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报告

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报告

【摘要】:湖北省社会发展不管是从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从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湖北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产值结构、单位GDP能耗量等看,湖北省的三大产业结构处于不断优化的状态,传统仍占主导地位,经济社会发展中产业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湖北省第一和第二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发展势头喜人的第三产业,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3年,湖北提出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带动全省加快发展的战略构想。2004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年8月,胡锦涛同志视察湖北,明确提出要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成为“两圈一带”战略谋划的逻辑起点。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正式获批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标志着武汉城市圈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层面,省内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湖北新一轮发展战略谋划在更高的起点上开始启动。

2008年开始,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后,进行了三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全国共有52个区(市、县)被确定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其中包括2008年第一批6个、2009年第二批12个和2011年第三批34个区(市、县)。完成生态市、县建设以后可以直接转入生态文明建设的试点阶段。

2008年,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为促进全省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出台了《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开始实施。

2009年1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实施涵盖全省“两圈一带”战略。根据资源环境状况,综合分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对湖北省的资源配置、生产力布局、重点开发进行更加合理的安排。

湖北省社会发展不管是从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从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较而言,全省经济迅猛发展,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省人均GDP从1990年的1541元到2013年的42613元,大约上升了20多倍,人均农村居民纯收入从671元上升到8866.95元、人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427元上升到22906.42元。财政收入和财政投资教育医疗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上升。(www.chuimin.cn)

经济运行良好,湖北省三大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明显减小,由1990年的35.1%,下降到2014年的11.6%;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由1990年的26.9%上升到2014年的41.5%;第二产业的产值结构波动不大。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

湖北省既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的产业,如钢铁、有色、化工汽车等,又包括以劳动密集、产业配套优势为基础,同时具有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品牌等优势的产业,如轻工、纺织服装、部分电子机械等。从1990年到2014年,湖北高耗能高污染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均在全省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最大,导致湖北省单位GDP能耗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使得湖北省单位GDP能耗指标的绝对值远远高于全国水平,湖北省能耗指标下降幅度又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体现了湖北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节能降耗、降低产品生态成本的潜力所在。从湖北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产值结构、单位GDP能耗量等看,湖北省的三大产业结构处于不断优化的状态,传统仍占主导地位,经济社会发展中产业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湖北省第一和第二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发展势头喜人的第三产业,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湖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不够高,进程不够快;工业结构重型化明显,制造业、加工工业发展过快,超过基础工业承受能力;采掘工业规模过小,与原材料工业发展不相适应;第三产业相对滞后,直接为生产服务的行业发展不足等。湖北第二产业增加值均在全省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最大,第二产业对应的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第二产业的比重相对较大,导致湖北省单位GDP能耗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使得湖北省单位GDP能耗指标的绝对值远远高于全国水平。湖北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节能降耗、降低产品生态成本存在的阻力有:第一,农业现代化水低;第二,经济非农化程度高;第三,工业产品高附加值化、高新技术化尚不明显;第四,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新兴的信息、保险金融等产业比重较低。单位GDP能耗量高,经济发展依赖于能源的高速消耗。湖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有:工业结构重型化,制造业、加工工业发展过快,超过基础工业承受能力;采掘工业规模过小,与原材料工业发展不相适应;第三产业相对滞后,直接为生产服务的行业发展不足等。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较差,水资源污染严重,单位GDP的能耗、水耗和三废排放过髙,城区人口密度过高,交通拥挤、住房拥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