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文化旅游发展理论及实践成果

文化旅游发展理论及实践成果

【摘要】:[5]文化旅游对旅游者的挑剔择选,是一种自然择选而非强制。通常并不会有旅游者主动要求参加一项文化旅游而被旅游经营者劝退这样的事情发生。虽说一年有30多万中国旅游者到马尔代夫,但相信对“什么样的旅游者适合到马尔代夫”这样的问题,无论是旅游经营者还是旅游者本人,都没有好好想一想。刻下中国旅游者对马尔代夫的趋之若鹜,正是在一个侧面暴露出中国旅游市场与中国旅游者的不成熟。

旅游不仅是一项文化行为,而且还是一项经济行为,因而一直以来,旅游都是分档分级进行的。旅游经营者通常是以价格来对旅游者进行区分,比如航空公司在对旅游者的服务中,以票价区分出头等舱、商务舱、经济舱的乘客,并且近年来又普遍将经济舱乘客再度进行细分,分成了豪华经济舱和普通经济舱。

让-皮埃尔·里乌(Jean-Pierre Rioux)主编的《法国文化史》(Histoire Culturelle de la France)记录了20世纪初法国富裕阶层的豪华旅游场景:“20世纪初的法国的富人们,不仅有豪华游轮、豪华列车等旅游方式的选择,也有一些专属的休闲旅游目的地。蓝色海岸,这个‘你在夜晚终结时将到达的梦想之地’(巴黎—里昂—地中海线的列车招贴画如是说),当时还没有发展到这种程度。那时它是专给富豪冬季聚会用的,从尼斯的内格雷斯科的草莓色的园屋顶能看到它,有棕榈树和游乐场、似锦的繁花和瓦莱里对之情有独钟的‘赤裸的早晨’的纯净香气。”[4]

文化旅游发展早期,因其特性,不仅要求旅游者在经济上能够承受,而且要有对文化的兴趣、兴致才行。因而由土地的贵族、城市的望族和富裕的中产阶级上层构成的社会上层人群,成为文化旅游的参与者主体。彼得·李伯庚(Peter Rietbergen)所著《欧洲文化史》对此进行过分析:

在受过教育的人们中间,哪些人能在国外进行有效的文化交流呢?欧洲哪些群体的文化更易于超越本国的国界,并使欧洲显出更明显的文化同一性呢?

从经济和社会背景、教育条件来看,能在旅行中沟通文化的是土地的贵族、城市的望族和富裕的中产阶级上层。在这些世纪里,旅行的人(不能说全部)是社会上层;当时的条件,和19世纪末期起有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大众开始旅行的情况是不能相提并论的。由于旅行者多数是社会上层,他们所促进的文化交流也主要只在上层文化之内。[5]

文化旅游对旅游者的挑剔择选,是一种自然择选而非强制。通常并不会有旅游者主动要求参加一项文化旅游而被旅游经营者劝退这样的事情发生。当然特例也是会有的。房地产商潘石屹在其博客曾讲过这样一件事:几个中国房地产大佬到法国一法餐餐馆用餐,对品质绝佳的红酒一次就点了10瓶,结果不仅没能如愿,还被餐馆老板将他们撵了出来。

文化旅游对旅游者的挑剔也不是学历、文化程度的挑剔,因为学历、文化程度等这些因素并不代表一个人的真实的对文化的兴趣、对文化的理解能力。文化旅游对旅游者的要求或择选,其实十分简单,那就是旅游者对文化是否有兴趣。

我们且以马尔代夫的海滨度假旅游说明之。在各式各样旅游选择当中,类似马尔代夫这样的海滨度假旅游,相比之下是最轻松的一种选择。它不需要旅游者具有什么样的学历文化、睿智的头脑或思考能力,也不用像到埃及旅游一样,旅游者需要事先了解或记住古埃及的大致历史法老、纸草画上名目繁多的埃及神的名字。即使是临时抱佛脚,也需要被迫记住一点与埃及有关的事情。若不如此,你的埃及之旅就可能会有不知所云、残缺不全的感觉。遇人问,吹牛都张不开嘴。而到马尔代夫度假则完全不同,你如果疏懒,事先完全可以不看任何旅游书、不查任何旅游资料,出发前对这个国家一无所知旅游结束时仍旧是一无所知也没什么。因为你在这个国家的度假,内容主要就是晒太阳、游泳、吃饭、睡觉。旅游者能够享受的最轻松的度假,莫不如此。

