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体育俱乐部类型及运营机制

体育俱乐部类型及运营机制

【摘要】:欧洲大多数职业体育俱乐部都属于这一类型。这标志着非营利性职业体育俱乐部的运行机制正向营利性职业体育俱乐部靠拢。上述两种类型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均属于经济组织系统,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竞争、价格和供需三大规律来经营专项竞技体育。

(一)职业体育俱乐部

1.职业体育俱乐部的概念

职业体育俱乐部是指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拥有由职业运动员组成的、有资格参加全国职业队联赛的、职业运动队的体育俱乐部。

2.职业体育俱乐部的性质

按性质又可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种类型。

非营利性职业体育俱乐部大都是从业余体育俱乐部中分化出来的。而且是“一部两制”,即除了拥有一个完全按市场机制运行的职业运动队外,其余主体部分和一般业余体育俱乐部大同小异。这类职业体育俱乐部按市场机制经营职业运动队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营利,而是为了创收,解决职业运动员的生计、训练和比赛问题。因此,所谓非营利性职业体育俱乐部实质上是指这类俱乐部中的职业运动队。欧洲大多数职业体育俱乐部都属于这一类型。

营利性职业体育俱乐部则完全是按市场经济机制经营的、赤裸裸地以竞赛为手段、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组织。美国大多数职业体育俱乐部都属于这一类型。非营利性职业体育俱乐部的运行机制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根据传统规定,俱乐部的主席及理事会和董事会的成员等主要负责人都是业余兼职,不领取薪金。俱乐部的所有财产都是集体所有,所有收入只能用于俱乐部本身的开支,赚了任何人都无权参与分红,因而亏了也就无人承担赔偿责任,而靠别人“输血”。这一机制的本质属“大锅饭”范畴,既不自负盈亏,又没有严格的责任制。其结果只能是绝大多数俱乐部都只赔不赚或负债经营,极大地妨碍了职业运动的发展。近年来,在欧洲以足球为突破口,掀起了一股股份制化的高潮。这标志着非营利性职业体育俱乐部的运行机制正向营利性职业体育俱乐部靠拢。上述两种类型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均属于经济组织系统,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竞争、价格和供需三大规律来经营专项竞技体育。由于它在扩大体育影响、促进运动成绩提高和满足广大体育爱好者的观赏需要、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而近年来发展很快。除了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具有这方面传统的国家继续向高度和精度进军外,在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所涉及的运动项目除了足球、篮球、冰球、网球、赛车拳击、橄榄球和棒球等外,近来还向羽毛球、排球、乒乓球项目等方面发展。

3.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的产生

新中国成立以来,竞技体育管理模式一直采用政府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的方式,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主要由国家体委和各省市体委的体工队来运作。所以,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只有高水平运动队,而没有高水平的职业体育俱乐部。80年代中后期,尽管在体育界出现了一股运动队与企业“联姻”的热潮,但这一时期体委与企业联办往往是市长、省长或部长从中撮合,动机是解决各级体委办队经费的不足,企业出资并不指望从运动队获得回报,而是希望从政府获得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所以,这一时期我国仍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体育俱乐部。

1992年,国家体委召开了研讨体育体制改革的中山会议,随后发布了《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决定》,其基本任务是实现体育的生活化、普遍化、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和法制化,提出竞技体育要推进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以足球为突破口,部分项目向职业化过渡,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

1992年6月,在北京虹山口召开全国足球工作会议之后,足球项目率先进入以“体制改革与机制转换为核心,以协会实体化、俱乐部制和产业开发为重点”的历史阶段,并成为整个体育改革的突破口。

1993年,上海、大连、广州等11个足球试点城市以体委与企业联办的形式建立了职业足球俱乐部。广东健力宝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广州奇星药业厂等第一批企业投资足球俱乐部,投资金额都超过百万元,有的高达数百万元,注册资金达千万元。同年,中国足协尝试性举办了首次采用主客场制的中国足球俱乐部锦标赛;对各俱乐部和职业、半职业运动员及教练员实行了注册登记;讨论并颁发了《中国足协章程》《中国足协俱乐部章程》《关于人才交流的若干规定》《关于竞赛管理的规定》等法规性文件。这些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标志着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开始走上与专业运动队有本质区别的全新的发展轨道,也反映出在社会转型期的历史条件下推行职业体育俱乐部制是一项极其艰苦的制度创新。

