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网络舆论基本原理-再造与重构

网络舆论基本原理-再造与重构

【摘要】:但无法否认的是,浩浩荡荡的网络舆论正日益成为现代思潮中的重要部分。在网络上制造舆论,很容易达到攻击陷害、侵害公民权利等目的。调控与机制二者是不能分割的整体,机制是本,是网络舆论内在的规律。我们调控网络舆论首先要把握网络舆论发展的内因,即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才能谈得上合理引导,从而避免引导的盲目性。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把人类推进一个快速交流意见的新时代。由于在网络中意见可以快速交换,声间被大大压缩,网络舆论与传统舆论表现出极大的不同,这使得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网络舆论的基本原理。

声间简单地说就是声音的空间。“互联网改变世界”这个声间带来的影响已迫在眉睫。在某种意义上,人们话语传播的空间在网络时代仅具有声间的意义,即舆论空间虽然正在缩小,但它的放大功能却正在增强。[19]互联网及时的信息传递能力和高互动性使距离不再是阻碍人们交流的障碍,网络媒体产品的创造性活动把舆论送到每一个人面前。在网络的帮助下,人们的交流空间被瞬间压缩了,人际关系对人们接受意见的干扰将会大量减少,声间的缩小使网络舆论普及的速度空前提高。

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一方面为网民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让网民陷入信息的汪洋无所适从。同时,网络上的言论让人头昏脑涨,有些使人精神紧张,有些可能成为文字泡沫……但无法否认的是,浩浩荡荡的网络舆论正日益成为现代思潮中的重要部分。[20]网络的广阔空间让网络舆论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先天”性特色,即最先让人们知道什么就会最早形成一种意见。它对生活真实的直接干预,避开了虚构或直观印象,打破了思想疆界而随意交流。网络上的言论可能展露大众的心声,许多观点不能在报刊上发表就往网上一贴,无形中刺激了很多人的发言欲,使舆论异常活跃,这种舆论压力容易演变为舆论张力[21]

网络空间最奇妙之处在于“变”,枯枝长出鲜果,沙漠布满绿洲。人们熟悉的舆论状态被打破,意见主体的“真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最常碰到的问题关于身份姓名、意见的署名等。网络的虚拟性对人类身份的嘲弄,使舆论的权威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意见的表达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损害性的行为越过边界、触犯法律。在网络上制造舆论,很容易达到攻击陷害、侵害公民权利等目的。在网络上复制言论或将其转嫁给他人易如反掌,复制件与原件没有区别,时间可以修改,密码也存在被黑客破译的可能性。无限放任的言论为网络提供了极其危险的环境,可以塑造深不可测的形象,舆论危机随时出现。错误舆论会引起社会混乱,并导致制造和追随舆论的人陷入被声讨的困境。由于网络密码的可破性,任何极端有害的意见都可能被指认。密码的安全性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量,越是多变的网络空间,权利人越是把自己区别于他人的痕迹保留下来,因此网络意见也是有痕的。舆论的发起者终将人人皆知,最终出现网络舆论领袖。[22](www.chuimin.cn)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缩印本中关于“机制”的解释是: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在研究一种生物的功能(例如光合作用肌肉收缩)时,常借指其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生物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联系。笔者认为可以这样理解:机制就是客观事物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在运动中相互影响的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指运动体系与运动规律的有机结合。控制论创始人维纳的《控制论》表明,无论是自动机器,还是神经系统、生命系统,乃至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撇开各自的质态特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在这类系统中有专门的调节装置来控制系统的运转,维持自身的稳定和系统的目的功能。[23]网络舆论所在的网络空间作为社会系统的一种,显然属于这类复杂的系统。调控网络舆论其实就是控制网络舆论系统的过程,控制论中调控整个系统的方法对我们研究网络舆论的调控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撇开各门科学的质的特点,把它们看作是一个控制系统,分析它的信息流程、反应机制和控制原理,往往能够寻找到使系统达到最佳状态的方法是控制论的核心思想。[24]由此可见,要引导、控制一个系统的运行,必须建立在对该系统运行机制的准确把握上。网络舆论与传统舆论相比,既有共通的地方,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关于这一点,本书在前面已经论述。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也有着自己本身的规律。对网络舆论的调控当然应该建立在把握这些规律的基础上。调控与机制二者是不能分割的整体,机制是本,是网络舆论内在的规律。我们调控网络舆论要把握规律、尊重规律,否则就是乱调控,收到的只能是事倍功半的效果。

网络舆论形成机制是网络舆论的内在发展规律,是事物变化的内因。对网络舆论的调控,是为了让网络舆论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而施加的外在的因素,是外因。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但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因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但不能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所以,内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第二位的原因。我们调控网络舆论首先要把握网络舆论发展的内因,即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才能谈得上合理引导,从而避免引导的盲目性。唯物辩证法要求人们在具体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时,既要看到内因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外因的作用。[25]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26]网络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运动,在网络舆论不同的运动时期,调控的方法要有针对性的变化,如何变化就需要把握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因此,网络舆论调控的研究与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的研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引导艺术是新闻舆论引导的最高境界。舆论引导既是一门深刻的理论性和生动的实践性相统一的科学,也是一门时代的综合艺术。引导艺术是引导方法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表现。[27]调控网络舆论火候的把握非常重要,过与不及往往会造成完全相反的效果。比如在网络舆论形成的初期应如何引导,网络舆论已经形成较大影响时如何引导,积极的舆论如何引导,消极的舆论如何引导,根据网络舆论的不同形成机制,调控方法可能完全不同。如果在网络舆论的调控过程中不尊重其形成机制,对舆论实行管制,一味封锁负面消息,强化正面报道,往往会强化网民的逆反心理,一些与主流声音相悖的观点会在网络广为流传,结果造成网络舆论越调控越背离我们期望的发展方向。如果我们把握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针对网络舆论制定相应的引导策略,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在现实中我们也看到,我国网络新闻从业者正在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索,传统的舆论调控策略也正在根据网络舆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