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文化旅游与游轮旅游的发展理论

文化旅游与游轮旅游的发展理论

【摘要】:游轮旅游、游轮经济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都已经是十分熟悉的字眼。而对游轮旅游的探究,仍需以“游轮文化”为主旨,将其置于文化旅游的场域中分析才最为适用。“游轮”从“客轮”的多种功能中剥离开来,成为只为旅游服务的专项运输工具,标志着旅游业有了长足进步。虽然那艘“太阳号”的命运并不太好,一年后在马来西亚槟城附近海域着火烧毁,但乘坐游轮旅游的旅游形式却被人们认识并接受了。

游轮旅游、游轮经济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都已经是十分熟悉的字眼。开展游轮旅游,发展游轮经济,已经成为不少地方从政府到企业的信念和行动。中国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人,不仅知道而且已经乘坐游轮到过日本、韩国旅游。人们虽然对游轮已经不再陌生,但对游轮的探究却没有止步。而对游轮旅游的探究,仍需以“游轮文化”为主旨,将其置于文化旅游的场域中分析才最为适用。

根据钱锺书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围城》,故事就是由一艘法国开往中国的游轮开始的。方鸿渐、苏文纨、鲍小姐等人物,都是在那艘游轮上依次出场。当然现在来看,我们把那艘游轮称为“客轮”也许更合适。因为游轮的概念,今天已经具有了特定的意义。游轮显然是随着旅游的深度发展而进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来的,它所承担的运载旅游者的任务,也是在人们的旅游意识提高、对航行在水面上的旅游运载工具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之下出现的。但无论怎样,我们对游轮的追根溯源,仍然会找到它的“客轮”“交通船”的根源。即使是在那艘以豪华著称于世的“泰坦尼克”的底舱,我们也能找到几百名要到美国生活的“新移民”,他们显然只是把游轮当作了交通船。几十年前人们游览长江三峡时乘坐的“东方红”号系列客轮,其实就是中国游轮的早期作品。多年来一直留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散文《长江三日》,就是一篇体验型的游轮游记。“游轮”从“客轮”的多种功能中剥离开来,成为只为旅游服务的专项运输工具,标志着旅游业有了长足进步。

正如2006年7月14日抵达广州的“哥德堡3号”木帆船的作用与260年前的“哥德堡1号”的作用完全不同一样,游轮的历史由来也还可以上溯到更远的时光。香港人、新加坡人把游轮唤作“邮轮”,其实就暴露出了游轮早期部分功能的端倪。人类开展邮政的历史显然比有目的乘船旅游的历史要早得多,因而早期将包含有“巡航”“巡游”意义的“cruise”翻译成“邮轮”,或许也还包含着几分贴切。但从今天的船舶功能看来,“邮轮”当中的“邮”字,则明显让人有了不伦不类、名不副实的感觉。

“邮轮”的名称是伴随着以新加坡为总部的“丽星邮轮”近些年在内地的大力推销进入到中国人生活的。这家公司的业绩不仅包含将内地居民乘船旅游观念的初始化,而且也将一个“邮轮”字眼硬塞给了人们。从今天的认识上来看,这后一件事显然并不值得夸耀。因为“邮轮”一词常常会让人产生歧义联想,明显影响到了普通大众对这类产品的正确识别。一些旅游经营者不辨情由将趸来的“邮轮”二字挂在嘴边,已经让生活在标准中文语境中的人们吃到了不少苦头。每个第一次接触到“邮轮”字样的人,都会首先猜想它与“邮政”“邮电部”的关系,而没有谁会把“邮”字与“旅游”扯上瓜葛。这样的无奈至今仍在许多地方延续,一些城市建造的“邮轮母港”,使得人们想要将其复位在旅游的田地,还必须不断付出更多的成本代价。好在近年世界上著名的加勒比游轮、北欧游轮公司开始进入我国,他们多采用的“游轮”称谓,不仅为旅游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也将“游轮”一词的真谛进行了正确传播。

1997年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在中国上演的那一年,豪华游轮的旅游形式被介绍到中国来。许多喜欢尝鲜的旅游者开始登上了今天看来并不算特别豪华的游轮“太阳号”(Sun Cruise),从新加坡到泰国,开始了中国旅游者出游形式的新探索。虽然那艘“太阳号”的命运并不太好,一年后在马来西亚槟城附近海域着火烧毁,但乘坐游轮旅游的旅游形式却被人们认识并接受了。

长久以来,游轮旅游都是和奢侈、豪华、昂贵等字眼联系到一起的。欧美的许多人竭尽毕生积蓄,就为了享受一次高等级的游轮旅游。时至今日,以豪华舒适的度假为招徕的游轮旅游仍旧吸引着顶级旅游消费者的目光。定期在每年1月到4月出航的环游世界之旅,不但是游轮界的年度盛事,更被称为富人们一生至少一次的宠爱之旅。这样的航程长达103天到107天,团费则是至少要5万美金。