1994年4月,万宝路全国足球甲级联赛揭幕,甲A与甲B共有24家俱乐部参加,标志着职业足球俱乐部正式开始运作。

1995年,中国足协进而提出职业足球俱乐部的两大任务:一是俱乐部要逐步向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过渡,朝着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方向迈进;二是注重机制转换,加强制度建设,要求各俱乐部应充分理解和遵守中国足协推出的各项规章制度。随着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足球俱乐部的推进十分迅速,人们对俱乐部制度的实施抱有很大信心与希望。足球需要继续改革,改革的任务已由破坏传统体制转入构建新体制。

在1999年,足球俱乐部的改革进一步突出体制改革的整体性,重点解决新的运行机制的结构均衡性和功能的协调性,优先发展竞赛市场、人才市场和中介市场,加快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市场主体培育,建立以足球市场机制为基础,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4.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在职业足球俱乐部改革初见成效的影响下,篮球、排球、乒乓球等运动项目分别在1995年、199 6年底和1998年实行了主客场形式的职业俱乐部联赛。

(1)篮球俱乐部。

1995年,中国篮球协会以全国男篮甲级联赛赛制改革为突破口,以产业化、职业化为方向,推动了我国篮球职业化进程和俱乐部的建立。1995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男篮甲级联赛会议上,中国篮协颁布了《中国篮协运动员转队转会条例》和《俱乐部暂行管理条例》,揭开了中国篮球职业化改革的序幕。1995~1996年赛季的男篮甲A联赛,有12家俱乐部展开了主客场比赛。1996~1997年赛季,由香港精英公司赞助,8家俱乐部参加了首届全国男篮CN—BA联赛,为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的建设积累了经验。1998~1999赛季,俱乐部联赛采用了类似美国NBA规则的四节制,同时借鉴CNBA运作的一些成功经验,受到观众的欢迎,极大提高了上座率。1998年9月之后,中国篮协为了进一步完善职业篮球俱乐部的运作,先后下发了《运动员注册管理办法》《运动员管理办法》《男篮俱乐部运动员收入的管理办法》等文件。我国篮球职业俱乐部正在由企业赞助向企业参与管理与经营,向实体化、法人化转变。目前,大多数俱乐部属于体委与企业联办,少数属于私人、集体、国有企业独资办。

(2)排球俱乐部。

1996年12月21日,中国排球协会以赛制改革为突破口首次推出了跨年度比赛的主客场联赛,有男女各8支甲级队参加。当时排球项目仅有个别赞助型的俱乐部,因而大多数参赛队仍属专业队身份。在1997~1998赛季,允许各队有两个主场,以此进一步开发排球市场,帮助各队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1998年7月9日,中国排球协会先后下发了《中国排球协会俱乐部运动员转会暂行规定》《中国排球协会关于排球俱乐部管理暂行规定》《中国排球协会关于发展排球俱乐部的意见》等文件。

2000年4月,中国排协召开了全国排球俱乐部研讨会,下发了《2001年步步高无绳电话杯全国女排赛和2001年步步高DVD杯全国男排赛方案(草案)》,全面修改了比赛办法,一改以往全国排球联赛由组委会大包大揽的做法,明确规定各俱乐部为承办单位,承办权属于各参赛俱乐部,俱乐部承办主场各项组织工作并支付全部比赛费用。这将有助于明确俱乐部市场主体地位,促使俱乐部开展经营活动,推动排球职业化进程和俱乐部建设。

