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业余初级运动训练管理-《实用体育管理学》成果

业余初级运动训练管理-《实用体育管理学》成果

【摘要】:业余初级运动训练以中小学运动队和体育传统校为代表,由于很多具有一定训练水平和一定影响力的中小学运动队都属于体育传统校的运动队,并且普通中小学运动队的管理形式和体育传统校的管理存在很大共性,因此,以体育传统校为代表,对业余初级训练管理进行详细阐述。体育行政部门负责体育业务指导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业余初级运动训练以中小学运动队和体育传统校为代表,由于很多具有一定训练水平和一定影响力的中小学运动队都属于体育传统校的运动队,并且普通中小学运动队的管理形式和体育传统校的管理存在很大共性,因此,以体育传统校为代表,对业余初级训练管理进行详细阐述。

体育传统校是指在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活动中,体育项目形成传统、具有广泛群众基础、运动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不断培养出体育后备人才且经过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共同批准并命名的中小学校

我国体育传统校自1983年创办以来,在推动青少年体育活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伴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体育传统校也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新道路。

(一)体育传统校的现状

体育传统校分为国家、省(区、市)、普通三级,实行审定命名制度。其中,国家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对全国传统校进行管理,县级以上(含县级)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体育、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体育传统校进行管理。体育行政部门负责体育业务指导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定办法、标准及评分》规定,每4年对国家级体育传统校进行一次命名表彰,对已命名为“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要进行定期复查,经过复查不再符合标准的取消其称号,对于被评为国家级的体育传统校给予表彰奖励。各省(市)也根据此办法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政策,从而形成了有升有降,优胜劣汰的动态监督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了体育传统校相互竞争,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保证了体育传统校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体育传统校的主要运行模式

20世纪60年代,根据社会发展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部分体育传统校开始探索体育和教育的结合,即“体教结合”的形式,受到国家体育局和教育部的高度重视。经过不断发展和探索,逐渐形成了我国新的独具特色的体育传统校发展机制,打破了原来体育传统校的单一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运行模式。目前我国体育传统校运行模式主要有以下六种:

1.体育传统校独立运行模式

体育传统校独立运行模式主要是学校自己负责传统项目的普及和训练,教练一般都是自己学校的教师,体育经费来源主要是学校自筹,各级政府和体育、教育部门的专项拨款只占经费的一小部分。

2.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办模式

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办模式就是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依托于国家级体育传统校,既增强体育传统校自身的“造血”功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可以收取一定的会员费),又有利于以学校的现有资源为基础,通过国家和地方体育部门给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资金支持,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和社会体育向前发展。

3.与体育俱乐部联办模式

与体育俱乐部联办模式主要是社会俱乐部选择对口的体育传统校,社会俱乐部的运动员进入学校学习和训练,学校负责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俱乐部派专人负责运动员的日常训练。

4.与体育专业运动队联办模式

与体育专业运动队联办模式是指体育专业运动队的运动员进入学校学习,促进其文化水平的提高。有运动潜力的运动员可以继续向上一级的运动队输送,运动成绩一般的运动员可以继续文化课学习,报考高等院校。通过这种分流的方式,能合理解决运动员今后的发展问题,避免了人才的浪费。(www.chuimin.cn)

5.与高水平运动队联办模式

与高水平运动队联办模式是将高水平运动队的运动员分层次分别放在不同级别的体育传统校中,如分别把一线、二线、三线运动员放在国家级、省级、市级体育传统校中,教练员进校指导,教练员的工资由体育部门负责,学校负责运动员的日常生活,形成梯队式的培养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激发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进而从整体上使学生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对于运动员来说,通过系统的文化课学习,使他们的知识水平得以提高,为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6.与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联办模式

与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相结合(一所学校既是体育传统校又是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可以把资助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的经费和国家级体育传统校的资助经费进行整合,为体育传统项目的开展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

体育传统校的多种运行模式是指与上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模式结合,形成体育传统校发展的多种思路,充分利用学校优质的教学资源、丰富的体育场地设施,通过各种渠道,有利于改善体育传统校资金不足且来源单一的状况,有利于促进体育传统校传统项目的开展和普及,是“体教结合”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三)体育传统校的科学化管理

1.构建体育、教育大观念,走“体教结合”之路

2000年7月28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下发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倡导我国各级体育和教育部门联合起来,共同对体育传统校进行管理,为体育传统校走“体教结合”的道路作了法律上的规定,打破了体育部门“独家办体育”的模式,促使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携手共同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并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方面找到了有利的“突破口”。体育和教育部门应严格执行《办法》的规定,共同“加强体育传统校的建设和管理,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体育后备人才”,走“体教结合”之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2.建立体育传统校的竞赛机制

现在的训练机制是“以赛带练”,但我国传统校的竞赛机制还不完善,体育传统校的比赛和交流对象仅限于本省和本地区,参加一些大型跨省赛事交流活动相对比较少,不利于体育传统校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今后,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体育传统校的竞赛机制,学校要为运动队的比赛提供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在竞技比赛中,提高体育传统校运动队的竞技水平。

3.拓宽体育后备人才输送渠道

体育传统校在创办之初,体育后备人才的输送渠道主要是各级业余体校、体育运动学校和体育院校等,输送渠道相对单一。21世纪以来,体育传统校的后备人才输送渠道在保持原有输送渠道畅通的情况下,开辟了新的输送渠道。体育传统校应建立和完善大、中、小学一条龙的培训机制,加强中学和小学的联系,并与大学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运动员输送网络,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体育后备人才。

4.加强体育传统校场地、器材设施及体育师资建设

体育总局、教育部下发关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的通知中规定: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及体育师资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配备标准,并具备开展特色项目课余训练的场地、器材及师资。体育传统校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在校学生数量,配备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及体育师资,建立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管理办法,保障体育资源最大化利用。积极引进优秀体育教师,鼓励体育教师参加各种相关培训,为体育教师的交流提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