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史上,许多美学家喜欢从心理学的角度将审美对象与非审美对象区别开来。这些美学家将审美对象视为一种心理对象,类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意象”或“胸中之竹”。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明确将审美判断的对象归结为心理对象,而不是物理对象,当时流行的看法是“美在观念”。美存在于观念领域,是心灵感知的对象。朱光潜对美或审美对象的认识就比较接近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这种看法。这是心理学美学对审美对象的认识的典型表达。......
2023-11-17
我们在前面阐述审美对象与非审美对象的区别的时候,曾经引用过古德曼的观点。与心理学和现象学关于审美对象的认识不同,古德曼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审美对象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在古德曼看来,当一个东西起例示的符号作用的时候,它就成了审美对象。
尽管例示的符号表达方式是审美对象的主要特征,但古德曼并没有将它视为审美对象的唯一定义条件,相反,古德曼认为我们不能给审美对象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只能给出审美对象的一些征候,如句法密度、语义密度、句法充盈以及例示等等。古德曼不认为这是关于审美对象的定义,因为单独来看,这些征候中的任何一个征候,都既不是审美对象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审美对象的必要条件。在后来发表的《何时是艺术?》一文中,古德曼列举了审美对象的五个征候:
(1)句法密度,其中在某些方面的最细微差别构成了符号间的差异——比如,一支没有刻度的水银温度计同一个电子读数仪器的对比;(2)语义密度,其中符号是由以某些方面的最细微差别区别开来的事物所规定的(不仅仍可以以那支没有刻度的温度计为例,而且可以以日常英语为例,尽管这种英语并不具有句法上的密度);(3)相对的充盈,其中比较而言,一个符号的许多方面都有意义——比如,由北斋所做的工笔山水画,其中形状、线条和厚度等等每个方面的特征都有价值,这与股市日均线图上的也许完全相同的条线形成对照,那里线条的全部意义就是在底部之上的线条的高度;(4)例示,其中一个符号,无论其是否有所指谓,都会因为作为它在字面上或在隐喻意义上所具有的特性的例子而具有符号的作用;(5)多重的和复杂的含义,其中一个符号起几个整合的和相互作用的意指功能,某些是直接的,某些是通过其他符号中介的。
由此,古德曼从符号表达方式的角度,将审美对象与非审美对象区别开来了。所谓语言“密度”(包括句法密度和语义密度),指的是语言本身的不可分析性。在这种具有密度的语言的任何两个最小的单位之间,都可以加入第三个单位。比如,用古德曼自己的例子来说,假定一支没有刻度的水银温度计的最小单位是1°,在0°与1°之间可以加入0.5°,在0°与0.5°之间可以加入0.25°,如此以至于无穷。这种语言就是有密度的语言。相反,如果一个电子读书仪器的最小单位是1°,那么在0°与1°之间就不可以加入任何一个读数。这种语言就是没有密度的语言。没有刻度的水银温度计的指针的某个位置显示的可以是0°—1°之间的无数读数中的任何一个,而电子读数仪器显示的不是0°就是1°,没有任何其他可选择的余地。这就是有密度的语言跟没有密度的语言之间的区别。有密度的语言不能由分析穷尽的原因在于,它的最小单位可以无穷小。(www.chuimin.cn)
相对“充盈”指的是语言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意义。比如,用古德曼自己的例子来说,绘画中的线条的高低、长短、厚薄、虚实、肥瘦、徐疾、软硬、干湿、浓淡等等都有意义,而股市日均线只有高低有意义。绘画中的线条就是充盈的,股市日均线就是不充盈的。
“例示”说的是语言的符号表达方向,即以较具体的特性来例示较抽象的特性,而不是相反。比如,绘画中的一根红色的线条在字面意义上例示了红色,在隐喻的意义上例示了热烈、激情、革命等等。相对而言,红色、热烈、激情、革命等属性或特性是抽象的,一根红色的线条是具体的,因此这根红色的线条就在起例示的符号表达作用。同样一根红色的线条如果是在股市日均线图上,那么它就是在字面意义上表示时间和点数。相对而言,股市的时间或点数是具体的,一根红色的线条是抽象的,因此这根红色的线条就在起代表的符号表达作用。
密度、充盈、例示等特征,都会让审美对象或艺术语言富有多义性,因此“多重的和复杂的含义”与其说是审美对象的一个独立的征候,不如说是前面四个征候所必然导致的结果。由此,我们也能够理解为什么在《艺术语言》中古德曼只列举了四个征候。总之,根据古德曼所列举的这些审美对象的征候,我们可以说审美对象具有不可分析性、丰富性、个体性、多义性等特征。
有关哲学与美学的历史维度的文章
美学史上,许多美学家喜欢从心理学的角度将审美对象与非审美对象区别开来。这些美学家将审美对象视为一种心理对象,类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意象”或“胸中之竹”。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明确将审美判断的对象归结为心理对象,而不是物理对象,当时流行的看法是“美在观念”。美存在于观念领域,是心灵感知的对象。朱光潜对美或审美对象的认识就比较接近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这种看法。这是心理学美学对审美对象的认识的典型表达。......