(3)乒乓球俱乐部。

1993年底,由北京市体委与香港联汇丰集团、澳门南光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我国第一家乒乓球俱乐部——北京联汇丰乒乓球俱乐部。1994年,中国乒协提出“双轨制”,对俱乐部运动员实施“双重身份,统一管理”。随后中国乒协颁发了《中国乒乓球协会俱乐部章程(试行)》。在此期间,辽宁、上海、陕西等相继建立了12家乒乓球俱乐部。乒乓球俱乐部多属省市体委与企业联办,体委按省市乒乓球队原有拨款数额,支付运动员的基本工资、训练费用,对日常竞赛训练进行组织管理,维持原省市专业队的组织形式;企业每年向俱乐部投入一定数额的经费或注册资金,负责运动员、教练员的奖励、比赛、部分福利等方面的开支。俱乐部的任务是冠以企业名称,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乒乓球俱乐部比赛,提高企业知名度来回报企业的投资。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对原有管办不分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吸取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推行了单项协会实体化改革。20个运动项目中心相继成立,以足球改革为突破口的职业体育试点开始起步。随后,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围棋自行车等项目也纷纷成立了职业体育俱乐部或半职业体育俱乐部。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仍处在初创阶段,各地区、各项目的发展状况相差较大,很多项目的职业体育俱乐部还处在“翻牌子”“卖牌子”的阶段,只有足球、篮球等少部分职业体育俱乐部开始步入“创牌子”的阶段。

5.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起步晚,政府主管部门对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尚处在摸索阶段,因此,当前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中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管理中心或协会与职业俱乐部之间的利益矛盾。

我国目前的项目管理中心或协会是政府体育行政部门机构改革的产物,是体育行政部门直属的事业单位。它们在管理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短期内表现出浓重的行政色彩并不奇怪。同时,由于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整体上滞后,事业单位在政策上又允许搞经营和创收,因此,它们在管理上沿用行政手段,经营上利用管理者的身份搞垄断经营就很难避免。这也必然造成它们与俱乐部之间的利益冲突。近年来,甲A各足球俱乐部与我国足球协会的矛盾,以及各篮球职业俱乐部与篮球项目管理中心的矛盾,实质都是利益上的矛盾。从长远看,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危及我国职业体育在21世纪的生存与发展。

(2)职业体育俱乐部注册不规范。

由于现在称之为职业俱乐部的实际上只是准职业俱乐部,有些俱乐部只在民政部门注册,而没有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同时,在注册过程中各地把握的尺度也不相同,同等条件有的给予注册,有的不予注册,并且有不少俱乐部尽管注册了,但是并不具有真正的和独立的资产支配权。注册上的不规范不仅直接带来俱乐部产权不清的问题,而且也给俱乐部自主经营开发造成了困难。

(3)职业体育俱乐部产权不清晰的问题比较突出。

目前,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组建过程中普遍存在对体委一方拥有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不进行评估或没有给予一个合理的估价,体委方为促成企业注资,往往在组建谈判中有意回避这一问题,并在合作协议上只注明企业方投资的比例和利益分成比例。但是,在俱乐部组建后,尤其是遇到利润分成或债务分担的情况时,因产权不清造成双方利益上的矛盾不断激化,结果常常导致合作关系的破裂,影响到俱乐部的正常经营和存续。

(4)缺乏高层次的专项法律法规。

职业体育俱乐部是体育企业,作为企业,其运作受《公司法》《合同法》和《民法通则》等法律的规范和保护,但是职业体育俱乐部是一类特殊企业,它的经济活动存在区别于一般企业的特殊性。因此,还需要政府的体育行政主管部门适时制定一些专项的法规来进行规范和调控。而目前我国针对职业体育的经济立法还是空白,也没有相应的部门规章制度。如果这一领域长期处在无适用法规可依、无专项规章可循的状况,将会危及职业体育在中国的生存与发展。

(二)商业健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2年9月6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 T18266《体育场所等级的划分第2部分:健身房星级的划分及评定》中规定了中国健身房的定义和健身房的等级划分标准。

