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心理学和现象学关于审美对象的认识不同,古德曼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审美对象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在古德曼看来,当一个东西起例示的符号作用的时候,它就成了审美对象。由此,古德曼从符号表达方式的角度,将审美对象与非审美对象区别开来了。......
2023-11-17
美学史上,许多美学家喜欢从心理学的角度将审美对象与非审美对象区别开来。这些美学家将审美对象视为一种心理对象,类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意象”或“胸中之竹”。我们通过视、听、嗅、味触等外感观,收集与外在事物有关的各种素材,然后存于心中,经过心灵的加工改造,形成“心中意象”或“胸中之竹”。审美对象就是这种作为心理对象的“心中意象”或“胸中之竹”。这种意义上的审美对象是作为内感观的心灵的直觉对象,是心灵创造的结果。同时,心灵在对外感官获得的各种素材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中,会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心灵创造出来的“胸中之竹”已经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已经不同于外感观获得的“眼中之竹”。18世纪以来的心理学美学家差不多都持这种看法。我们可以结合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的理论对这种看法做一点深入的说明。
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明确将审美判断的对象归结为心理对象,而不是物理对象,当时流行的看法是“美在观念”。在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那里,“观念”的含义不是柏拉图意义上的抽象的、绝对的形式或模型,而是心理学上的感觉印象。我们看见一朵红花,红花会在我们的视觉中留下印记,在我们看不见这朵红花的时候,这朵红花仍然会在我回忆它的时候出现在我的脑海中。这时在脑海中出现的红花,当然不是那朵实在的红花,而是红花的印记,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的话来说,就是红花的观念。
于是,我们有了两种不同的红花:实在的红花和观念的红花。实在的红花是视觉感知的对象,观念的红花是心灵感知的对象,也就是所谓内感观或第六感观感知的对象。美与实在的红花无关,只与观念的红花有关。美存在于观念领域,是心灵感知的对象。这是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比较普遍的看法。比如,哈奇森就明确地说:“美这个词语是用来指在我们之中引起的观念的,美感是我们感知这种观念的能力。”哈奇森所说的美在“多样统一”,也不是指外在事物中的多样统一,而是指内在观念中的多样统一。对这种内在观念中的多样统一的感知,不能依靠任何外感官,只能依靠内感观。内感官与外感官一样,都是对感觉对象的直接反应,但它们至少在这样两个方面非常不同:第一,没有一个外感官可以与内感官相对应,内感官属于心灵而不属于视、听、嗅、味触等任何一种外感官。第二,内感官不是直接应用于事物,而是应用于事物的观念,主要是指心灵对外感官提供的各种简单观念的复合体的反应。(www.chuimin.cn)
由此可见,审美对象不是指外在的实在对象,而是在内在的心理对象。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确立起来的这种看法,对现代美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朱光潜对美或审美对象的认识就比较接近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这种看法。朱光潜主张,审美对象与非审美对象的区分,是“物乙”与“物甲”的区分、“物的形象”与“物本身”的区分、“美”与“美的条件”的区分。朱光潜给“美”(其实也就是“物乙”或“物的形象”)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根据朱光潜的看法,审美对象是心灵在“物甲”“物本身”或“美的条件”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物乙”“物的形象”或“美”。审美对象是心灵创造的产物,在大的分类上属于心灵的内在对象,而不属于物理的外在对象。这是心理学美学对审美对象的认识的典型表达。
有关哲学与美学的历史维度的文章
与心理学和现象学关于审美对象的认识不同,古德曼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审美对象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在古德曼看来,当一个东西起例示的符号作用的时候,它就成了审美对象。由此,古德曼从符号表达方式的角度,将审美对象与非审美对象区别开来了。......
2023-11-17
第二种走向是超验现象学,包括实存论的虚无现象学和存在论的缺席现象学。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排除审美,他的范畴直观和先验还原与审美无关。这一学科的代表是英加登,他通过现象学还原发现了艺术作品的不同层次,包括形而上的层次。审美作为现象是存在的显现,因此美学与现象学是相通的。从审美意识与纯粹意识的关系上看,美学与现象学也是同一的。......
2023-11-17
反思判断力是产生美与美感的最初基源。同时这还意味着在反思判断力中,特殊与现象符合着普遍与本体的存在目的。反思判断力的这些特性都在一系列主体功能中介下成为美与美感的最基本的规定性。康德视判断力为美与美感的本源就是将阐释美与美感关系的优先权赋予了现实人的主体能力,这是自古希腊以来至近代西方美学中人本主义最明晰的一次显示和确立。......
2023-11-17
审美对象是一个比美涵盖更广的概念。比如,人们对自然的审美欣赏范围就在不断扩大,诸如沙漠、沼泽、极地等从前被认为是丑陋的自然景观,现在转变成了审美对象。一些美学家干脆将审美对象界定为审美经验中的对象。甚至,有些人会认为,蒙克的《呐喊》比安格尔的《泉》更具有审美冲击力,更容易激发我们的审美经验,因而具有更大的审美价值,是更好的审美对象。这就是基于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与非审美对象的区分。......
2023-11-17
中国古典美学对于审美对象也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在中国古典美学有关审美对象的认识中,我们可以发现它具有心理学的、现象学的和符号学的三个维度。不过,在这则题画中,郑板桥并没有明确将“胸中之竹”等同于审美对象。如果从创作的最终结果来看,“手中之竹”才是审美对象。比如,王夫之认为,好的诗歌可以让事物如其所是地显现,类似于禅家所说的“现量”,而禅家的“现量”又接近现象学美学家所说的作为还原的剩余者的审美对象。......
2023-11-17
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艺术的表现形式还没有达到和内容的和谐统一,彼此之间是一种勉强的、黏附的关系。因此,艺术的发展就前进到“古典型艺术”阶段。实际上,黑格尔并没有否定艺术在现实社会中的发展,而是说在人们认识绝对精神的过程中,“无论是就内容还是......
2023-11-17
如前所述,康德哲学的方法已包含在整个理论哲学之中,因此我们也无须超出它再假借其他什么方法;相反,恰恰还是它们,只是在此基础上增添了一个对“假设”的考察。康德被要求给出一个范畴可用于经验对象的确凿理由。于是,康德借用法学中的演绎,试图由论证其合法性来消除这一质问。康德虽进行了两种演绎,使之构成了首尾相接的演绎的圆圈。康德认为范畴表完全符合思维的机能,并与逻辑判断表一一对应。......
2023-11-17
但精神不是先验的,而是在人类历史和意识形态演化中逐步规定并发挥其作用的。黑格尔用精神的历史、历史的精神这个基本理念和主线规定了人类历史和思想史的规律与系统,这是一大创举。黑格尔将人类历史统一于精神,从历史进程探讨精神的发展,对历史过程进行规律性、阶段性的规定,更重要的是他在历史阶段的否定中揭示了精神向前、向上发展的趋势,这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自由。......
2023-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