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互联网舆论:内涵与特征

互联网舆论:内涵与特征

【摘要】:[6]网络舆论不仅是互联网上公众形成的一致意见,而且还是遍及全球的无声意见的交互过程。网络舆论的特性与网络传播方式的特征息息相关。可以说,社会舆论日益在网络上表达出来,网络舆论与社会舆论日趋同一化,这正是网络舆论丰富性的表现。加之网络信息的海量性、共享性和快捷性等特征,网络舆论的内容日趋五花八门、异常丰富。对网络受众而言,无法确定信源和信息的真实度,面对网络舆论更多的是质疑和猜忌。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首要工具,网络在新闻传播和舆论形成中已经无可争议地赢得了自己的地位,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格局。网络媒体的核心特征不仅在于它是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网络机构,更表现为它是能够迅速形成社会舆论的信息交流平台。互联网前所未有地为公众传播信息和形成舆论提供了一个公共平台。网络舆论属于舆论范畴,因此,要清晰地定义网络舆论,必须先明确舆论的定义。

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舆论”这个词,可以追溯到1700年前的《三国志》《梁书》等史籍,那时就是在“人们的议论”的意义上开始使用“舆论”这个词的。[1]早期记载的“舆论”直接来源于“舆人之论”,“舆”的本意为车轿(“舆马”),之后的引申便有了“众人的”意思。在西方,古代有使用类似舆论的词语,正式使用public opinion(“舆论”)则晚一些,但其意思已经很明确,就是指公众的意见或言论。舆论学创始人、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说,“其他人头脑里的想象,他们自己的情况、他们的需要、意图和关系等都是他们的舆论”[2]。美国哈佛大学教授V.O.Key认为,“所谓舆论,乃为民间所持守的、政府要仔细听从和考虑的意见”[3]。刘建明在《基础舆论学》中指出,“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4]。笔者更赞同陈力丹对舆论的定义,并将它用于本书的分析之中,即“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5]

舆论作为公众发表的集合性意见,在古代社会主要通过口耳相传来表现,舆论的载体主要是人群自身;在现代社会,舆论和传媒的关系比较密切,舆论的载体主要是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对舆论的形成、反映、引导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我国,鉴于大众传媒对舆论的巨大影响,人们习惯按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形式对舆论进行分类。如今,网络作为新兴且功能强大的智能媒体,不仅影响着我们的传播方式,也影响着我们的舆论形态,因此,除了广播、报纸杂志、电视舆论外,无疑还存在一种新的舆论类型,即在互联网上传播的舆论——网络舆论。[6]网络舆论不仅是互联网上公众形成的一致意见,而且还是遍及全球的无声意见的交互过程。[7]笔者这里把网络舆论界定为:在网络媒体上形成和传播的公众关于各种社会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影响力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只要满足传播形式上以网络媒体为载体、内容上是公众发表的集合性意见这两个条件就是网络舆论,或者说网上舆论。这种新生的网络舆论,可称作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舆论形态,与传统媒体所承载和表现的舆论相比,网络舆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网络舆论的特性与网络传播方式的特征息息相关。网络传播最大的变化在于,与传统媒体单向的信息传播通道相比,网络是一种双向的、交互式的信息传播通道,同时网络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是一种几乎没有时延的传播。保罗·萨福等学者由此认为,“同其他人发生联系——进行跨越时空的互动交往,是网络传播方式的本质特征”[8]。换言之,网络的最大价值,不在其信息的海量和传播的实时性,而体现在它的交互性上。由于交互性的存在,网民不再是被动的受众,而是能够像传者那样主动地传播信息、发表观点和评论,因此在网络传播中,传统媒体对社会舆论的相对垄断被打破。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使言论的发表者获得了更高的安全感和自由度,这使得网络舆论与传统形态的舆论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9]

网络是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都可以在互联网中找到立足之地。网络刚出现时,网络舆论仅仅局限在一些小圈子里,讨论的多是边缘性的话题。但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网络论坛、博客等日益成为活跃的公共话语空间。网络舆论有容乃大,既不排斥轻松话题,也不排斥严肃话题;既存在庸俗话题,也存在高雅话题。可以说,社会舆论日益在网络上表达出来,网络舆论与社会舆论日趋同一化,这正是网络舆论丰富性的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主任闵大洪认为,网上论坛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新闻集散地,国际和国内的一些突发新闻和重要新闻都能在此被看到;二是观点集散地,各种各样的观点都有,既有系统的阐述,又有大胆的设想;三是民声集散地,网民的地域分布、行业分布乃至阶层分布都很广,论坛中能够听到各种声音。[10]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作为新闻的集散地,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呈现世界各地的重要新闻和突发事件,这就为舆论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议题;同时网络又是自由互动交流平台,这使得网络舆论内容无所不包、无所不及,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之网络信息的海量性、共享性和快捷性等特征,网络舆论的内容日趋五花八门、异常丰富。