1.商业健身房的定义

健身房(gymnasium),指设有集体健身场地、负重和有氧健身器械设备以及健身指导人员,并向消费者提供有偿健身与健美服务的体育场所。

2.商业健身房的等级划分

中国星级健身房用五角星表示,用5个五角星表示五星级,4个五角星表示四星级,3个五角星表示三星级,2个五角星表示二星级,1个五角星表示一星级。

中国星级健身房划分为5个星级。即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二星级和一星级。星级越高,表示健身房的级别越高。

中国星级健身房的划分,是以健身房的设施设备、维护保养、清洁卫生、环境与安全救护、服务水平以及健身指导员的配置为依据来评定的。

3.商业健身房的类型

商业健身房企业,因经营宗旨、经营目标、经营战略及经营项目的不同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形式,下面就我国商业健身房企业目前存在的主要形式作一简单介绍。

(1)附属型商业健身房。

这种健身房的存在形式是将健身与健美项目经营作为某一机构的附属形式存在,常被称为健身馆、健美中心、健身中心、健康俱乐部或康乐部。健身房是从属于某一经营机构或非经营机构,起到完善这一机构功能的作用。

根据机构的特点和健身房的服务对象与目的,这种“附属型健身房”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以营利为目的的健身房。这种存在形式也是目前最广泛的形式,又是“健身房”这一名词产生的最初形式。即星级体育俱乐部经营与管理的宾馆、酒店和饭店的健身房或康乐部形式。

在星级宾馆、酒店或饭店的健身房或康乐部可以是与其他部门并列存在的,但宾馆、酒店或饭店规模小的也可以从属于其他部门,如餐饮部或前厅部。这种部门是在完善自己宾馆、酒店或饭店的服务功能的基础上以不同的形式收取客人的费用,达到营利的目的。例如,对住店客人免收健身房锻炼的费用,但房价有所提高,对店外客人要按规定收费。

以完善服务项目为目的的健身房。这类形式存在于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机构,但健身房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只是作为一个免费享用的项目或场所。例如,一些旅游区的宾馆或酒店里的健身房。

以职工福利为目的的健身房。这种存在形式是某些商业健身房、事业单位的工会或基层组织,为满足本单位职工的文化体育生活的需要而设立的健身房。

(2)独立型商业健身房。

这是继星级宾馆、饭店或酒店健身房形式后最新兴起的一类健身房存在的形式。这种“独立型健身房”常常以经营健身与健美锻炼项目为主,并附设有少量的其他服务项目,如健美餐饮、客房、娱乐项目、运动服装、健身器材和美容美发等。

根据健身房的经营项目,独立型健身房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①综合经营型健身房。这种形式的健身房是集健身、健美、娱乐、运动服装以及美发美容等多种服务项目为一体,有的以某一项目为主要特色来吸引会员。这种形式的健身房往往以健美专有名称命名,如×××健康城、×××健美中心、×××健美大世界、×××健美俱乐部等。

②主次经营型健身房。这种健身房机构以经营健美运动项目为主,同时经营健身器材设备、运动服装、健身运动饮料、运动餐饮和健美图书音像等服务项目。如×××健美馆、×××健美宫、×××减肥中心、×××健美乐园、×××瘦身中心、×××形体美俱乐部等。

③单一经营型健身房。这是一种广泛的大众化的健身房形式,即经营机构只经营一种健身或健美运动项目,投资少、设备简单、价格低廉。如男女减肥健美班、男子器械健美班、女子形体健美班、瑜伽会所及大众健身操培训班等。

4.商业健身房组织机构的设置(www.chuimin.cn)

不论是独立型商业健身房,还是附属型商业健身房,要想健康、有序、高效运转,就必须设计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配备较高素质的各级管理人员、健身指导员和工作人员,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只有在严格、科学的组织管理的基础上,才能增强商业健身房的吸引力和市场的竞争能力,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1.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开展

从2000年开始,国家、省、地(市)三级体育行政部门,用彩票公益金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每个试点俱乐部投入采取4 ∶4 ∶2的比例,即国家体育总局出4万元,省级体育部门出4万元,地市体育部门出2万元,每年10万元,两年共投入20万元,之后通过检查评估进行再投入。

