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实现可持续旅游的突破

实现可持续旅游的突破

【摘要】:将2017年确定为国际可持续旅游发展年的决议遵循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各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将以“精心设计和良好管理的旅游”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领域,创造就业并促进贸易往来。文化旅游因其特有的文化内核,在可持续性旅游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化旅游中的世界遗产,其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本就是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长期以来一直在理论探讨并付诸实践的一个问题。

英国的阿兰·德波顿曾说过:“如果生活的要义在于追求幸福,那么,除却旅行,很少有别的行为能呈现这一追求过程中的热情和矛盾。不论是多么的不明晰,旅行仍能表达出紧张工作和辛苦谋生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意义。”[10]

“能表达出紧张工作和辛苦谋生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意义”的旅游尤其是文化旅游,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了人们的特别关注。

1995年4月28日世界旅游组织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举行的“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上通过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Charter for Sustainable Turism 1995),对旅游的意义进行了综述:

旅游是一种世界现象,也是许多国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类最高、最深层的愿望。

旅游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旅游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旅游也加剧了环境的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对旅游应该用综合方法进行探讨。

旅游业赖以发展的旅游资源是有限的,因此,要求改善环境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

旅游能够提供旅行和了解其他文化的机会,发展旅游有助于密切人际关系,促进人类和平,使人类理解并尊重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11]

1999年世界旅游组织在乌兹别克斯坦希瓦举行的会议通过的《关于旅游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希瓦宣言》(Khiva Declaration on Tourism and Preservation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1999),特别提及文化旅游的快速增长问题:“意识到文化和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它们在第三个千年前夕建立和平文化的重要性”,“由于其持续的增长并且增长速度超出了世界旅游增长的平均增长速度,文化旅游的需求应该被认可并加以考虑”,“重申旅游在多文化共存的世界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12]

2015年12月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2017年定为“国际可持续旅游发展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Sustainable Tourism for Developmen)。决议认为:“国际旅游,特别是设置国际可持续旅游发展年具有重要意义。旅游能增进各地人民之间的了解,提高对各文明丰富遗产的认知和对不同文化的内在价值的尊重,从而促进世界和平。”将2017年确定为国际可持续旅游发展年的决议遵循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各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将以“精心设计和良好管理的旅游”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领域,创造就业并促进贸易往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塔勒布·瑞法依对此表示:“联合国宣布2017年为国际可持续旅游发展年为旅游提供了特殊机遇,有助于将旅游业的贡献延伸至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领域,同时提高对这一经常被低估的产业真实体量的认识。”

文化旅游因其特有的文化内核,在可持续性旅游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化旅游中的世界遗产,其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本就是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长期以来一直在理论探讨并付诸实践的一个问题。早在2001年开始,世界遗产委员会就选择了亚洲及太平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两个地区的四个国家(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印尼、墨西哥)的六个世界遗产地来进行这个项目。参与的六个世界遗产地分别是:

● 危地马拉蒂卡尔国家公园(Tikal National Park)

● 洪都拉斯雷奥普拉塔诺生物圈保留地(Río Plátano Biosphere Reserve)

● 墨西哥圣卡安(Sian Ka’an)

● 墨西哥埃尔比斯开诺鲸鱼禁渔区(Whale Sanctuary of El Vizcaino)

● 印度尼西亚马戎格库龙国家公园(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 印度尼西亚科莫多国家公园(Komodo National Park)

关于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性旅游发展的目标,这个项目的发起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基金会一开始就规定了六项。其中与旅游联系紧密的两项为:加强遗产地的管理能力,以旅游发展来促进世界遗产的保护;以可持续旅游促进遗产地的文化与生物多样性。

2005年10月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对“文化多样性”进行了定义:

文化多样性指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传承。

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尊重不同文化的独立与发展,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前提。在全球化的时代,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广泛的文化沟通与合作来寻求答案。而文化旅游,则成为文化沟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在人类文化当中,传统文化的坚韧显而易见。自古流传至今的大量节庆活动、戏曲表演、民间说唱、传统工艺、手工制造技艺等,仍对诸多旅游者有强大的吸引力,文化旅游的可持续性以此得以切实保证。(www.chuimin.cn)