环球旅行的游轮自然少不得中国的一站,区域性航线的游轮每年抵达中国的也不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许多多的游轮的到访,“皇家之星”“皇家之海”“金奥德赛”“伊丽莎白”等,已经使得我们对各国缤纷夺目的海上游轮的豪华气派有了直观的认识。自1990年之后,全球的游轮公司纷纷致力于建造更大、更新、更豪华的巨型游轮。法国建造的“玛丽皇后二号”,长达345米,高23层,几乎相当于一艘航空母舰,能够同时搭载2620名乘客。而芬兰卡瓦埃纳公司玛萨船厂建造的可载乘客3118人的游轮“海上旅行者”号,则更显得气势庞大。

2006年4月29日,目前为止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客轮“海洋自由号”驶入英国南安普敦港。这艘游轮的总吨位为15.8万吨,长339米,宽56米,高72米。如果进行一个形象的比较,那么它的重量相当于8万辆轿车或3.2万头成年大象,身高超过埃菲尔铁塔。船上的甲板共有15层,总长度为11公里;船上管道有160公里长,电线总长3500公里,共安装了75万只灯泡;这艘船每天还能淡化320万升海水,制造3.5万公斤冰块。“海洋自由号”不仅是当今世界最大,其奢华程度也超乎人们的想象。这座能够容纳4375名乘客和1365名船员的“海上怪物”,其实更接近于一座海上城市了。船上有1817间客舱,每间都装有等离子电视。而船上最大的“总统家庭舱”,有4个卧室、4个浴室和1个户外漩涡浴池。在“海洋自由号”上,旅游者绝对不会感到乏味。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上体育馆,除健身房、桑拿室、拳击台外,甚至还有一个攀岩墙和一个迷你高尔夫球场。船尾则有一个冲浪游泳池。为制造出海浪效果,水泵每分钟能将3.4万加仑的海水打向冲浪者。船上还有10座饭店和16家酒吧。其中最大的餐厅拥有1500个座位,在4300多名旅游者中,每晚将有12名幸运儿可以被邀请到“船长桌”就席。甲板下的购物中心则有6层楼高、100多米长。那里商店林立、商品繁多,足以满足人们的购物欲望。此外,船上还有卡拉OK厅,由于隔音良好,任何在客舱中休息的旅游者都不会受到噪声骚扰。当然,那座每天都有精彩演出的可容纳1300人的剧院,即使在陆地上,规模也不算小了。

游轮就像浮华世界里的一扇打开的窗户,而标明的1463英镑的最低票价,则让“海洋自由号”把华贵、雍容推向了极致。但“海洋自由号”的翘楚地位只是暂时的,因为世界上游轮的发展从来都是一场豪华完美的竞赛。3年后,另外的一艘总吨位为22万吨的巨轮“创世纪”号,又再次创出游轮硕大华美的新的世界纪录。

游轮越造越大、越造越豪华,是因为背后有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在欧美许多国家,游轮旅游多年来在旅游市场中一直是畅销不衰,尤其是美国更过明显。美国人是世界上最喜欢乘坐游轮出外度假的人,从每年到中国来的游轮的客人构成就可以看出。每次游轮抵港,走下船来的永远是美国人最多。英国人也十分热衷乘坐游轮,据统计,每年有超过100万英国人会乘坐豪华游轮出游,这比去滑雪度假的人还多出不少。

人们喜欢乘坐游轮,不仅是因为许多西方人自觉把这种旅游方式看作是传统,也是因为游轮旅游有不可替代的诸项好处。

旅游者在一次旅行中,最疲劳的时候大都是旅行途中在乘坐的交通工具上。而有了豪华游轮,旅途的疲劳则毫无疑问会减轻许多。另外,游轮尤其是大型游轮,像一个活动的小世界一样,会让人们时时都有真实的休闲度假的感觉。比如美国人十分喜爱乘坐的那艘豪华游轮“七大洋水手号”,常年游弋在世界游轮最发达的加勒比海地区。游轮上饭店、咖啡厅、图书馆电影院、娱乐场和体育馆等设施应有尽有,这些自然很对喜欢豪华享受的美国旅游者的脾气。可以说,享受高品质的生活,会是乘坐游轮旅游的人们的一项大收获。

阖家一起出外旅游,乘坐游轮绝对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家人在船上团聚,其乐融融,充满着家庭的温馨,而且也不必担心小孩会走失。吸引小孩子上游轮,其实也是各家游轮公司的一项侧重点。标榜“我们不是水上旅馆,我们是您水上的家”的迪士尼游轮相比之下做得就更加专业。他们让参加迪士尼游轮行程的旅客,把旅程当成是一次充满梦想的迪士尼世界的水上遨游,独具匠心的设计在船上会处处得以体现。即使是在用餐的时候,船上的工作人员也想方设法施展着魔术,让用餐变成一场美食表演。餐厅中到处都可以见到迪士尼最著名的卡通人物,欢快的乐曲中,大名鼎鼎的米奇和米妮也盛装来陪着小朋友一起用餐。这样的旅行,怎会不讨小朋友欢心!