俱乐部是试点单位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体育场馆、人才等社会体育资源,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化青少年体育组织。它具有社会公益性特征,是今后国家倡导并引导发展的旨在广泛开展青少年日常体育活动的社会组织。它在体育行政部门的适当资助和扶持下,创建起来以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适当收取体育活动培训成本费(收费标准须报当地物价部门审批)等资金来源,自我运行和生存发展。

(1)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开展活动要求。

俱乐部对周边学校及青少年学生,实行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制开展活动,保证每个会员每周能在俱乐部接受有指导的体育活动至少2~3次,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保证团体会员每年能在俱乐部组织集体体育活动,一般不少于2~3次;俱乐部在寒暑假、节假日和双休日期间,积极组织青少年体育夏(冬)令营及各种体育培训、竞赛、交流活动等,吸引周边地区的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俱乐部组织青少年体育活动规模一般不少于1000人,每年活动不少于20万人次;俱乐部可辐射周边地区有条件的学校,建立活动网点,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

(2)统一标志。

凡被审定为创办俱乐部的试点单位,统一挂“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试点单位——中国体育彩票资助”的牌匾;所资助的体育器材、服装统一标志“中国体育彩票捐赠”。

(3)扶持资金使用。

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投入的体育彩票公益金,是对创办俱乐部给予的扶持资金。为保证和引导俱乐部健康发展,体育彩票公益金拟扶持俱乐部两年。第一年为创办俱乐部的启动资助资金,第二年视俱乐部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情况给予适当的再扶持资金。两年以后,俱乐部通过适当收取体育活动培训成本费及在社会上建立的声誉等资金来源渠道,自我生存运行发展。

(4)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财务工作管理制度。

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加强财务监督,严守财经纪律,奉公守法;

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科学配置俱乐部现有资源;

如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努力节约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

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

如实登记财务账目,按时核对月结,做到账款相符。按时编制报送月度、年度报表。

2.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基本特征

国家体育总局明确指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主要是面向广大青少年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团体组织,属于校外体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它与各级各类体校和高校体育俱乐部以及职业体育俱乐部有着本质的区别,具有较明显的非营利性机构的特征。1993年联合国等机构阐明非营利性机构具有6个特征:一是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二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三是非营利性机构创造结余,但是结余不得“分红”。四是非营利性机构通常得到优惠的税收政策,包括免交所得税。五是非营利性机构受到社会和政策的严密审视,有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六是财产处理的特殊性。非营利性机构的所有权不能是私有的。非营利组织包含着3个基本特征:非营利性、志愿公益性或互益性、非政府性。

3.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开展的目的意义

(1)确立终身体育为主线,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国家体育总局强调:学校体育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主要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健康第一;业余训练方面,强调以输送人才为主要目标,这两者是一个普及和提高的关系。因此,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如何锻炼,指导他们自己做自己的教练、自己做自己的医生、能够为自己开“运动处方”、能够进行自我评价,以便为他们的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从学生兴趣出发,加强正确引导。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我们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应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仅要培养一般的兴趣,而且要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因为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有志趣;有了志趣,才能真正献身于体育事业。

(3)项目设置应趋向于非竞技性体育。

以前的体育教学强调竞技性,把诸如铅球、铁饼、标枪、跳高等项目放到了重要位置,教学时过分注重动作的技术性,一次次枯燥的技术练习,使大多数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改革,体育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体育教学逐渐地过渡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上,所开设的项目也趋向于大众化的休闲体育上来。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的体育项目,其中女生相对来说更喜欢运动量较小的休闲项目,如羽毛球、游泳等,而对于传统的田径、排球等项目却鲜有人问津。针对这些情况,如果我们多设置一些这样的项目,那么长久困扰广大体育教师的女子锻炼难、体质弱的问题也会很快得到解决。因此我们根据本地的情况,可以开设健身操、女子防身术、轮滑、体育舞蹈、太极拳等项目。

