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3G的带宽提升和便携式上网设备的智能化,微博不但使得在任意时间和地点向任何人传播任何事成为可能,而且实现了以现实中的人际传播特征为基础的综合传播方式,在网络人际关系的构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微博的用户黏性远高于其他互联网应用,这和微博的活跃与手机终端随身携带和发布信息的便捷性有很大关系,其为网络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建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023-11-17
微博提供的一种全新的网络人际交往方式,是对现存网络人际交往方式的一种重要补充。基于其传播特征,微博构建了网络人际交往中一种恰到好处的空间,这个空间加强了网络人际关系的耦合度,推动了人际的情感交流,提升了网络人际交往的质量,对网络人际关系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在微博结构中,既存在现实社会彼此认识的朋友,也存在因兴趣一致而聚集在一起的陌生人。中心或者权威的意义被大大弱化甚至完全消解,节点和节点之间的连接通过关注来实现。不同的节点在承载转发信息功能的同时,也是信息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不同参与者的信息收集和快速分享传播,参与者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完成了彼此的交流。微博用户登录自己的微博账号,就可以在自己的首页上看到关注好友的微博更新。这种更新以时间为序,让用户可以对好友的近况有个清晰全面的了解,并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互动。微博用户的频繁登录和长时间在线,使通过微博建立的个人联系得到空前的强化,网络人际关系的耦合度大大加强。在微博上,你可以即时关注好友状况,了解好友在关注什么,进而通过好友关注,关注到好友的关注;同时,又通过自己的关注,强化着好友的关注,强化着群体关注度,强化着好友之间的人际关系。借助这种关注关系,失落的人际关系可以被重新发现并修复,人际交往的广度可以被拓展。
威尔曼(Wellman)和古利尔(Gulia)认为,人们使用网络不仅为了寻找信息,更为了寻求情感支持和归属感。[8]现代人面对极高的工作强度和生活压力,迫切需要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向人倾诉,渴望通过被关注来排解和宣泄压力,客观存在着寂寞倾诉的需要。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倾诉者的需求就是让人听到,至于有没有响应并不是最重要的。而事实上,这种倾诉一般来说很难获得别人的响应,但微博恰恰很好地构建了这种倾诉的环境。用户在微博中通过关注关系、转发和评论行为频繁地发生联系,这种联系的发起靠的是用户对自己微博的更新。这里要强调的是,微博内容的更新不是用户主动对特定用户发起的交互,而是点对面的交互。只是用户更新了自己的微博,被动地被自己的粉丝看到。它不像即时通信软件那样,发起一个消息需要对方的即时应答。恰到好处的交流距离营造了一个充分自主选择的空间,一旦用户的微博更新,即使没有人回复,也能满足微博用户的倾诉需求;如果产生了回复,回复的信息较少受到现实社会的影响,较多的是真情实感的交流。(www.chuimin.cn)
微博用户的寂寞倾诉在实现个人情感宣泄的同时,也是对自我的一种呈现。心理学家奥尔特曼(I.Altman)和泰勒(D.A.Taylor)发现,人们的自我暴露能逐渐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9]
贝格尔(Berger)和查拉布瑞斯(Calabrese)提出“非确定性降低(uncertainty reduce)”学说,认为如果网上交流者不能降低交流对象的非确定性,个人关系的发展将会受到阻碍或很难获得。[10]在虚拟的网络交往中,以借助即时通信软件的交往方式为例,你可能会与某个位于天南海北的人谈天说地,对对方可能完全不了解。微博交往多是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而构建的,你因为对对方感兴趣才会加以关注,这种兴趣往往源于对方的现实社会属性,而且这种关注一般来说是长期而稳定的,这就提升了微博交流内容的真实性。
