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深入追问“美学何以是生态的”这个问题,就会发现这一问题其实隐含着更多的相关问题:生态美学作为一种新的美学形态,其研究范式是什么?本章以约瑟夫·米克的生态美学建构为讨论中心,来回答“美学何以是生态的”这一问题。本章将围绕以下内容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论证:生态美学以生态学为研究范式;生态美学借助生态知识来反思传统美学;生态美学批判传统美学的非生态性。......
2023-11-17
尽管在鲍姆嘉通提出美学的名称之前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美学学科,但并不能因此否认已经存在美学思想。事实上,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丰富的美学思想,特别是关于美的思想。比如,柏拉图就试图弄清楚美究竟是什么。在对话录《大希庇阿斯篇》中,柏拉图区分了“美本身”和美的事物,他认为一般人在回答美是什么的时候,只是列举美的事物,而没有涉及“美本身”。“美本身”是使无数的美的事物之所以成为美的事物的根据,是无数美的事物共有的本质。柏拉图对这个“美本身”展开了讨论,他否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观点,认为美不是某个美的事物,不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不是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不是恰当、有用、有益等价值,不是由视觉与听觉引起的快感,等等。但柏拉图自己也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而是以“美是难的”结束了自己的讨论。
柏拉图之所以用“美是难的”来结束关于“美本身”的探讨,原因在于美可能在根本上就是不能定义的,因为美之中蕴含了许多矛盾的因素。正如雷恩指出的那样,对于古希腊人来说,“美表达了有限的、形式中可感知的东西,以及无限的、超越形式的东西,联结着可测度的东西与不可测度的东西,联结着人的世界与自然和神灵”。
美蕴含着矛盾的特征,在温克尔曼关于希腊艺术的评述中也可以看出。温克尔曼用了许多矛盾的词语来描述表现美的希腊艺术。比如:
希腊艺术杰作的一般特征是一种高贵的单纯和一种静穆的伟大,既在姿态上,也在表情里。
就像海的深处永远停留在静寂里,不管它的表面多么狂涛汹涌,在希腊人的造像里那表情展示一个伟大的沉静的灵魂,尽管是处在一切激情里面。
这种动与静的冲突与和解,在许多希腊雕塑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比如,埃尔格列柯的雕塑作品《拉奥孔》(图2-1),描绘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被巨蛇缠死的场景,人物因极度痛苦而扭曲的身体,却仍然保持着和谐的形状。这种动与静的结合,被许多美学家认为是希腊艺术中的美的理想的体现。(www.chuimin.cn)
图2-1 埃尔格列柯:《拉奥孔》
总之,不用矛盾的词语就不足以描述美,这表明美是很难定义的,美的本质问题是很难回答的。在美学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不同的探讨路径。有的美学家从审美主体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有的从客体方面去探求美的本质,还有的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尽管对于美的本质有各种各样的理论,但在18世纪之前西方美学对于美还是形成了一些比较一致的看法,如美在于比例、和谐或效用。
18世纪的西方美学家开始怀疑各种美的理论。首先,他们发现美的事物是各式各样的,没有一个美的定义能够涵盖如此丰富多样的美的现象。其次,他们发现人们的审美判断往往跟审美态度有关。没有审美态度,再美的事物也不会成为人们审美欣赏的对象,人们也不会对它做出审美评判。有了审美态度,一些明显不美的事物如崇高甚至丑的事物,也具有审美价值。从此,关于审美态度、审美价值、审美经验和审美对象的研究取代了传统的美的本质研究。
20世纪的分析美学发现对美进行定义是不可能的。如维特根斯坦就认为,“美是什么”的问题,只是一个假问题,柏拉图极有可能将美学引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在维特根斯坦看来,美只是表达主观情感的感叹词而不是描述对象性质的形容词,因此传统美学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论,实际上是一场极大的误会。
有关哲学与美学的历史维度的文章
如果我们深入追问“美学何以是生态的”这个问题,就会发现这一问题其实隐含着更多的相关问题:生态美学作为一种新的美学形态,其研究范式是什么?本章以约瑟夫·米克的生态美学建构为讨论中心,来回答“美学何以是生态的”这一问题。本章将围绕以下内容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论证:生态美学以生态学为研究范式;生态美学借助生态知识来反思传统美学;生态美学批判传统美学的非生态性。......
2023-11-17
理性的统率并不是发号施令,而是将其原则贯穿于认识的全过程,形成统一的目的,达至系统的认识。理性统率认识全过程,是黑格尔思辨辩证法得以成立的关键,也是思辨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它展示于黑格尔的全部哲学体系,也是留给......
2023-11-17
第二种走向是超验现象学,包括实存论的虚无现象学和存在论的缺席现象学。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排除审美,他的范畴直观和先验还原与审美无关。这一学科的代表是英加登,他通过现象学还原发现了艺术作品的不同层次,包括形而上的层次。审美作为现象是存在的显现,因此美学与现象学是相通的。从审美意识与纯粹意识的关系上看,美学与现象学也是同一的。......
2023-11-17
如前所述,康德哲学的方法已包含在整个理论哲学之中,因此我们也无须超出它再假借其他什么方法;相反,恰恰还是它们,只是在此基础上增添了一个对“假设”的考察。康德被要求给出一个范畴可用于经验对象的确凿理由。于是,康德借用法学中的演绎,试图由论证其合法性来消除这一质问。康德虽进行了两种演绎,使之构成了首尾相接的演绎的圆圈。康德认为范畴表完全符合思维的机能,并与逻辑判断表一一对应。......
2023-11-17
海氏认为,正是康德的未曾言说之话,标示了形而上学的本质任务。从哲学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康德哲学既可作为人类理性的一切知识系统的科学,也可作为人类理性的最高目的和最终目的形而上学。直到康德用他极力避讳的方式发问时,形而上学才逐渐暴露了它的基础。它们分别是探讨理论哲学、道德哲学、宗教哲学和人类学的问题。康德哲学为何只能以这种方式作答?......
2023-11-17
在当代中国的哲学语境中,把哲学理解为“思想的前提批判”,直接的出发点是探索和辨析哲学与科学的关系,进而从理论性质上阐述对哲学的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前提批判”,既规定了哲学的特殊的理论性质,又决定了哲学在人类的全部活动中的特殊的社会意义。这表明,哲学的“反思”,并不是一般意义的思想内容的推敲与修正,而是“反思”思想中所隐含的各种“前提”。......
2023-11-17
与心理学和现象学关于审美对象的认识不同,古德曼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审美对象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在古德曼看来,当一个东西起例示的符号作用的时候,它就成了审美对象。由此,古德曼从符号表达方式的角度,将审美对象与非审美对象区别开来了。......
2023-11-17
美学史上,许多美学家喜欢从心理学的角度将审美对象与非审美对象区别开来。这些美学家将审美对象视为一种心理对象,类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意象”或“胸中之竹”。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明确将审美判断的对象归结为心理对象,而不是物理对象,当时流行的看法是“美在观念”。美存在于观念领域,是心灵感知的对象。朱光潜对美或审美对象的认识就比较接近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这种看法。这是心理学美学对审美对象的认识的典型表达。......
2023-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