,对O3层的破坏能力低于氯氟烷烃,但长期和大量使用对O3层危害也很大。
在工程和生产中作为溶剂的四氯化碳(CCl4)和甲基氯仿(CH3CCl3),同样具有很大的破坏臭氧层的潜值,所以也被列为受控物质。
溴氟烷烃主要是哈龙:哈龙1211(CF2BrCl)、哈龙1301(CF3Br)、哈龙2402(C2F4Br2),这些物质一般用作特殊场合的灭火剂。此类物质对臭氧层最具破坏性,比氯氟烷烃高3~10倍,1994年发达国家已经停止这3种哈龙的生产。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核爆炸、航空器发射、超音速飞机将大量的氮氧化物注入平流层中,也会使臭氧浓度下降。
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吸收200~300纳米的阳光紫外线辐射,因此臭氧空洞可使阳光中紫外辐射到地球表面的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危害。(www.chuimin.cn)
阳光紫外线辐射能量很高的部分称EUV,在平流层以上就被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所吸收,从EUV到波长等于290纳米之间的称为UV-C段,能被臭氧层中的臭氧分子全部吸收,波长等于290~320纳米的辐射段称为紫外线B段(即B类紫外线),也有90%能被臭氧分子吸收,从而可以大大减弱到达地面的强度。如果臭氧层的臭氧含量减少,则地面受到紫外线B的辐射量增大。
B类紫外线灼伤称为B类灼伤,这是紫外辐射最明显的影响之一,学名为红斑病。B类紫外线也能损耗皮肤细胞中遗传物质,导致皮肤癌。B类辐射增加还可对眼睛造成损坏,导致白内障发病率增加。
B类紫外线辐射也会抑制人类和动物的免疫力。因此B类紫外线辐射的增加,可以降低人类对一些疾病包括癌症、过敏症和一些传染病的抵抗力。
B类辐射的增加,会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作物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B类紫外辐射对20米深度以内的海洋生物造成危害,会使浮游生物、幼鱼、幼蟹、虾和贝类大量死亡,会造成某些生物减少或灭绝,由于海洋中的任何生物都是海洋食物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某些种类的减少或灭绝,会引起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B类辐射的增加也会损害浮游植物,由于浮游植物可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其产量减少,使得大气中存留更多的二氧化碳,使温室效应加剧。
B类辐射还将引起用于建筑物、绘画、包装的聚合材料的老化,使其变硬变脆,缩短使用寿命等等。
另外,臭氧层臭氧浓度降低,紫外辐射增强,反而会使近地面对流层中的臭氧浓度增加,尤其是在人口和机动车量最密集的城市中心,使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概率增加。
有人甚至认为,当臭氧层中的臭氧量减少到正常量的1/5时,将是地球生物死亡的临界点。这一论点虽尚未经科学研究所证实,但至少也表明了情况的严重性和紧急性。
当然臭氧也是一把双刃剑。从臭氧的性质来看,它既可助人又会害人,它既是上天赐予人类的一把保护伞,有时又像是一剂猛烈的毒药。大气中臭氧层对地球生物的保护作用现已广为人知——它吸收太阳释放出来的绝大部分紫外线,使动植物免遭这种射线的危害。为了弥补日渐稀薄的臭氧层乃至臭氧层空洞,人们想尽一切办法,比如推广使用无氟制冷剂,以减少氟利昂等物质对臭氧的破坏。世界上还为此专门设立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由此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受到保护的臭氧应该越多越好,其实不是这样,如果大气中的臭氧,尤其是地面附近的大气中的臭氧聚集过多,对人类来说臭氧浓度过高也是个祸害。
臭氧是地球大气中一种微量气体,它是由于大气中氧分子受太阳辐射分解成氧原子后,氧原子又与周围的氧分子结合而形成的,含有3个氧原子。大气中90%以上的臭氧存在于大气层的上部或平流层,离地面有10~50千米,这才是需要人类保护的大气臭氧层。还有少部分的臭氧分子徘徊在近地面,仍能对阻挡紫外线有一定作用。但是,近年发现地面附近大气中的臭氧浓度有快速增高的趋势,就令人感到不妙了。
这些臭氧是从哪里来冒出来的呢?同铅污染、硫化物等一样,它也是源于人类活动,汽车、燃料、石化等是臭氧的重要污染源。在车水马龙的街上行走,常常看到空气略带浅棕色,又有一股辛辣刺激的气味,这就是通常所称的光化学烟雾。臭氧就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它不是直接被排放的,而是转化而成的,比如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只要在阳光辐射及适合的气象条件下就可以生成臭氧。随着汽车和工业排放的增加,地面臭氧污染在欧洲、北美洲、日本以及我国的许多城市中成为普遍现象。
研究表明,空气中臭氧浓度在0.012ppm(百万分率)水平时——这也是许多城市中典型的水平,能导致人皮肤刺痒,眼睛、鼻咽、呼吸道受刺激,肺功能受影响,引起咳嗽、气短和胸痛等症状;空气中臭氧水平提高到0.05ppm,入院就医人数平均上升7%~10%。原因就在于,作为强氧化剂,臭氧几乎能与任何生物组织发生反应。当臭氧被吸入呼吸道时,就会与呼吸道中的细胞、流体和组织很快发生反应,导致肺功能减弱和组织损伤。对那些患有气喘病、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的人来说,臭氧的危害更为明显。