2023-11-17
反思判断力是产生美与美感的最初基源。同时这还意味着在反思判断力中,特殊与现象符合着普遍与本体的存在目的。反思判断力的这些特性都在一系列主体功能中介下成为美与美感的最基本的规定性。康德视判断力为美与美感的本源就是将阐释美与美感关系的优先权赋予了现实人的主体能力,这是自古希腊以来至近代西方美学中人本主义最明晰的一次显示和确立。......
2023-11-17
中国古典美学对于审美对象也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在中国古典美学有关审美对象的认识中,我们可以发现它具有心理学的、现象学的和符号学的三个维度。不过,在这则题画中,郑板桥并没有明确将“胸中之竹”等同于审美对象。如果从创作的最终结果来看,“手中之竹”才是审美对象。比如,王夫之认为,好的诗歌可以让事物如其所是地显现,类似于禅家所说的“现量”,而禅家的“现量”又接近现象学美学家所说的作为还原的剩余者的审美对象。......
2023-11-17
审美对象是一个比美涵盖更广的概念。比如,人们对自然的审美欣赏范围就在不断扩大,诸如沙漠、沼泽、极地等从前被认为是丑陋的自然景观,现在转变成了审美对象。一些美学家干脆将审美对象界定为审美经验中的对象。甚至,有些人会认为,蒙克的《呐喊》比安格尔的《泉》更具有审美冲击力,更容易激发我们的审美经验,因而具有更大的审美价值,是更好的审美对象。这就是基于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与非审美对象的区分。......
2023-11-17
第二种走向是超验现象学,包括实存论的虚无现象学和存在论的缺席现象学。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排除审美,他的范畴直观和先验还原与审美无关。这一学科的代表是英加登,他通过现象学还原发现了艺术作品的不同层次,包括形而上的层次。审美作为现象是存在的显现,因此美学与现象学是相通的。从审美意识与纯粹意识的关系上看,美学与现象学也是同一的。......
2023-11-17
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艺术的表现形式还没有达到和内容的和谐统一,彼此之间是一种勉强的、黏附的关系。因此,艺术的发展就前进到“古典型艺术”阶段。实际上,黑格尔并没有否定艺术在现实社会中的发展,而是说在人们认识绝对精神的过程中,“无论是就内容还是......
2023-11-17
如前所述,康德哲学的方法已包含在整个理论哲学之中,因此我们也无须超出它再假借其他什么方法;相反,恰恰还是它们,只是在此基础上增添了一个对“假设”的考察。康德被要求给出一个范畴可用于经验对象的确凿理由。于是,康德借用法学中的演绎,试图由论证其合法性来消除这一质问。康德虽进行了两种演绎,使之构成了首尾相接的演绎的圆圈。康德认为范畴表完全符合思维的机能,并与逻辑判断表一一对应。......
2023-11-17
在当代中国的哲学语境中,把哲学理解为“思想的前提批判”,直接的出发点是探索和辨析哲学与科学的关系,进而从理论性质上阐述对哲学的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前提批判”,既规定了哲学的特殊的理论性质,又决定了哲学在人类的全部活动中的特殊的社会意义。这表明,哲学的“反思”,并不是一般意义的思想内容的推敲与修正,而是“反思”思想中所隐含的各种“前提”。......
2023-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