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审美可供性,就是事物呈现给审美能力的客观属性——它是客观事物客观存在的客观属性,但又是相对于审美能力的一种关系属性。简言之,不具备相应的审美能力,事物的审美可供性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之所以称为“可供性”,主要是着眼于“可能性”而言的。吉布森明确指出:环境的可供性具有如下重要事实:某种程度上,它们是客观的、真实的和物理的;不像价值和意义那样,经常被视为主观的、现象的和心理的。......
2023-11-17
如果排除分析哲学一流,现代哲学有两大系统,一是实存哲学系统,二是现象学系统,它们各自发展,又互相交集,体现了内在的一致性。现象学和实存哲学都走向了审美主义,这意味着美学是充实的现象学和本源的存在论。我们首先考察美学是本源的存在论。
从历史上看,现代哲学的趋势之一是走向审美主义,这意味着哲学的美学化。审美主义是反思现代性的产物,而现代性是一种理性主义。审美主义相对于理性主义,是对理性主义哲学的反拨。传统哲学认为理性是哲学的最高形式,审美低于理性。鲍姆加登把美学定义为感性学,其地位低于作为理性学的哲学其他学科。康德认为审美介于感性与理性、现象与本体之间,其地位也低于伦理学、宗教和本体论。黑格尔把审美定位于绝对精神的感性阶段,其地位也低于绝对精神更高阶段的宗教和哲学。只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理性主义破产,才产生了审美主义倾向。审美主义的先驱可以追溯到席勒和谢林。席勒虽然服膺康德哲学,但在建立美育理论的过程中,突破了康德哲学的理性主义,揭示了审美超越感性(感性冲动)和理性(形式冲动)的自由性质(游戏冲动)。谢林建立了主体性的同一哲学,他认为艺术是哲学的根基,美感作为理智直观超越了知性的认识,而达到了绝对的本原。他说,,“整个哲学都是发端于、并且必须发端于两个作为绝对同一体而完全不客观的本原。但是,如果这个绝对不客观的东西是理解整个哲学的条件,我们应该怎样对它作必要的认识和理解呢?……剩下的唯一方法就是在一种直接的直观中表现这个绝对不客观的东西……理智直观的这种普遍承认的、无可否认的客观性,就是艺术本身。因为美感直观正是业已变得客观的理智直观。”“哲学就像在科学的童年时期,从诗中诞生,从诗中得到滋养一样,当所有那些通过哲学而臻于完善的科学一起在它完成以后,犹如百川汇海,由流回他们曾经由着发源的诗的大海里。”叔本华打破了理性主义,走向了审美主义。他批判了理性主义的根基——主体性,破除了主体性的意志自由论,认为意志本体导致生存的痛苦,而摆脱意志的唯一途径是审美,由此可以解脱生存痛苦。尼采否定理性而倡导超人哲学,但最终走向审美主义,认为审美才是最高的价值,人生审美化才是自由之路。他说,“对于艺术世界的真正创造者来说,我们已是图画和艺术投影,我们的最高尊严就在作为艺术作品的价值之中——只有作为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是永远有充足的理由的”,“艺术拯救他们,生命则通过艺术拯救他们而自救”。他还说:“就在这里,艺术作为救苦救难的仙子降临了。唯她能够把生存荒谬可怕的厌世思想转变为使人借以活下去的表象,这些表象就是崇高和滑稽,前者用艺术来制服可怕,后者用艺术来解脱对于荒谬的厌恶。”他还说:“艺术的根本仍然在于使生命变得完美,在于制造完美性和充实感,艺术本质上是对生命的肯定和祝福,使生命神圣化……”
现代美学是审美主义哲学的结晶。早期实存哲学排斥审美。克尔凯郭尔认为人的存在和发展依次有美学阶段、伦理学阶段和宗教阶段,美学阶段是耽于享乐的感性阶段,是人的存在的沉沦。只有向伦理学阶段和宗教阶段的上升,才能获得拯救。显然,他认为审美属于感性,低于理性和宗教,因此他的哲学是反审美的。其他存在主义的宗教哲学家如雅斯贝尔斯、马塞尔等人同样没有通向审美主义。甚至海德格尔的早期哲学中,也没有审美的位置。他认为经过存在的体验就可以领会存在的意义,而不需要审美的超越。只是在海德格尔后期,才走向审美主义。他摒弃此在的优先性而直接考察存在的发生和运作,从而由生存论转向存在论,并且走向审美主义。海德格尔后期用本有(Ereignis)来规定存在,本有使存在发生,存在是存在者之被给予性。波尔特评论海德格尔在1962年关于存在的观念时说:“在1962年,他仍然在反思存在者的被给予性——那使得它们成为可得的存在之物者。他现在将这种被给予性称作‘存在’,并追问存在本身是如何被给予的。