网络虚拟空间的开放性和民主性,扩大了受众的媒介接近权,使任何信息都可以很容易地进到网络这一公共空间中。“在这张散布型的传播巨网里,任何一个网络节点都能够生产和发布信息,所在网络节点生产和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的经纬中。换言之,互联网为所有人发表意见开辟了一个无拘无束,几乎不受限制的空间。”[11]作为一个把关缺失和任何人都准入的公共空间,网络舆论缺乏权威性和公信力。对网络受众而言,无法确定信源和信息的真实度,面对网络舆论更多的是质疑和猜忌。(www.chuimin.cn)

相较于传统媒介传播的信息,网络媒体所传播的信息也表现出新的特性。传统媒介基于自身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赋予其传播的信息以公信力,使其在引导舆论时往往“一呼百应”。另一方面,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自上而下进行,信息接收者处于被动接收状态,传受双方在传播链条中的地位并不对等,因此受众即使对信息有所质疑,质疑声音也很难得以表达,更不用说质疑声音形成聚集效应了。在传统媒介环境下,受众对信息的信任,源于对传播者权威地位的认同;而网络社区中的信任关系则是建立在交互主体间的信任关系之上的。由于网民之间处于匿名状态,素昧平生,信任关系可以迅速建立也可以迅速瓦解。一旦质疑产生,情绪化舆论就可以迅速传播。[12]在缺乏权威的网络“观点自由市场”中,不同意见纷繁芜杂,而且充斥着偏激、尖锐的言论,这使议题很难依照某个人或者某个团体组织的意志发展。受控于网络舆论,议题的发展呈自发状态,具有不可预测性和难以调控性。

从媒介来看,传统媒体是舆论的把关者。“从总体上看,世界上只存在代表一种舆论倾向的新闻工具,而不存在代表各种舆论立场的新闻媒介,新闻报道所反映的舆论立场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和集合性。”[13]在网络中,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网民“聚”到了一起,大家关注的主题各种各样,即使对同一主题,也都各有各的看法和观点。在以互动性为主要特征的网络媒介上,传者的主导性减弱,受者的地位空前提升,他们摆脱了被动的接收状态,开始成为与职业传播者一样主动的信息传播参与者。但是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看法,意见分歧不可避免,加之网民的身份是隐匿的,名字也是虚拟的,没有道德的束缚,也无须承担法律上的责任,不受任何政治、意识形态、技术、文字和逻辑能力的审查,网民在网上说什么、做什么都可以随心所欲,因此讨论时往往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对于一个主题的讨论,往往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激烈辩论之后,才可能取得比较趋同的结论,有的主题甚至在讨论结束后各“派”仍是各执一词,泾渭分明,[14]从而造成网上舆论的分散性和冲突性,甚至造成网络舆论的混乱和无序。

地理空间中分散的受众在网络中基于观点的一致形成了新的集合体。集合体内部有较强的同质性,而且容易向极端化方向发展,呈现出“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趋势。“群体极化”是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提出的一个概念。通过对60个网站链接情况的随机研究,桑斯坦发现只有9个(15%)链接到与其有不同看法的网站,相反地,有35个(大约60%)会链接到与其志同道合的网站。他说:“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15]所谓“群体极化”,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实践证明,网民中的“群体极化”倾向更为突出。有证据显示,在网络上发生“群体极化”倾向的比例,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时的两倍多。[16]

相比于传统媒介,网络在最大程度上扮演了社会“解压阀”的角色,其开放、民主和虚拟的特性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排解不满情绪的通道。因此,网络中充斥着大量情绪型的舆论声音,其极端、片面、偏执的观点加剧了网络受众的“群体极化”。这里还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由于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很多不负责任的声音得到传播,网民被包围在多元化的言论之中,无法辨别真伪。因此,他们很容易因只参考一些不知来源的信息而相信错误的事情。[17]“人们在面对新信息时,无论是相信或是不相信,都各有不同的基准点。当那些比较容易相信的人,也就是基准点较低的人,对信息采取相信的态度并起而行动时,那些基准点较高的人就会随后加入,进而形成一个赞同该想法的较大团体……这一路演变的过程最后导致雪球效应或串联效应,使得大批群众相信某件事——不管事实是否为真——而他们之所以相信,只是因为和他们相关的其他人也看起来都相信该事例为真。”[18]这种“群体极化”现象往往导致网络舆论表现出非理性的一面。网络非理性在社会环境变动和公众浮躁心理的相互作用下表现得更为明显,并进而产生大量情绪型的意见。一般情况下,这种带有情绪的意见表达,能够起到社会“排气阀”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情绪型舆论本身是非理性、偏激的,不一定很正确,加之其影响范围大、传播速度快,因而会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