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分析居民对生态补偿的了解情况以及如何了解的,分析结果如下。说明要加强生态补偿相关的法律或政策依据的宣传。该地区主要是通过当地干部宣传和报纸、杂志、电视、收音机的方式了解生态补偿信息的。由以上信息可以看出,牛河林区生态补偿的沟通机制不够完善,上一级和下一级的沟通不够顺利,因此很多居民都不是很了解生态补偿这方面的信息和政策,以后要加强沟通机制的建设。要加强生态补偿机制的灵活性。......
2023-11-17
1.牛河林区的概况
牛河林区地处丹江口水库上游南岸,距丹江口市16公里,全区辖9个村,1个社区和两个市、区属农林企业,36个村民小组,2829户8800人,版图面积135平方公里,属丹江口市12个移民镇之一,全区森林覆盖率达91.5%,总耕地面积7713亩,其中水田面积4940亩,旱地面积2773亩,茶叶、柑橘为两大支柱产业,其中水田面积4940亩,旱地面积2772亩,茶叶、柑橘为两大支柱产业,其中茶叶种植面积4018亩,年产量2.21万公斤,柑橘面积5718亩,年产量515万公斤,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778元,2005年1月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2013年初被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丹江口国家森林公园,是个集山区、库区、生态功能区和移民安置区于一体的贫困农业经济乡镇。
牛河林区的前身是均县青山港区,丹江口大坝一期蓄水时的青山港区淹没田地3000余亩,搬迁4000多人,占当时全区总人口的37%;2009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移民安置工作启动,全区共外迁移民339户1508人,内安移民672户2498人。
2.牛河林区生态建设的具体情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丹江口大坝建设工程需要大量木材,加之当时为解决百姓生计问题大面积开荒种地,导致山地土层变薄,造成旱时作物绝收,涝时水土严重流失的局面,为了改变当时的状况,牛河林区于20世纪80年代初启动了荒山造林运动,提出并实施了25度以上陡坡耕地植树还林工程,通过多年的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牛河的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直至现在的91.5%。今年全区已完成村庄绿化130亩、宜林地造林780亩、无立木地造林270亩、通道绿化810亩,进一步改善了区村生态环境。
3.林区生态补偿的情况
从2000年退耕还林试点开始到2006年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收官,全区共退耕还林8792.5亩,按相关政策,退耕还林每亩每年补助230元,连补8年,全区农民每年可获国家退耕还林补助200余万元。
据测量,牛河森林总面积为147268亩,其中国家级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为81700亩。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为30000亩,总计111700亩,2010年核减库区“171”线下省级生态公益林4500亩,目前牛河林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总面积为107200亩,按生态公益林相关补助政策,国家级生态公益林每亩补助12.75元,省级公益林每亩补助7.75元。
牛河林区除了驷马沟村外,其他各村均为移民村(牛家河村为移民迁入村),经历丹江口大坝两期工程两次被淹,两次移民搬迁,全区人均占用耕地面积仅为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62.5%,发展更加艰难。(www.chuimin.cn)
一是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给库区群众生活带来许多不便。蓄水前,库区土地肥沃、交通、码头、水利设施等都较完备,蓄水后,肥田沃土被淹没,仅剩山帽贫瘠的土地,部分路段、码头、塘堰水渠被水淹没,形成了许多断头路、孤岛、峡沟等,库区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极易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导致库区群众行路难、饮水难、就学难、就医难。
二是发展受阻,后劲不足。南水北调蓄水后,库区面临发展和保水质的双重压力,为了保水质,许多项目不能上、农田化肥不能施、河里网箱要取缔、养殖业不能上规模、农村环境要改善,库区发展道路变窄,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资源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搬迁前,大多人都居住在河谷地带,耕地肥沃,生活相对宽裕;搬迁后,安置区的生存容量狭小,部分资源由于被水淹没,可利用资源非常有限,耕地面积急剧下降,人均占有耕地少,土地贫瘠,且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生态保护面临巨大挑战。随着生态环境的好转,保护生态封山育林不能砍伐,“靠山吃山”的生活方式不再行得通,山林中野生动物也会造成耕地减产甚至绝收。
通过实地调研,对相关的部门和人群进行了访谈,牛河林区的国家森林公园的审批已经下来了,但是还是没有明确的政策对其进行扶持,希望能够有具体的规划比如规定相关的门票等,有很多的限制性政策导致牛河林区不能够很好地发展,由于要保护生态环境完整,所以一定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有野兽下山毁庄稼也不能靠狩猎来控制野兽的数量,这样就导致下山毁庄稼的野兽越来越多,被毁的庄稼也越来越多,居民对此无能为力,在庄稼被毁的时候也不能收到国家的补偿,也因此导致居民们的农业收入越来越少。另外,当地的花栎树长到一定程度就会枯死,但是根据国家的政策依旧不允许砍伐,这样无疑造成了很大的资源的浪费。地方政府、区政府和村民都希望能够发展旅游业、养殖业,但是旅游业和养殖业与保护生态环境有一定的矛盾性,有些想在这里发展的旅游公司中途都停止了发展,对这一块的生态补偿政策也不够明确。生态补偿机制的灵活性需要受到相应的重视,牛河林区有自己的特点,必须要根据一个地区的特点实行生态补偿政策才能让这个地区发展得更好。