他提出,存在是与时间一道被给予的,而那给出它们的‘它’就是征用(按:征用即本有的另外一种译名)。”本有通过道说运作,使存在显现。道说的方式有二,一是思,二是诗。他认为“作品的存在”就是存在之真理的根本发生方式之一种。他说:“诗意的道说是‘实存’。”他提出要“诗意地安居”,在诗性的生存中回归存在。加缪建立了存在主义的“荒谬哲学”,他认为荒谬是生存的本质,是体认到生存的无意义,因此“我从荒谬中引申出三种结果,它们是我的反叛、自由和热情”。他认为领会荒谬从而获得自觉的“荒谬的人”有四种典型:唐璜、演员、征服者和艺术家。艺术家作为反叛现实的典型,获得了最大的自由。由此可以看出卡缪哲学认为艺术是获得自由的根本途径,具有审美主义倾向。萨特也肯定了艺术的自由性,认为艺术是想象力的创造,实现了人的自由本质。这种艺术观具有审美主义的倾向。甚至后现代主义的福柯,也主张审美主义的自我呵护,以对抗理性的戕害。审美主义哲学的确立,表明了美学是本源存在论。这就是说,审美不是别的,乃是一种自由的生存方式,而自由的生存方式就是向存在的回归。如此,美学研究审美的本质,也就是如何实现存在的学说。
实存哲学有其致命缺陷,那就是缺失了存在论的基础,使生存的选择失去了根据。生存的根据是存在,存在规定了生存的性质。而实存哲学离开存在,使生存失去了方向,自由成为无根的选择,因此不能真正实现存在论与美学的同一。必须改造主体性的实存哲学,建设存在论哲学。何谓存在?存在不是实体性的第一存在者,这种存在观已经被海德格尔批判。存在也不是主体性的生存,这一点作为海德格尔前期(以及萨特)的哲学,也被海德格尔后期所否定。存在也不是传统哲学所谓的“是”(being),这是仍然被海德格尔保留的形而上学的假概念。存在是我与世界的共在,具有同一性;是生存的根据,具有本真性。由此可知,生存具有两重性,一是现实性即存在的异化,二是超越性即回归存在的可能性。如何克服生存的现实性而实现其超越性,就是回归存在的途径。因此,存在的实现和存在论的建立要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生存的自由生存方式。(www.chuimin.cn)
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是生存向存在的回归。审美具有超越性,它超越现实生存,克服了现实生存的异化,进入了自由的领域,从而恢复了存在的本真性。审美使现实主体(现实自我)升华为自由的主体(审美个性、审美意识),使现实对象提升为审美世界,使现实生存升华为自由的生存。审美具有主体间性,恢复了存在的同一性。审美使我与世界互为主体,世界成为另外一个主体,我与世界之间构成了主体间性的关系。审美主体间性消除了我与世界的对立,实现了我与世界之间的充分的理解与同情,使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充分同一,从而回归本真的存在。于是,我不再是片面的主体,成为自由的主体,世界也不再是片面的客体,也成为另外的主体;我与世界之间失去了对立,互相依存,并且结为一体,回归了同一。这就是说,审美成为自由的生存方式,回归了存在。因此,美学就是关于自由的生存的学说,而自由的生存就回归于存在本身。所以,美学是存在论的本源,存在论就是美学的展开。哲学与美学一体化,它们的区别只在于,美学作为本源的存在论,发现了存在,并且通过反思获取了存在的意义,从而建立了哲学的逻辑起点;而哲学作为这个逻辑起点的展开,论证了存在的本质。
美学是本源的存在论,是区别于形而上学以及其他现代哲学的存在论而言。古代哲学对存在的设定是一种独断论,存在作为实体被确定,至于它的来源并没有合法性,只是哲学家的独断,因此是无本源的存在论。现代实存哲学对存在的确定,是由生存来领会或选择的,但生存只是存在的异在,并不是本源,因此这种存在论也缺乏本源性。缺席现象学建立了推定存在论,存在仅仅是一种推知的概念,并没有确定性,它还有待于论证。美学通过自由的生存方式——审美发现并且确定了存在,并且从而充分地展示了存在的本质和诸规定。因此,美学既是本源的存在论,也为确定的存在论奠基。
有关哲学与美学的历史维度的文章
所谓审美可供性,就是事物呈现给审美能力的客观属性——它是客观事物客观存在的客观属性,但又是相对于审美能力的一种关系属性。简言之,不具备相应的审美能力,事物的审美可供性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之所以称为“可供性”,主要是着眼于“可能性”而言的。吉布森明确指出:环境的可供性具有如下重要事实:某种程度上,它们是客观的、真实的和物理的;不像价值和意义那样,经常被视为主观的、现象的和心理的。......