微博中人际交往的“关注”和“粉丝”关系大部分是现实关系的网络延伸。借助微博,用户可以构建起一个强关系和弱关系并存的网络,从而同时满足其多层次的社交需求。微博社区中的现实关系对虚拟人产生约束,加之微博非强制性的实名认证,使网络从虚拟性回归真实性和社会性。在现实中,影响人们交往的首先是个人外在因素,其次是资源的占有和社会地位,最后才是知识、智慧、修养等更为深层次的内涵。微博中的人际交往,也表现出现实交往的特征,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名人微博粉丝数量巨大。这一方面显示出知识、智慧、修养等更为深层次的内涵在微博的网络交往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微博中的人际关系特征表现为向现实人际交往的回归。传播主体间认知的非确定性降低,推动了网络人际关系的发展,提升了网络交往的质量。
有关再造与重构:互联网、传媒与社会的文章
借助3G的带宽提升和便携式上网设备的智能化,微博不但使得在任意时间和地点向任何人传播任何事成为可能,而且实现了以现实中的人际传播特征为基础的综合传播方式,在网络人际关系的构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微博的用户黏性远高于其他互联网应用,这和微博的活跃与手机终端随身携带和发布信息的便捷性有很大关系,其为网络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建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023-11-17
充分发挥微博在网络人际交往中的优势,构建和谐的网络人际关系,是未来微博健康发展的关键。微博中的人际关系是现实关系的非严格映射,微博中的言行会受到现实中道德和法律的影响。用户的自律、监管的全面、失范的问责是基于微博平台重建网络人际关系信任度的关键。融入了真情实感的微博内容辅以恰当的线下交流,在用户之间高黏性的关注和充分的互动基础上,将使网络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与稳定。......
2023-11-17
网络中的这种讨论是无意识、无组织的行为,会由此形成若干个议论圈。议论圈是网络舆论传播的最小单位,比如在互联网上存在的大量的BBS论坛,就可以看作是这样的一个个群体舆论圈。局部舆论演化为社会舆论依靠意见领袖的引导,社会舆论形成的最后阶段是舆论领袖的言论提升意见的科学性和深刻性,聚合为一个完整体。因此,网上的“意见领袖”对某种观点的评价和指导,能够促成网上舆论的最终形成。......
2023-11-17
网络舆论宏观政策层面的调控,也要从政府积极的网络立法和网络伦理的建构来着手维持网络虚拟世界的平衡。事实证明,网络立法是调控舆论的有效保障。但过度的“堵”和“控”会不利于网络舆论的多元化、新闻经济全球化。网络传播的“无中心”和不确定性使得制度化的舆情调查非常必要。参与传播的人数急剧增加,导致了网络中信息数量的爆炸。这种多种媒体之间互相协调、密切配合的“立体化”策略将会给网络舆论引导带来合力效应。......
2023-11-17
微博是指一种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媒体、网络平台。图2.4HTTP连接原理Cookies是指某些网站为了辨别用户身份、进行会话跟踪而存储在用户本地终端上的数据。表2.1微博抓取规则示例每页微博数据请求到页面并完成解析后,按照抓取的逻辑与规则插入到数据库中,若Cookies数量较少时,可拟定爬虫访问频率,降低数据服务区访问压力。......
2023-06-15
随着我国步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受众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9.6%。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不但使得客观满足受众的多样化信息需求成为可能,而且正强化着用户的碎片化主观需求,网络传播加剧了碎片化现象。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站总数为523万个,“.CN”下网站数量为326万个。信息传播通路急剧增长,信息爆炸无从选择,致使受众对网络传播者的选择呈现多元化倾向。......
2023-11-17
但无法否认的是,浩浩荡荡的网络舆论正日益成为现代思潮中的重要部分。在网络上制造舆论,很容易达到攻击陷害、侵害公民权利等目的。调控与机制二者是不能分割的整体,机制是本,是网络舆论内在的规律。我们调控网络舆论首先要把握网络舆论发展的内因,即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才能谈得上合理引导,从而避免引导的盲目性。......
2023-11-17
从理论上讲,借助超链接我们可以使用无限多个逻辑对信息进行组织,这使得在网络新闻专题这个信息网中,无论从任何一个维度对信息进行抽取,信息的组织都是条理清楚的。强化互动、扩大受众参与度,不但能拉近媒体与受众的距离,激发受众的参与热情,提高受众满意度,还能增强受众与新闻专题网站的黏合度,树立网络新闻专题网站的品牌。......
2023-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