目前的生态补偿基础薄弱,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流域上游地区与下游地区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商平台和机制,多元化补偿方式尚未形成。生态补偿标准体系、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建设滞后,缺乏统一、权威的指标体系和测算方法。由此可以看出,生态补偿的环境监测机制不够完善,不能够均衡地评价一个地方是哪里应该生态补偿,应该接受多少生态补偿。
去牛家河村调研时,该村很多人认为现在对退耕还林范围的界定不是很完善,按照GPS定位的方法来测量该地区退耕还林土地的面积相对来说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有些适合种庄家的土地和有些不适合种庄稼的土地所受的生态补偿是相同的标准,这样就造成了生态补偿机制的不均衡性。同时,牛河林区很多居民都认为补偿的力度不够,只针对移民进行土地补偿,而部分非移民土地也被淹了却没有补偿,这样也显露了生态补偿机制的不灵活均衡的一方面。一定要加强生态补偿范围大小测量机制的灵活性和完善性。
有关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研究报告的文章
首先分析居民对生态补偿的了解情况以及如何了解的,分析结果如下。说明要加强生态补偿相关的法律或政策依据的宣传。该地区主要是通过当地干部宣传和报纸、杂志、电视、收音机的方式了解生态补偿信息的。由以上信息可以看出,牛河林区生态补偿的沟通机制不够完善,上一级和下一级的沟通不够顺利,因此很多居民都不是很了解生态补偿这方面的信息和政策,以后要加强沟通机制的建设。要加强生态补偿机制的灵活性。......
2023-11-17
鉴于丹江口市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不足,现阶段牛河林区的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更多地依赖于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中央财政应增加对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的资金投入。......
2023-11-17
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资金缺口较大,加之政府是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主导者,政府应该不断加大对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财政投入,逐步提高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在财政转移支付中的比例,此外我国近几年国库财政收入也屡创新高,这也为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政府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供了坚实基础。客观而言,纵向转移支付进行的生态补偿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023-11-17
2001年以后,湖北省先后出台《湖北省矿产资源开采管理条例》和《湖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对矿山环境治理和恢复实行保证金制度。......
2023-11-17
湖北省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整体良好,生态环境功能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湖北省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勇于探索,先行先试。加快推进湖北生态文明建设,把湖北打造成全国的生态经济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
2023-11-17
根据现有文献表述,生态文明观主要包括哲学观、安全观、生产力观、消费观、伦理观和价值观;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方法论及绿色精神也是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生产力观是生态文明观念系统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生产力及其微观基础生态文明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是转变生产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工业文明的严重弊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问题。......
2023-11-17
方案因而提出:要积极推进环保督察制度立法;明确环保督察机构内外关系、保障督察机构独立行使督察权力;构建环境保护督察权力体系,严格监督落实地方党委政府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等措施;表明了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法律监督体系的重要性。......
2023-11-17
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最终目的是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因此设计生态补偿机制时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补偿机制作为协调牛河林区生态移民或者耕地收回者与受益者之间的一种制度安排,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恢复和改善林区生态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意在通过经济手段调整利益格局,最终实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2023-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