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微博对网络人际关系的影响:再造与重构

微博对网络人际关系的影响:再造与重构

【摘要】:微博提供的一种全新的网络人际交往方式,是对现存网络人际交往方式的一种重要补充。微博用户的频繁登录和长时间在线,使通过微博建立的个人联系得到空前的强化,网络人际关系的耦合度大大加强。这一方面显示出知识、智慧、修养等更为深层次的内涵在微博的网络交往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微博中的人际关系特征表现为向现实人际交往的回归。

微博提供的一种全新的网络人际交往方式,是对现存网络人际交往方式的一种重要补充。基于其传播特征,微博构建了网络人际交往中一种恰到好处的空间,这个空间加强了网络人际关系的耦合度,推动了人际的情感交流,提升了网络人际交往的质量,对网络人际关系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在微博结构中,既存在现实社会彼此认识的朋友,也存在因兴趣一致而聚集在一起的陌生人。中心或者权威的意义被大大弱化甚至完全消解,节点和节点之间的连接通过关注来实现。不同的节点在承载转发信息功能的同时,也是信息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不同参与者的信息收集和快速分享传播,参与者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完成了彼此的交流。微博用户登录自己的微博账号,就可以在自己的首页上看到关注好友的微博更新。这种更新以时间为序,让用户可以对好友的近况有个清晰全面的了解,并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互动。微博用户的频繁登录和长时间在线,使通过微博建立的个人联系得到空前的强化,网络人际关系的耦合度大大加强。在微博上,你可以即时关注好友状况,了解好友在关注什么,进而通过好友关注,关注到好友的关注;同时,又通过自己的关注,强化着好友的关注,强化着群体关注度,强化着好友之间的人际关系。借助这种关注关系,失落的人际关系可以被重新发现并修复,人际交往的广度可以被拓展。

威尔曼(Wellman)和古利尔(Gulia)认为,人们使用网络不仅为了寻找信息,更为了寻求情感支持和归属感[8]现代人面对极高的工作强度和生活压力,迫切需要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向人倾诉,渴望通过被关注来排解和宣泄压力,客观存在着寂寞倾诉的需要。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倾诉者的需求就是让人听到,至于有没有响应并不是最重要的。而事实上,这种倾诉一般来说很难获得别人的响应,但微博恰恰很好地构建了这种倾诉的环境。用户在微博中通过关注关系、转发和评论行为频繁地发生联系,这种联系的发起靠的是用户对自己微博的更新。这里要强调的是,微博内容的更新不是用户主动对特定用户发起的交互,而是点对面的交互。只是用户更新了自己的微博,被动地被自己的粉丝看到。它不像即时通信软件那样,发起一个消息需要对方的即时应答。恰到好处的交流距离营造了一个充分自主选择的空间,一旦用户的微博更新,即使没有人回复,也能满足微博用户的倾诉需求;如果产生了回复,回复的信息较少受到现实社会的影响,较多的是真情实感的交流。(www.chuimin.cn)

微博用户的寂寞倾诉在实现个人情感宣泄的同时,也是对自我的一种呈现。心理学家奥尔特曼(I.Altman)和泰勒(D.A.Taylor)发现,人们的自我暴露能逐渐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9]

贝格尔(Berger)和查拉布瑞斯(Calabrese)提出“非确定性降低(uncertainty reduce)”学说,认为如果网上交流者不能降低交流对象的非确定性,个人关系的发展将会受到阻碍或很难获得。[10]在虚拟的网络交往中,以借助即时通信软件的交往方式为例,你可能会与某个位于天南海北的人谈天说地,对对方可能完全不了解。微博交往多是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而构建的,你因为对对方感兴趣才会加以关注,这种兴趣往往源于对方的现实社会属性,而且这种关注一般来说是长期而稳定的,这就提升了微博交流内容的真实性。

微博中人际交往的“关注”和“粉丝”关系大部分是现实关系的网络延伸。借助微博,用户可以构建起一个强关系和弱关系并存的网络,从而同时满足其多层次的社交需求。微博社区中的现实关系对虚拟人产生约束,加之微博非强制性的实名认证,使网络从虚拟性回归真实性和社会性。在现实中,影响人们交往的首先是个人外在因素,其次是资源的占有和社会地位,最后才是知识、智慧、修养等更为深层次的内涵。微博中的人际交往,也表现出现实交往的特征,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名人微博粉丝数量巨大。这一方面显示出知识、智慧、修养等更为深层次的内涵在微博的网络交往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微博中的人际关系特征表现为向现实人际交往的回归。传播主体间认知的非确定性降低,推动了网络人际关系的发展,提升了网络交往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