(4)教学形式采用分层次进行。

由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招收的学生有中学生,也有小学生,因此在教学形式上应有所区别。采用分层法就是按照年龄和体质水平把学生分成初级、中级和高级班,初级班一般都是小学生,对此应采用愉快、游戏教学法,使学生在游戏中健身,在游戏中学习。开设的项目可以有沙包、毽子、跳绳等项目。降低了难度且非正式的运动项目与和谐的情景、愉快的气氛相结合,小朋友们会十分投入,这样既使学生充分锻炼了身体,又可以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尊重别人、爱护集体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中级班的学生,多采用老师示范、讲解、辅导纠正的方法,使学生尽快提高,树立自信,逐渐提高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懂得更多的健身方法。而高级班的学生一般都有“一技之长”,或者身体素质较好。对这样的学生,一是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自己锻炼和自主交流,使之形成自己的活动团体,促进其自发的锻炼,培养其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和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提高;二是选择好苗子去进一步培养,以作为运动队的成员向上级输送。这样,我们就形成了一整套的训练体系,既有低、中、高级的循环成长,又有普及与提高的协调搭配。

(5)利用竞赛促进训练。

运动训练往往是枯燥的,而运动比赛却是很吸引人的,而且比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促使学生自发地去训练,同时比赛还是训练过程中的调节剂。因此我们可以经常举行一些班级内部、班级之间的教学比赛,比赛的组织、编排、执行等程序都可以由学生来负责。这样一来,既缓和了训练的乏味,又激发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为将来终身体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样,小学生也用比赛来促进训练,不过项目不宜是竞技性的,可以采用趣味竞赛,如跳绳吉尼斯纪录,沙包的花样玩法等等,同样也可以培养一些小骨干来组织。

(6)做好会员的体质档案工作。

正因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具有选拔体育后备人才的功能,因此我们应当切实做好学生的体质档案保存工作,以便于将来做纵向对比和训练效果的准确纪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不仅是课外体育教学形式的一种改革,更是我们为增强国民体质而进行的体教结合的一种新的战略思想的初步尝试。切实地做好这一工作,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体育工作者殷切的期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一种新兴的组织形式,走体教结合之路,共同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为祖国培育优秀体育人才的思想更是一条充满勃勃生机的光明大道。

(四)社区体育俱乐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城市社区越来越显现出在社会生活多方面的作用,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体育,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基本途径,社区体育的重要性逐渐被社会所认识。当今,我国新建住宅小区大量涌现,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改善,社区建设受到了各级政府的广泛重视,社区已成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主要阵地。社区体育因此成为有效促进公民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形态。城市社区体育开展的状况及其发展潜力将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也将影响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深入。

1.社区的概念

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没有“社区”一词,它是19世纪末期中西文化碰撞交流中产生的,也是近现代中国经济、政治与社会变革的结果。“社区”是社会学中的基本概念,它最初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的。英文“community”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和亲密的伙伴关系。

所谓社区,指若干个群体或社会团体(包括家庭、团体、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聚集在某一地域内,形成一个具有相对独立功能的社会生活单位。它有两大基本条件:一是区域性,二是生活的共需性和文化的认同感。这里“区域”的概念虽然没有大小的含义,但是,在“区域”内一般应该有居民、商店、学校、企事业以及文化娱乐设施等。社区是一个具有社会生活基本功能、相对独立的生活区域。现在我国最常用的划分社区的方法是以城市的“街道办事处”或“居民委员会”的行政管辖范围作为社区的基本单位。

2.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概念

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现象的出现是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的,一些省市由大企业牵头,周围企业参与组成了地区(片)体协。但这种组织较为松散,组织的稳定性较差。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出现了以街道牵头组织的体育活动,成立了街道社区体协,就地就近开展体育活动,这成为社区体育兴起的标志。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居民小区的大批兴建,出现了住宅体协。1997年4月。国家体委、国家教委、民政部、建设部和文化部五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由此,全国各个城市社区体育开展得轰轰烈烈,社区体育活动进入高潮。

