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网络舆论负面效应浅析

网络舆论负面效应浅析

【摘要】:在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感性大大盖过了理性。由于社会责任感不强,一些网络媒体为了吸引受众,不顾正确的舆论导向,将道听途说的消息编发上网,通过转发或引用虚假新闻和有害信息以误导公众。有关人士调查发现,网络上的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网络舆论的色情化倾向既是一个老问题和全球性的通病,也是当前网络舆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网络舆论也不例外。日趋多元和自由的网络民意表达产生了影响社会生活的强大力量,这些力量有时是建设性的,有时是破坏性的;有时是舆论监督的辅助手段,有时又是泄愤和报复的谣言公告栏。黑格尔曾经说过,“公共舆论是人民表达他们意志和意见的无机方式,其中包括一切偶然的意见,它的无知和曲解,以及错误的认识和判断”[1]。这一点在网络舆论中体现得尤其明显。由于网民自由随意发言的目的性不强、主题分散、导向不明,因此导致诸如社会舆论分散、隐私披露、谣言增多、偏激和非理性、谩骂与攻击、群体的盲从与冲动、国外文化入侵等问题相继出现。这些问题成为网络舆论健康发展的阻碍,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2]

民意通常是指整个社会的普遍意识。民意通常以三种形态表现出来:潜舆论、显舆论和行为舆论。[3]潜舆论是低水平的民意或处于形成时期的民意,表现为民众某种共同的内心活动,这时的民意处于一种社会情绪状态。网络舆论多为潜舆论形态,即情绪型舆论形态。情绪型舆论是公共意见倾向的征兆,是显示公共意见倾向的窗口,但缺少理性和清晰度的激愤的社会情绪,容易产生非理性的社会心理。如果对非理性的情绪型舆论引导不力或引导失误,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4]

伴随着互联网而来的不仅是网络舆论的相对开放和自由,更有网络舆论的高度情绪化和粗俗化。弗洛伊德把人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面。本我是最原始的、潜意识的非理性心理结构,它由欲望构成,受快乐原则支配,一味地追求满足。[5]在网络的隐匿性特征中,人们展示的往往是深层面的“本我”。由于社会环境变动引起的社会矛盾在现实社会缺乏排解渠道,人们处在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之中,在“法不责众”心理的支配下,容易做出宣泄原始本能冲动的行为。

在网络中,情绪型舆论通常表现为网民偏激和非理性的情感宣泄,比如谩骂与攻击性的留言。在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感性大大盖过了理性。在网上的很多讨论中,大声抨击代替了冷静的思辨。这些抨击和批评又常常以曲解对方意思、偷换概念、答非所问等违反逻辑规律的辩论形式出现,不仅缺乏应有的论据,有时连论点都是模棱两可的,或者根本就没有任何论点,而完全是一种情绪的宣泄。[6]

流言是没有确切来源的在公众中传播的信息,是舆论的一种畸变形态。从现实来看,除了极少数的流言能够找到故意造谣的根源外,绝大多数的流言是无法查证其源头的。网络上的流言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媒体自身,源于网络新闻工作者的素质不高和社会责任感不强。由于其专业素质不高,使得报道不准确或者报道角度存在偏差,造成网民群体的理解差异,进而形成与事实相距很远的流言。由于社会责任感不强,一些网络媒体为了吸引受众,不顾正确的舆论导向,将道听途说的消息编发上网,通过转发或引用虚假新闻和有害信息以误导公众。二是来自网民,一些网民面对微博、微信、论坛的消息,不去质疑其真实性进而辨别真假,而是随意改编之后形成新的流言。这些流言在得到澄清之前,会逐渐引发出新的倾向性更加鲜明的网络舆论,使舆论越来越偏离事件的真相。[7]

一个社会赖以生存的真实主要是由信息真实构成的,真实的信息对于网络舆论监督的生存至关重要。当前的网络舆论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由于受信息来源的限制,网络舆论与真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有的新闻或者是信息源受到角度及空间的限制,报道并传播的事件并不确切,有些甚至是谣言。但大多数网民面对这样的信息,却很少质疑其真实性进而辨别真假,表现出一种群体的盲从与冲动。(www.chuimin.cn)

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使得黄色信息和话题在网上大肆蔓延。2016年,我国网络视频直播平台高速发展,但很多直播平台频繁曝出含有裸露内容等不雅行为的视频,引起轩然大波。有关人士调查发现,网络上的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

传播密度与频次决定着传播效果。网络媒体上如此高密度的黄色信息,必然会产生强烈的传播效果。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在参与调查的3,000名大、中学生中,46%的人浏览过色情网站。[8]很多色情网站开设了大量的色情论坛,以提供色情电影下载、色情图片浏览的方式,吸引网友注册。很多网友不但是色情信息的浏览者,不知不觉中也成为色情信息的传播者。由于大量色情议题的存在,论坛的网友会围绕这些议题进行评论、发表观点,用语低级下流,不堪入目。如果网民长期处在这种网络环境中,难免会形成“固定的成见”。

网络舆论的色情化倾向既是一个老问题和全球性的通病,也是当前网络舆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仅中国解决起来很难,在其他国家,也都面临着一样的困境。[9]

传统媒体担负着“舆论导向”的责任,正面报道、成就报道是其主要报道内容,有时也包括平衡报道。而互联网上的报道则完全不同,基本是问题揭露和现实批判。在网络上,受众摆脱现实的约束成为匿名的个体,网络受众较之传统媒体受众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分析能力。

从接触媒介的态度来看,传统媒体受众更多倾向于相信和服从,网络受众更多倾向于怀疑和逆反。根据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的“编码和解码”理论,受众对媒介信息解读的形态主要有:同向解读、妥协解读和对抗解读。[10]网络受众对网络媒体的解读常常表现为第三种解读方式,即对媒介提示信息做出完全相反的理解。网络研究者闵大洪将其归结为网络的批判现实主义。由于一些网民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存在思维定式或固定成见,缺乏理性思维和全面判断能力,常常是话题一出来,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口诛笔伐,群起而攻之。“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11]网上舆论在表现上非理智成分会更为突出,直截了当的情绪发泄、偏激的语言甚至谩骂十分常见,而理性分析和冷静讨论则十分缺乏。这种偏激很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增加现实社会的不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