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文化旅游发展:理论与实践

文化旅游发展:理论与实践

【摘要】:或更确切地说,文化旅游从来都是“跨文化交流”的最主要、最妥帖的一种施行方式。不仅是文学作品,其他艺术形式的跨越国境,跨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展演,其实从本质上都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图9-1丹麦哥本哈根小美人鱼雕像旅游与跨文化交流之间本无障碍。目前我国随着入境旅游、出境旅游的不断增长,跨文化交流已呈现密度、频度日益增加的状况。

与“文化”成为热词的同时,“跨文化交流”一词也更多地被提及。跨文化交流常常被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众在文化上的相互交流和彼此沟通,而“文化旅游”自诞生那天起,自古至今,就与“跨文化交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更确切地说,文化旅游从来都是“跨文化交流”的最主要、最妥帖的一种施行方式。查尔斯·R.哥德纳(CharlesR.Goeldner)曾在《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Cross-Cultural Behaviour in Tourism:Consepts and Analysis)一书序言中断言:“民族文化的众多方面对旅游所产生的更深层影响之所以值得研究,是因为对许多国家而言,旅游已经成为促进文化联系、国际合作以及经济稳定的重要手段。旅游不仅增长知识与增进理解,而且由于提供了某种令人愉快而舒适的经验,它还在国际旅游者当中建立起一种有力的形象,而这样的经验对旅游者的重复访问则是非常重要的。简言之,旅游需要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相互欣赏。”[4]

跨文化的交往和欣赏作为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久已存在。印度伟大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曾说过:“人类的产品,不管它们是从哪里创造出来的,我们从中理解和享受到的一切,无论其内容是什么,立刻就成为我们自己的了。当我能够欣赏别国的诗人和艺术家就像本国的一样,我为我的人性而骄傲,让我感受那种纯粹的欢乐——人类一切伟大的光荣都是我的。”[5]

文化作品的翻译出版自然与跨文化交流有着重要关联。而中国知识界对外国名著的翻译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897年不懂法文靠他人口译讲述,林纾翻译出版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曾引起“洛阳纸贵”效应。而莫言在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瑞典翻译家陈安娜马上成为中国网友的关注焦点。不少网友在狂欢的同时对陈安娜表达感谢,称“译者功不可没”。此外,莫言作品的英文翻译者葛浩文,亦被认为对莫言作品的世界影响力居功至伟。

不仅是文学作品,其他艺术形式的跨越国境,跨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展演,其实从本质上都是一种跨文化交流。1876年法国在美国独立100周年时作为礼物赠送的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是今日纽约的重要观光景点,将其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流也不为过。若再做更多推衍,诸多以旅游景点存在的“微缩世界”“世界公园”,宽泛而言也都对跨文化交流有所裨益。

2010年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丹麦文化部史无前例地决定送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最重要的景点之一的100岁的小美人鱼真品赴上海参加世博会。美国的一家媒体的一篇文章以“中国人热爱小美人鱼的令人惊奇的原因”为标题将这一被丹麦人称作小美人鱼“出差”的跨国旅游,“象征着丹麦这个有抱负的小国下嫁美丽的女儿给一个超级大国”。千里迢迢来到上海的小美人鱼,每天端坐在上海世博会丹麦馆的一湾水池中央。一个摄像头将美人鱼在异国他乡的生活通过互联网向丹麦以及全世界进行了每天24小时的网络直播。于是,丹麦人也看到了中国媒体剔除了的一个画面:闭馆后丹麦馆的几位保安,“扑通扑通”跳到了小美人鱼身边洗澡游泳

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鱼是不是值得到访实地一看的景点呢?中国旅游者对此似乎并无歧义。但若你翻翻“Lonely Planet”看看,也许会大吃一惊,因为“Lonely Planet”的哥本哈根介绍只在最后很不起眼的地方介绍了小美人鱼,而且还特别注明,“它是一个孤零零的小青铜雕像,是哥本哈根众多景点中最没意思的一个。”(www.chuimin.cn)

图9-1 丹麦哥本哈根小美人鱼雕像

旅游与跨文化交流之间本无障碍。旅游者自由旅游的权利在1999年世界旅游组织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的第八条“旅游者往来的自由”中得到确认:“在遵守国际法和国家法令的情况下,旅游者和访问者享有在他们的国内和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往来的自由,这符合《世界人权宣言》第13条的规定;他们有权进入过境地、逗留地和旅游及文化场所,免遭繁文缛节和歧视。”

出境旅游与入境旅游都是这种交流的一种体现。目前我国随着入境旅游、出境旅游的不断增长,跨文化交流已呈现密度、频度日益增加的状况。依据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发布的中国旅游市场基本信息,2018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已达14972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14120万人次,其中过夜外国人为2364万人次。截止到2018年,经批准的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已经有130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