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在英国、德国有比较悠久的历史。日本则在近40年间有了较快的发展。英、德、日三国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是本国大众体育活动最广泛最基本的单位,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对体育人口的稳定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界定和理解:2004年1月6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创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试点工作的通知》《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试点工作方案》中明确地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进行了界定,指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是指“城市社区居民根据共同的目的和兴趣自愿组成的,以辖区内特定的体育场地设施为依托,经常开展体育活动,且隶属于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居委会的公益性群众体育组织”。概念中包括参加俱乐部的主体:社区居民;场地器材:辖区内特定的体育场地设施;活动频度:经常开展体育活动;隶属关系:隶属于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居委会;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组织的性质:公益性群众体育组织。

3.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基本特征

(1)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是社会公益性事业,以不营利为目的。

所谓以不营利为目的的含义,不是指放弃俱乐部经营的概念,为社会免费提供体育活动设施和技术指导,而是指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在有关社会公益事业运行的法律政策规定范围中进行其经营活动。

(2)体育俱乐部活动的自愿性和大众性。

参加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活动,是完全基于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作为社会群体的次群体,在俱乐部(群体)规模、俱乐部领导类型、俱乐部(群体)决策和俱乐部(群体)的一致性四个因素中,俱乐部领导类型,即志愿者作为领导是一人专权还是限权;俱乐部决策是依据俱乐部会员大会通过的俱乐部章程还是个人决定,这两个因素是影响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存在和发展比较主要的因素。

(3)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自主经营和政府的扶持。

综合型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内设有多种体育项目,俱乐部实行会员制。俱乐部的发展基本是以民间自发自愿自治为主,政府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政策并在资金上给予适当的补助。也有行政管理下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俱乐部基本属于民间主导型。日本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单一型也属于民间主导型。

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体育设施。俱乐部基本上应拥有自己的体育设施,在公共体育设施的使用上对于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政府给予优先使用权。

二是行政的支持和相关的法规。国家和地方对俱乐部实行一定的财政补助,并对社区体育俱乐部的经营与管理给健身俱乐部在事业性收益以固定资产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4.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目的和任务

目的在于通过创办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推动“体育进社区”工作的深入开展,加强社区体育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社区体育资源,顺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体育发展要求,满足广大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从而推动城市社区建设。

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任务是:广泛吸纳社区居民积极参加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充分利用所依托的体育场地设施,组织社区居民经常开展体育健身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增强社区居民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丰富社区居民的体育文化生活,促进社区居民建立科学、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社区居民进行社会交往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推动社区建设。

创办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意义如下:第一,以俱乐部的形式开展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可以丰富、完善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形式,有助于系统网络管理模式的实现,提高社区体育组织管理质量。第二,通过投资结构的多元化,补充社区体育经费的不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区体育发展中场地、设施短缺及经费不足等问题,有助于社区居民健身目的的实现。第三,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有专业的指导人员,能为社区居民提供科学的体育锻炼内容与方法,从而提高社区体育工作和全民健身活动的质量。第四,以俱乐部的形式开展城市社区体育,有助于社区体育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吸引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体育人口的增长。

5.我国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创建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创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试点工作的通知(体群字2003年139号文)》要求,国家体育总局从2004年开始在部分省(区、市)和有关单位开展创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试点工作。试点采用扶持两年的办法。扶持资金以来源于国家、省、市三级体育行政部门的体育彩票公益金和俱乐部上级单位支持经费作为创办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启动扶持资金,四级资金的投入比例为2 ∶2 ∶1 ∶1,两年共计120万元。扶持资金用于购置必要的体育健身器材;组织开展体育技能培训、俱乐部会员体育比赛和交流活动;俱乐部日常管理。2004年3月底前,各省(区、市)体育局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下达的俱乐部试点单位名额分配,选定试点单位上报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2004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会同体育经济司及有关专家对各单位上报材料进行审核,经批准后,正式下达试点单位名单和中国体育彩票公益金资助明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