游轮旅游吸引年轻人的地方,不能不提的还有两个字,那就是浪漫。辽阔的大海、舒适的环境,再配上优美的音乐和美酒佳肴,正符合了催发爱芽、滋润恋情的必要条件。当然,并非人人都会有艳遇或想要追求艳遇,但新婚蜜月、鸳梦重温的人们乘坐游轮,则绝对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游轮旅游不断释放出来的巨大诱惑力,在现实世界中并没有取得无往而不胜的效果。许多人对游轮的倾心,常常会止步在对船行安全的考虑上。毕竟那艘曾被人们骄傲地称为“永不沉没的巨轮”的“泰坦尼克”号,也是以沉没的结局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而不少中国旅游者乘坐过的“太阳号”游轮,也是眼睁睁在人们的注视下沉入了大海。虽然那艘船上的人们在船慢慢沉入海底之前都得到了及时的安全转移,但沉船那一刻带给人们的恐惧却已经深深植入了心底。尤其是关于那艘船的沉没原因的种种离奇传闻,更加重了人们对游轮安全的担忧。近年来游轮的安全事件,也似乎总在出现。2006年3月23日,美国的“星光公主”号豪华游轮在加勒比海域航行时发生火灾,造成船上1人死亡,11人受伤,100多间客舱被烧毁。失火的游轮为总部设在迈阿密的美国嘉年华公司所有,船上共有2690名乘客和1123名船员。当时这艘游轮正从加勒比海的开曼群岛驶向牙买加港口城市蒙特哥贝。美国嘉年华公司说,火灾是在当地时间凌晨3时突然发生的,游轮当时立即通过广播叫醒乘客,并采取了紧急疏散措施。美国近年出现的另外一起游轮安全事件发生在墨西哥湾。根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当时的报道,一艘大型豪华游轮在驶离美国南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港后在海上突然向一侧严重倾斜,造成近百名乘客撞在栏杆等硬物上受伤,不少人骨折,其中16人伤势严重。据报道说,这艘可搭载3100名乘客和1200名船员及服务人员的游轮才刚刚下水一个月。事故原因是这艘游轮的方向舵出了问题,因此造成突然严重侧倾。欧洲近年发生的一起游轮事故出现在英国近海,一艘载有462名乘客和246名船员的塞浦路斯游轮在航行到离英国南部海岸比奇角大约30公里的水域时发生火灾。船上人员几个小时后才将火扑灭,所幸事故中无人员受伤。

诚然,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为游轮处心积虑的安全考虑,可以说已经是十分完善。但是人们也无法否认,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却未必敌得过运行在自然时空中的偶然。旅游安全事件的发生,还有人们惯有的对安全轻视的原因,这相比技术的全面提升来说,就显得更为可怕。历史上的那个“泰坦尼克”的悲剧,在此方面已经为人们留下了深刻教训。(www.chuimin.cn)

“泰坦尼克”号是如何造成1512人的死亡的?人们通常会说成是因为游轮撞上了冰山。但是,在深入探究之下,我们就能发现这种说法并非完全正确。1912年4月15日,当载着1316名乘客和891名船员的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在大西洋航行时,突然与冰山相撞最终造成重大伤亡的最重要原因,其实是由于船上没有带足救生艇。当时船上所带的救生艇只有20个,全部坐满也只有1178个座位。杯水车薪,根本就无法起到保障全船乘客安全的作用。

“泰坦尼克”号没有将救生艇带够,这在法律层面上,其实已经犯下了程序错误。虽然后来有人认为这并不违反英国的当时规定,因为当时的英国法律规定的救生艇数量不是基于乘客数,而是基于船的吨位;当时救生船的目的不是用来装下全体乘客、只是用来从一艘下沉的船上转移乘客到另一艘救援船上。但是,没能准确考虑到乘客的逃生需要,则暴露了船方对乘客的旅游安全不应有的轻视。

