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因而提出:要积极推进环保督察制度立法;明确环保督察机构内外关系、保障督察机构独立行使督察权力;构建环境保护督察权力体系,严格监督落实地方党委政府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等措施;表明了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法律监督体系的重要性。......
2023-11-17
1.强化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力度
(1)生态文明建设是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湖北省作为南水北调中线的源头,肩负着一库清水送北京的重任;作为长江流经最长的省份之一,对长江中下游生态有着重要影响,三峡大坝事关全局水利和生态安全;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油鱼生产基地,事关全国人民“舌尖上的安全”;作为重工业大省,肩负着加强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防止发生生态灾害的艰巨任务。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湖北省肩负的时代重任,是湖北省义不容辞的责任。
(2)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发挥法律的功能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经济、管理和文化等多方面同时推进,但法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与功能,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因为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能够指引个体行为、评价他人行为是否合法有效、制裁和惩罚违法犯罪行为。
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律支持与保障。生态安全需要将生态优先作为法律原则,并贯穿于整个法律体系;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提升规划的法律地位、完善规划和评估制度,保障评估活动的客观公正;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也需要以法律手段更加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实现公众参与制度的规范化立法。
2.解决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湖北省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重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生态文明观的深入需要法律加强指引
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以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打造绿色经济引擎、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提升“千湖之省”水活力、改善环境与风险管控、科学推进绿色城镇化、弘扬荆楚特色生态文化作为八大重点任务,有序、系统地开展了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
但省内有些地方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仍然比较淡薄,缺乏全面深入的生态文明观,容易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相对立,导致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足。
目前,简单的宣传教育并不能起到根治的作用,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任务的同时,必须发挥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的指引作用,提升各级政府从事生态文明建设的警觉性和执行力。(www.chuimin.cn)
(2)资源环境现实障碍需要法制化的统筹安排
从能源资源禀赋来看,湖北省缺煤、少油、乏气,能源资源消费对外依存度大,水电资源支配权掌握于国家电网;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煤炭仍然是终端能源消费中的主体,新能源比重较弱,经济发展依赖于高能源投入和高消耗。
湖北省长期积累的环境矛盾尚未完全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陆续出现。在城镇,城镇化率的大幅提高使生活污水、垃圾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增加,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人口密集区和交通稠密区的空气质量改善任务更加艰巨,城市内河和湖泊的污染也比较严重。在农村,长期以来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污染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再加上由农村的生产、种植、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形成的面源污染,以及土壤生态系统的退化、生物多样性单一等问题,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更加突出。
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具有极大地复杂性,需要对各资源环境领域进行统一规制,一般政策性规定无法起到宏观的统筹作用,强制力也有限,法制化统筹安排是湖北省必然选择。
3.支持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中远期目标
(1)湖北省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阶段
2009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为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面提高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制定了目标和方针。
——第一阶段到2015年,达成“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态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的目标。通过努力,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阶段目标已初步达成。这一阶段性成果的完成,与五年来湖北省制度改革的进展密不可分,制度上的进步,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断进步,不仅为五年来的建设提供了支撑保障,更能够为第二阶段的顺利展开提供法制基础。
——第二阶段,是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阶段,其目标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生态保护机制,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自然生态系统及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带,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个时期,也是湖北省“十三五”发展时期,将生态文明纳入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已是题中之义。
(2)法律法规是保障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有效的手段
为把握时机,大力支持全面的生态文明建设,根据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工作总体部署和主要任务的要求,湖北省政府编制的2013—2017年立法规划,其中拟研究制定的规章项目共计34件,其中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规章11件,占总计划的32.4%;需抓紧调查研究的规章项目共计41件,其中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规章14件,占总计划的34.1%。可见,无论从客观需求还是从主观计划上,以法律手段保障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辅助湖北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有关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研究报告的文章
方案因而提出:要积极推进环保督察制度立法;明确环保督察机构内外关系、保障督察机构独立行使督察权力;构建环境保护督察权力体系,严格监督落实地方党委政府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等措施;表明了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法律监督体系的重要性。......
2023-11-17
根据现有文献表述,生态文明观主要包括哲学观、安全观、生产力观、消费观、伦理观和价值观;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方法论及绿色精神也是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生产力观是生态文明观念系统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生产力及其微观基础生态文明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是转变生产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工业文明的严重弊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问题。......
2023-11-17
根据生态省建设要求,结合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十三五”期间湖北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点需要从十一个方面开展工作。......
2023-11-17
生态问题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核心在领导干部。领导干部晋升必须建立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结构调整。地区空气质量、水安全、粮食安全等关系人民生活质量的指标有待完善。县市的经济结构转型类指标权重不够合理,绿色发展指标力度不足。目前地市州考核依然只重视GDP排名,需要制定县乡绿色绩效考核制度,但大多数地区相关改革工作仍有待加快进程。......
2023-11-17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是科学的规划、定量考核和具体实施的前提,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是评判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评价与衡量标准要遵循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等,这些评价与衡量指标的标准必须是建立湖北省现有的自然资源状况以及客观的发展状态的基础上。生态文明考核评是可以利用矩阵模型,通过集对分析方法,排除评估对象的大小秩序,来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水平考核的。......
2023-11-17
矿产资源税作为一种税收,它具有一般税收共同具有的功能,即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配置资源、调节经济和收入分配功能。国家通过征收资源税,将资源条件差异形成的级差收入全部或部分收归国家。一是推进建立地方政府统筹协调、部门联动的执法监管制度。......
2023-11-17
区域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工作可分两步走:一是聚焦自然资源密集的典型地区,试点推进。二是先在县域范围内编制完整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然后在全省全面推开。为确保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前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对试点地区的自然资源进行调查、登记、评估,并据以登记入账。......
2023-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