目前,对于臭氧的正面作用以及人类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臭氧层,人们已达成共识并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对于臭氧层的负面作用,人们虽然已有认识,但目前除了进行大气监测和空气污染预报外,还没有真正切实可行的方法加以解决。
有关地球的哭泣的文章
目前,世界约有8亿多人处于贫困和饥饿状态。有人把这一次地球生物的灭绝,称之为第六次物种灭绝。2006年,一个由包括我国科学家在内的6国科学家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在长江进行了为期38天的寻找白鳍豚行动。报告的结论是,自1987年以来的20年间,人类消耗地球资源的速度已经将人类的生存环境置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因为温室效应已对整个地球环境造成极大威胁。报告指出,由于全球人口的膨胀,地球的生态承载力已经超支1/3。......
2023-11-17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酸雨,是目前人类遇到的全球性区域灾难之一。在酸雨区域内,湖泊酸化,渔业减产,森林衰退,土壤贫瘠,粮菜减产,建筑物腐蚀,文物面目皆非。酸雨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区域环境问题。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也已出现酸雨,特别是西南、华南和东南沿海,酸雨污染尤为严重。由“酸雨”发展到“毒雪”,如此严重的环境恶化趋势,值得人类反省!......
2023-11-17
草原的荒漠化现象的日趋加重,不得不引起人们高度重视。1996年6月17日是第二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发表公报指出: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土地荒漠化的表现大致为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和草原退化三种形式。我国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风造成的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占了160.7万平方千米。......
2023-11-17
联合国把这次大旱称为“非洲近代史上最大的人类灾难”。获奖后不久,年仅33岁的卡特自杀了。臭氧是存在于大气平流层的一层气体分子,由于它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因此能够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灭顶之灾。臭氧洞出现,使大量的紫外线直射地面,就对地球生物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地球大气中臭氧洞的发现,以及其他一系列环境问题的警示,引起人们对生存环境的普遍担忧,无论是民间还是政府,对地球面临的危机进一步重视。......
2023-11-17
在栽种了树木的地面进行水泥化铺设会使树木最终因树根不能呼吸而死亡或倒伏。水泥化城市难以带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景观。遗憾的是,“现代化就是水泥化,世界化就是高楼化”的错误理念在我国的城市设计中还大有市场。城市大地的水泥化,已是普遍现象。这是多么巨大的一块“水泥板”!......
2023-11-17
我们居住的地球被一层大气圈所包围,大气圈随地球一道转动,形成一个整体。地球的“衣服”也是透明的,不过皇帝的新装是虚无的,而地球的“衣服”是真实存在的。对流层在大气层的最低层,紧靠地球表面,其厚度为10~20千米。对流层以上是平流层,距地球表面20~50千米。平流层的空气比较稳定,大气是平稳流动的,故称为平流层。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这个水的循环过程往复不止,所以地球上始终有水存在。......
2023-11-17
地球的生命之源已经向人类亮出了黄牌警告。造成大量鱼贝类和海鸟死亡,赔偿金额达720万美元。这一事件后,海洋污染成为海事的重要问题。淮河水污染事件。拯救地球生命之水,已经刻不容缓。2006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与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前公布《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面对全球水资源开发问题,敲响九声警钟:第一声警钟: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2023-11-17
可是,如果这成长较快或成就较大的一方反过来是妻子的话,那么两人之间的相处磨合就往往是比较难以逾越的关卡了。曾经,有个事业做得极有成就的女性无奈地问我:“难道我会赚钱是错的吗?”最后,我想特别提醒女人思考的问题是:到底是谁成就了谁?因此,当我们略有成绩并志得意满时,我们该扪心自问:到底是谁成就了谁?......
2024-07-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