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网络舆论的表现形式及影响

网络舆论的表现形式及影响

【摘要】:网络舆论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微博热门话题、微信热点文章等。[28]在我国,网络舆论的表现形式或形成手段主要是网站的集中报道、网民的新闻跟帖和评论,其中以微博、微信和网络论坛为主。在2015年成都女司机被打案、2016年山东辱母案等事件中,网络舆论都显示出了不可忽视的力量。网络舆论的疏导与调控成为业界和学界的研究热点。

所谓互动社区,就是互联网所提供的网络用户围绕某类或某个特定的问题,自主地面向公众发表议论、交流观点和意见的互动平台或虚拟空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微博平台、网络直播。网络舆论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微博热门话题、微信热点文章等。以形式的指标来看网络舆论的影响,主要是就“量”而言,即从点击量、页面下载量和跟帖量,判断网络舆论对事件的关注程度。如果一个话题吸引了大量网民的点击和跟帖,就表明该问题已经成为网络舆论的关注焦点。[28]在我国,网络舆论的表现形式或形成手段主要是网站的集中报道、网民的新闻跟帖和评论,其中以微博、微信和网络论坛为主。互联网用户使用互联网平台就热点或重大问题发表评论并转发,用户的转发自发形成聚集效应,从而产生强大的舆论影响。这些来自各网站的媒体言论与微博的高转发文章、微信公众号的高转发文章、论坛及新闻跟帖中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会直接对政府的管理和决策施加影响,部分网络舆情事件甚至会演化为线下的群体性事件。在2015年成都女司机被打案、2016年山东辱母案等事件中,网络舆论都显示出了不可忽视的力量。

随着网络的发展,一些搜索引擎服务商,比如百度、搜狗等,推出了新闻服务。它们利用强大的搜索引擎技术,借助计算机的程序和算法,根据网上的新闻信息在其他信息源的点击和排列情况对其进行自动化编辑和处理,完全不需要人工处理,因此有“机器人做新闻”之称。这些机器人新闻与门户网站的新闻相比,其信息量之大、更新速度之快、页面之简洁(无广告的干扰),都颇受网民的青睐。2019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在互联网用户中,搜索引擎的用户规模是6.81亿,使用率为82.2%。手机搜索引擎用户达到6.54亿,使用率为80%。网络新闻的用户规模为6.75亿,年增长率4.3%,网民使用率为81.4%。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6.53亿,占手机网民的79.9%,年增长率为5.4%。网络视频的用户规模为6.12亿,网民使用率为73.9%,手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5.90亿,占手机网民的72.2%。看新闻、使用搜索引擎、点播网络视频成为网民上网的三大主要应用,主流的搜索引擎集成这三项,将吸引大量的用户。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主任闵大洪认为,搜索引擎新闻实际上是一个“在线新闻源集成”[29]。作为一种获取新闻的新形态,它的出现肯定会对原有格局造成新的划分,如用户会光顾它、收进自己的收藏夹,甚至会设置成自己的首页。事实上,由于搜索引擎新闻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以及没有广告的干扰,搜索引擎新闻确实得到网民的“另眼相待”,并收获了不断上升的支持度。尤其是当网民的某些信息需求在门户网站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就会转而投向搜索引擎新闻。在占有了大量用户的基础上,搜索引擎采用机器采编,它最大的好处是能采集各家最具吸引力的新闻,反映当前网络中关注的热点,成为网络舆论的代表。比如,中国搜索会统计某家新闻网站上观众最为关注、浏览次数最多的新闻,然后根据关注度分类排列在中国搜索新闻中心上,这种排列顺序是机器按照统计数字决定的,不会受到任何人为的主观因素影响。因此,搜索引擎的热点新闻能够成为网络舆情的代表。

本章小结:网络舆论话题丰富,包罗万象,但权威性和公信力的缺失,也使得网络舆论发展呈自发状态,自发性、冲突性和群体极化特征明显。网络言论的多元化,使舆论异常活跃,舆论压力转化为舆论张力。网络舆论的表现形式体现为:互动社区的热点话题和搜索引擎的热点新闻。网络舆论的疏导与调控成为业界和学界的研究热点。

[1] 陈力丹.舆论:感觉周围的精神世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1.

[2]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

[3] 胡钰.新闻与舆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12.

[4] 刘建明.基础舆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

[5]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1.

[6] 李志雄.论网络舆论引导的特点及方式[D].南宁:广西大学,2005:6.

[7] 刘建明.舆论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38.

[8] 孟威.网络互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4.

[9] 李志雄.论网络舆论引导的特点及方式[D].南宁:广西大学,2005:7.

[10] 闵大洪.党与党报网站[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3):38-42.

[11] 匡文波.网民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7.

[12] 郭万盛.从“卖身救母事件”看网络BBS的传播特性[J].东南传播,2006(6):29-31.

[13] 刘建明.基础舆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51.(www.chuimin.cn)

[14] 郑素侠.网络媒体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的平衡[D].郑州:郑州大学,2004:30.

[15] 桑斯坦.网络共和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

[16] 桑斯坦.网络共和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1.

[17] 郭万盛.从“卖身救母事件”看网络BBS的传播特性[J].东南传播,2006(6):29-31.

[18] 刘建明.基础舆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47.

[19] 刘建明.舆论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37.

[20] 刘建明.舆论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37.

[21] 刘建明.舆论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37.

[22] 刘建明.舆论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38.

[23] 维纳.控制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130.

[24] 维纳.控制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135.

[25] 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41.

[26] 孟宪鹏.哲学原理自学读本[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39.

[27] 丁柏铨.新闻舆论引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99.

[28] 喻国明.网络舆论:告别边缘,走向主流[J].半月谈,2004(6).

[29] 闵大洪.从YAHOO新闻到Google新闻[J].中国传媒科技,200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