但这并不代表除却文化旅游其他类型旅游对旅游者不会做挑剔,即便是海滨度假其实也是一样会对旅游者有特别目标进行选择的,否则就极有可能造成货不对板、败兴而归。我们仍以马尔代夫为例来做一说明。

虽说一年有30多万中国旅游者到马尔代夫,但相信对“什么样的旅游者适合到马尔代夫”这样的问题,无论是旅游经营者还是旅游者本人,都没有好好想一想。许多人可能还会说这应该不是问题吧?甚或认为,这些年靠马尔代夫收了不少旅游者,投诉极少,即使是有旅游者不满,也集中在琐事安排上面,旅游者爱去,就一好百好了。

事实上世界上所有的旅游目的地,都不是尽人可选择、可前往的。一定是有更适合的旅游者,也一定会有不太适合的旅游者。刻下中国旅游者对马尔代夫的趋之若鹜,正是在一个侧面暴露出中国旅游市场与中国旅游者的不成熟。需要去、可能去马尔代夫的旅游者六神无主、茫然不知,而不该选择或暂时不应选择马尔代夫为旅游目的地的人,却显然包含了对马尔代夫的不满意度增加的隐忧。(www.chuimin.cn)

那么,归于正题,什么样的旅游者适合到马尔代夫呢?

答案其实会非常简单也非常明晰,那就是家庭旅游者才适合到马尔代夫。这非常简单、非常明晰的道理,是随时可以经得起现实检验的。我们如果在马尔代夫细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个结论虽然简单但确实属于颠扑不破的真理的范畴。我们可以观察在这里享受度假生活从英国人法国人瑞典人、俄罗斯人、日本人、印度人、泰国人等等形形色色的来自不同国家的旅游者就会发现,这几乎是一条铁律,家庭旅游者在这里的旅游者中所占比例,应不少于90%。

马尔代夫是家庭旅游者出游度假享乐的天堂。个中原因,当然与家庭旅游者的特征与需求息息相关。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小小细胞。对个人来说,有家才有国,“家庭”远比“国家”更为重要。当然,今天世界上的家庭概念,也早已经不是原本意义上的家庭概念。同性家庭的出现并被社会逐渐认可,就显示出家庭概念的变化及多样性。但无论“家庭”概念的外延在今天的世界上有了怎样的变化,有家庭即有所谓的“家庭生活”,这是一直未能改变也改变不了的。在一个过着正常生活的、不会日日为柴米油盐的生计问题发愁的家庭,其家庭生活所包含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内容,就是旅游活动。

这个问题也可以反问一句,即“什么样的旅游者不适合到马尔代夫呢?”

非家庭旅游者,大致说来都不太适合到马尔代夫。将此展宽一些,那些对家庭生活不太向往者,不是很想要体会有追求、有理想家庭温馨生活的人,或者想要寻求出轨的人,也是不太适合到马尔代夫旅游的。

中国的旅游经营者许多是把马尔代夫当作奖励旅游目的地来推广的,因而已经有不少公司的奖励旅游者出现在马尔代夫。喧闹的奖励旅游团员们或许也会玩得很开心,但是,却可能破坏到岛礁酒店的安静,影响到静享私密假期的其他客人。事实上除了中国旅游经营者,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的旅游经营者会把喧闹的奖励旅游团放到马尔代夫。

对于中国旅游经营者来说,还有一条虽则暧昧也需注意的一个提醒是,若邀请官员出国旅游,马尔代夫一定不是一个理想的出行地,哪怕是最后一个选择也不应安排。马尔代夫的免签证政策固然给力,可以让人隐形,但因为马尔代夫这个国家的特殊性,其宗教因素必须无条件接受,对其纯自然美景的欣赏需要静下心来,在这里度假每日的主要活动就是晒太阳及水上运动。所有这些,都可能会与中国官员们大致相同的生活情趣与躁动心态产生龃龉。在马尔代夫,黄赌毒之类的东西不得见,甚至就连中国城乡满街都是的洗脚屋洗脚妹之类也全无踪影。曾见有一些官员模样的旅游者在马尔代夫无所事事、百无聊赖,后悔叹气、抱怨连连。找人玩牌,成了其日间与晚间生活的唯一消遣。

适合到马尔代夫旅游的人在马尔代夫会感到无比爽快,而不适合到马尔代夫的人来到这里,也许会觉得景色索然、生活寡淡。因而虽有自然美景,马尔代夫仍不能说是万能的旅游目的地。马尔代夫如此,其他文化旅游目的地亦无特例。

图6-4 马尔代夫的旅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