2023-11-17
如果我们深入追问“美学何以是生态的”这个问题,就会发现这一问题其实隐含着更多的相关问题:生态美学作为一种新的美学形态,其研究范式是什么?本章以约瑟夫·米克的生态美学建构为讨论中心,来回答“美学何以是生态的”这一问题。本章将围绕以下内容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论证:生态美学以生态学为研究范式;生态美学借助生态知识来反思传统美学;生态美学批判传统美学的非生态性。......
2023-11-17
较早以“生态美学”作为标题的论著发表于1972年。完全可以说,审美因素普遍地渗透在古往今来的所有文明成果中。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审美活动在历史上也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这就意味着,从生态文明的视野来看,“审美”并不是一个总是光辉灿烂的词语,违背生态文明理念的审美活动比比皆是。以“生态审美”为研究对象的生态美学的出现,才初步照亮了这个理论盲区。......
2023-11-17
笔者与董文最主要的分歧之一在于,董文依据上述反对用“存在论”“替换”“本体论”的理由,实际上把马克思极为深刻、丰富的存在论思想“替换”为“物质实体论”、“物质一元论”或“物质本体论”。问题是,这是在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即认识论范围内提出的问题,而非存在论的提问范围和方式。其次,马克思根据上述“关系”说的思想全面论述人与自然界的存在论关系。......
2024-01-10
与心理学和现象学关于审美对象的认识不同,古德曼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审美对象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在古德曼看来,当一个东西起例示的符号作用的时候,它就成了审美对象。由此,古德曼从符号表达方式的角度,将审美对象与非审美对象区别开来了。......
2023-11-17
更重要的是,马克思的“人就是人的世界”存在论思想乃是以实践论为基础、通过实践而实现的。在马克思看来,“人就是人的世界”这个命题不仅包含着“人在世界中存在”的存在论思想,而且进一步揭示出人最基本的在世方式是实践。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始终没有达到马克思的实践论的高度,而马克思则把实践论与存在论有机结合起来,使实践论立足于存在论根基上,存在论具有实践的品格。......
2024-01-10
综观董先生的多篇文章,其批评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最主要依据,是认为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他更关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别,认为这是区分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界线;至于新旧唯物主义之分,则似乎不涉及是否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区别问题。......
2024-01-10
代表我国生态美学较高学术水平的是曾繁仁的生态美学,也就是其“生态存在论美学”。这一立场最初形成于2002年,以作者该年发表的论文《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19]为起点。它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对新时代美学观念的转向、文学批评视角的丰富、生态文学的发展以及我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发扬具有重要作用。......
2023-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