人类的旅游行为并不会因为国家版图的变化、社会的动荡、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消失,这方面可以从日本2011年3·11大地震后日本旅游的迅速复苏、社会大众对旅游尤其是文化旅游的需要方面得到确证。《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的一篇文章介绍说:“日本旅游业在21世纪10年代呈爆炸式增长。从绝对数量来看,这可能是单个国家游客数量增幅最大的一次。虽然1995年以前可能有过更大的增幅,但在此之前,旅游业的水平要低得多。1995年,全球旅游总人数约为5亿人次;而在2017年,这个数字超过了13亿。尽管跨国旅游在世界各地都呈增势,但日本的情况却与众不同。从2012年到2017年,赴日跨国旅游人数增长了250%,涨幅惊人,远超其他国家……旅游热潮短期内似乎不太可能扭转。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希望2020年日本举办奥运会之际可以吸引4000万游客。最近的趋势表明,要达到这一目标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13]

在1992年国际旅游收入超过1950年(21亿美元)的100倍的时候,法国学者罗贝尔·朗加尔就说过这样的话:“国际旅游的未来前景是可以预见的,除非发生一次严重的普遍性的危机,不然,国际旅游将会得到持续发展。因为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现实,所有国家都从中受益。”[14]依据2016年5月19日由中国政府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共同主办、原国家旅游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发布的《北京宣言》中的数据,旅游业已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社会经济领域之一,目前已占全球GDP总量约10%、就业的1/11和全球贸易的6%。

处于所有旅游类型中涵盖内容最多的文化旅游,亦是可持续性旅游的重要体现。为了保持这种可持续性,在文化旅游的推广中,尤其是在当下中国的现实生活里,避免“用力过猛”也许是需要特别提醒注意的一件事。“Lonely Planet”谈及人们喜爱佛罗里达的原因,其实可以简单拿来为我们做一个样本:

佛罗里达从不拿自己大做文章,它忙着享受几乎全年都有的阳光。它给人惊喜、神秘、古怪且奇妙,它只想让你高兴。这是一块凸起的陆地,极力与其他州保持距离,就像一个叛逆的少年,或是一个退休的老人跑到这里来花原本留给孩子们的遗产。它无须特立独行就已经很惹人注目了。这就是我们喜欢它的原因。我们爱它炫目的主题公园和做作的路边景观,爱它的鳄鱼农场和美人鱼表演,爱它无休止地炫耀自己的与众不同、艳丽和优越。

文化旅游在召唤着每一位喜爱文化的旅游者。著名旅游杂志Traveler(旅行家)在宣布“Travelers’Choice Awards:The Top Destinations for 2019”(旅行家目的地选择大奖:2019热门旅游目的地)时已经向人们发出了呼唤:“Get ready to hit the road—the world awaits”(准备启程吧——世界在等你)。

【注释】

[1]【美】理查德·谢弗,《社会学与生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7月第2版第67页。

[2]【美】塞缪尔·亨廷顿,《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新华出版社,2010年1月第3版第343页。

[3]范中汇,《英国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27页。

[4]伊维特·赖辛格(Yvette Reisinger),《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5]【印度】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以自由看待发展》(Development as Freedom),任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第244页。

[6]【英】约翰·斯沃布鲁克,《旅游消费者行为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第119页。

[7]【英】维特根斯坦,《文化的价值》,重庆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76页。

[8]【美】托比·米勒,《文化研究指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334页。

[9]《共同的声音——世界旅游宣言》,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87页。

[10]【英】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7页。

[11]《共同的声音——世界旅游宣言》,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102页。

[12]《共同的声音——世界旅游宣言》,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140页。

[13]https://cn.weforum.org/agenda/2018/06/304ce01a-f14d-4ce6-9a68-84989ca8c06c.

[14]【法】罗贝尔·朗加尔,《国际旅游》,商务印书馆,1995年12月第1版第1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