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研究:自然资源内涵与特征

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研究:自然资源内涵与特征

【摘要】:金建君等指出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服务于人类目的的自然诸要素。王志宏也强调自然资源就是自然环境中可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即具有经济有用性。由此可见,自然资源即自然界一切天然存在的对人类有用的自然物。

1.自然资源的内涵

现有文献在讨论自然资源的内涵时,主要强调其“自然生成”与“可利用性”两个方面。《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突出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并且会对经济福利产生重要影响。克鲁蒂拉和费舍尔认为自然资源是生物进化、地貌变迁以及其他自然演变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可以代表生产和消费类型的资源服务流,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可以划分为耗取性利用与保护性利用两种方式。兰尔德认为自然资源是由人类发现的有用途和价值的物质,自然资源的属性包括量、质、时间和空间等。伯克与赫尔方认为自然资源能提供“存在性服务”,即自然资源的存在本身可以带来效用。邓蓉等认为自然资源通常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环境中对人类直接有益的资源,或是经过开发利用可以获利的资源。金建君等指出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服务于人类目的的自然诸要素。王志宏也强调自然资源就是自然环境中可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即具有经济有用性。由此可见,自然资源即自然界一切天然存在的对人类有用的自然物。

2.自然资源的属性

已有文献对自然资源的属性探讨较多(金建君等;王志宏;严法善;邓宏兵,张毅)。概括而言,本报告认为自然资源的主要属性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第一,整体性,即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是统一的资源系统。第二,区域性,即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有所差异,各地区往往会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第三,稀缺性,即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可利用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第四,可更新性,即部分自然资源通过自身繁殖或复原,得以不断推陈出新,从而能够被持续利用的特性。但是,一旦过度利用,则也可能导致可更新性丧失。第五,可替代性,即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技术与水平的变化使可开发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第六,生态环境属性,即除自然物属性与社会有用属性之外,自然资源还具有生态保护的功能,并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因此必须重视自然资源的生态环境属性。(www.chuimin.cn)

3.自然资源的分类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将自然资源简单地区分为“可再生资源”“可耗竭资源”以及“生态资源”三大类。其中,生态资源的提出主要是考虑到自然资源的生态环境属性,并且建议以污染物的浓度或总量来加以计量,进而充分反映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至此,所谓的自然资源概念就进一步有了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自然资源包括上述三大类,而狭义的自然资源与生态资源相对,且可以区分为可再生与可耗竭两种。显然,广义的三类自然资源均需纳入到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体系之内进行核算、监测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