“泰坦尼克”号的事故极大地震动了世界,在它沉没后的第二年,伦敦就召开了第一届海上生命安全国际大会,人们开始检讨原因并制定新的规则。会上通过的国际条约,强制规定了所有的载人船只应该有足够的救生船来装载所有在船上的人,并且要进行适当的相关训练;无线电通信应该24小时开通,并且要加上一个二级备用电源,这样就不会漏掉呼救的信号;为保证及时获救,船上发送的任何火箭都必须被解释为一种求救信号;大会还决定立即成立国际冰山巡逻队,提醒在北大西洋水域航行的船只绕开冰山行驶。这个组织从那时至今,包括它的下属部门的美国海岸警卫队,一直都在对北大西洋的可能威胁航船的冰山进行着检测和报告,冰山撞沉游轮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

影响游轮安全航行的技术原因、自然原因逐步得到消融化解后,人为的原因却随着近年来国际局势的恶化而有了提升。尤其是来自恐怖主义的风险,也许比大西洋的冰山来得更加可怕。这在以往并不突出的问题,今天却成了乘坐游轮的人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海洋自由号”首航,采用的是英国皇家无敌舰队的全程护航。但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面对恐怖袭击的威胁,游轮的海上安全尚没有更好的应对办法可以施展。

从游轮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到,游轮旅游在西方社会从兴起直至今天,主要面对的是高端市场。其游轮旅游的线路产品,也主要依照社会中的高收入阶层的口味排定。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参加游轮旅游,甚至成为社会地位、经济能力的一种客观标识。但是,高端市场毕竟在社会中人数上并不占优。随着游轮旅游的快速发展、游轮制造工艺的不断提高,以及富人阶层参加游轮旅游的示范效应,游轮旅游开始向中等收入的人群覆盖也是一种必然。如今的欧美社会,已经有了一大批中等消费水平的游轮,不断向中档消费人群提供着适宜消费的产品。短天数、低价位的游轮产品已经颠覆了游轮旅游高不可攀、价格昂贵的传统形象,适合大众消费的游轮产品,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为游轮旅游的追逐者。

十分有趣的是,中国大陆的情况却是刚好相反:游轮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走的是与欧美国家刚好相反的道路,并非是从高端入手的,而是首先在中端市场释放出来让人们结识、取得人们的广泛共鸣后,然后才有高端市场的介入。

这种状况并非来自人为设计,而是因为距离中国内地较近的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游轮公司发挥出来的地域优势。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游轮产品,在当地销售当中,也一直是将主攻点定位于中档人群,在开拓中国内地市场的时候,他们进行的是产品延展而非产品升级。因而在内地许多城市的旅游经营者柜台,东南亚游轮产品一般在七八千元人民币就能买到,与中档大众旅游者的消费水平十分贴近。

在东南亚中档游轮产品已经成熟、人们的游轮旅游意识也日渐成熟以后,步东南亚游轮公司后尘而至的加勒比和欧洲游轮公司,看到的是一个越过了普及知识阶段、逐渐走向成熟的游轮市场,很有些坐收渔利的感觉,开始向中国大陆抛出了顶级的游轮产品。但因其产品定位与东南亚游轮形成了较大差异,因而并不存在互相争抢客源的问题,反倒促成了大陆游轮旅游市场的中档、高档的分级成熟。

中国大陆不同群体对游轮的熟悉,带动了游轮旅游的持续旺销。但是,中国旅游者的消费习惯与情感好恶,却始终没有被游轮公司认识到。举例来说,无论哪一条游轮,上船后的船方要求乘客参加的第一项活动,总是在甲板上进行的安全演练。这样的演练,对于乘船者的安全保障至关重要,每一位登船的外国旅游者都会十分认真听取船上服务人员的解说、跟着去做每一个动作。而到这样的队列当中找找看,一定会鲜有中国乘客的身影。这显然并非因为中国乘客更加勇敢,而是暴露出中国旅游者的安全意识淡薄。

中央电视台曾有过对中国旅游者的采访,问对乘坐游轮的最深印象,结果是几乎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那就是游轮上的餐食。这样的回答固然不错,但也暴露出多数中国旅游者的习惯和兴趣。游轮上的酒吧间,常会有外国的老年夫妇就座,但中国的老年夫妇绝不会光顾这样的地方。美国的老年夫妇在游轮上面一住两三个月也不会感到枯燥,但中国旅游者也许住上超过一周时间就会感到憋闷。

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与游轮旅游之间的差异虽然不大,但指望通过一次游轮旅游来将中国旅游者的习惯进行实质改变,则一定是不切实际。游轮公司要想争取更多的中国旅游者参加游轮旅游,自身的适应性的改变还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期望将这种改变只放在中国旅游者的身上。

游轮的出现,为人类游走地球提供了一个高品位的选择。成熟起来的中国旅游者游走地球,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游轮。这是一个大势,也是一个会让游轮公司开心的结局。

图7-2 参加游轮旅游的旅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