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康德哲学的方法已包含在整个理论哲学之中,因此我们也无须超出它再假借其他什么方法;相反,恰恰还是它们,只是在此基础上增添了一个对“假设”的考察。康德被要求给出一个范畴可用于经验对象的确凿理由。于是,康德借用法学中的演绎,试图由论证其合法性来消除这一质问。康德虽进行了两种演绎,使之构成了首尾相接的演绎的圆圈。康德认为范畴表完全符合思维的机能,并与逻辑判断表一一对应。......
2023-11-17
在当代中国的哲学语境中,把哲学理解为“思想的前提批判”,直接的出发点是探索和辨析哲学与科学的关系,进而从理论性质上阐述对哲学的理解。这个出发点和聚焦点的形成,是同当代中国的哲学改革直接相关的。
通行的哲学原理教科书是从哲学和科学的关系出发来解释“哲学”:科学研究世界的“各个领域”,哲学则以“整个世界”为对象;科学发现各个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则概括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由此所形成的基本结论,就是科学为哲学提供知识基础,哲学则为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这种解释,我向自己提出的追问是:如果哲学与科学是一种“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哲学”不就是一种具有最高的概括性和最大的普遍性的“科学”吗?在近代以来的以“科学”为“真理”的时代精神中,“哲学”还有什么独立的特性和独特的价值呢?正是在这种苦苦求索中,恩格斯的一段论述,使我感到豁然开朗。恩格斯的这段论述是:“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遵循同一些规律,因而两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统治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它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在我看来,正是恩格斯所指认的这个“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深刻地揭示了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真实内涵,从而揭示了哲学与科学之间的真实关系,并规定了哲学与科学的特殊性质。
哲学和科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基本方式,也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二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哲学之外的全部科学,都是把思维和存在所服从的“同一规律”作为“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运用理论思维去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本身的规律,从而构成关于“整个世界”的“全部思想”;哲学则把这个“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作为自己的对象,反思科学关于“整个世界”的“全部思想”,探索科学活动中所隐含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对科学的关系,是“反思”的关系。哲学的反思,就是揭示和探索科学活动中所隐含的那个“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也就是揭示和探索科学活动中所隐含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我从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出发,把“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确认为我对“哲学”的理解。
哲学对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并不仅仅是对科学活动的反思和批判,而且是对人类全部活动中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前提批判。人类的全部活动——实践活动、认知活动、评价活动和审美活动——都隐含着一个“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这就是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悬设”或“承诺”。批判地反思人类全部活动中的这个“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也就是批判地反思人类全部活动中所“悬设”和“承诺”的这个根本性“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我所提出的“前提批判的哲学理论”,从根本上说,是重新理解和阐释了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关于这个论断,学界一直存在重大的分歧和争议。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有两条相反的路径:一是由否认哲学具有“基本问题”而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是由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而否认哲学具有“基本问题”。这里的根本问题在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全部哲学问题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究竟是什么?它是哲学中的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规定哲学的理论性质的问题?显然,只有在后者的意义上,才能称之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在我看来,必须从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去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才能理解哲学的理论性质,才能理解这个问题何以是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www.chuimin.cn)
在通常的理解和解释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全部活动中的根本问题。人类的认识活动是在观念中实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在行动中实现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成为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但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作为“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而存在的,这个“前提”并不是作为自觉到的“问题”而存在的;只有在哲学的反思活动中,才把这个“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作为批判的对象,从而把人类全部活动中的根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自己的“基本问题”。这表明,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前提批判”是相互规定的:只有在哲学的“前提批判”中,才把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自己的“基本问题”;只有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才决定哲学的本质是对“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前提批判”,既规定了哲学的特殊的理论性质,又决定了哲学在人类的全部活动中的特殊的社会意义。
人类的思想活动可以区分为两个基本的维度:一个是“构成思想”的维度,一个是“反思思想”的维度。哲学以外的人类的全部思想活动都是把思维和存在服从同一规律作为“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去“构成”关于世界的“思想”;哲学则是把人类全部思想活动所构成的关于世界的思想作为批判对象,“反思”人类全部思想活动所构成的“思想”,追究思想构成自己的“前提”。这表明,哲学的“反思”,并不是一般意义的思想内容的推敲与修正,而是“反思”思想中所隐含的各种“前提”。这就是哲学对思想的前提批判。
思想的“前提”,是思想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也就是思想构成自己的逻辑支点,它在人的思想活动中具有“隐匿性”和“强制性”:其一,思想的前提是思想中的“一只看不见的手”,是思想构成自己的“幕后操纵者”,这就是它的“隐匿性”;其二,隐匿于思想活动中的思想前提,它规范人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即规范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内容、行为方式和行为内容,这就是它的“逻辑强制性”。哲学对“思想”的“前提批判”,就是揭示隐匿于思想中的各种“前提”,并“解除”这些思想前提的“逻辑强制性”,重新建构思想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从而变革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和终极关怀,进而变革人的实践活动。这是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的哲学的特殊的社会功能,也是哲学的独特的社会意义。哲学的特殊的社会功能及其独特的社会意义表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这个“基本问题”的“前提批判”则是哲学本身的“活动方式”。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活动方式”是相互规定的。
在人类的全部思想活动中,思想的前提是“无处不在”和“无时不有”的,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任何思想都有构成其自身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思想前提,它们深层地规范人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其二,任何思想构成自己都要遵循思维的规则和方法,概念的“外延逻辑”和“内涵逻辑”在两个逻辑层面上规范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内容;其三,任何思想的构成又总是某种(某些)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常识、宗教、艺术、伦理、科学、哲学等)的产物,这些“基本方式”及其相互关系成为思想构成自己的基本“前提”;其四,人的全部思想活动中所隐含着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的全部活动的最深层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人类的全部活动,都以思想构成自己的“前提”为逻辑的支撑点。思想前提的“隐匿性”“强制性”和“普遍性”,构成对思想的前提批判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构成思想的基本信念、基本逻辑、基本方式、基本观念和哲学理念“隐匿”于人类的全部活动之中,因此,哲学的“前提批判”具有极为广阔和开放的理论空间。
有关哲学与美学的历史维度的文章
如前所述,康德哲学的方法已包含在整个理论哲学之中,因此我们也无须超出它再假借其他什么方法;相反,恰恰还是它们,只是在此基础上增添了一个对“假设”的考察。康德被要求给出一个范畴可用于经验对象的确凿理由。于是,康德借用法学中的演绎,试图由论证其合法性来消除这一质问。康德虽进行了两种演绎,使之构成了首尾相接的演绎的圆圈。康德认为范畴表完全符合思维的机能,并与逻辑判断表一一对应。......
2023-11-17
第二种走向是超验现象学,包括实存论的虚无现象学和存在论的缺席现象学。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排除审美,他的范畴直观和先验还原与审美无关。这一学科的代表是英加登,他通过现象学还原发现了艺术作品的不同层次,包括形而上的层次。审美作为现象是存在的显现,因此美学与现象学是相通的。从审美意识与纯粹意识的关系上看,美学与现象学也是同一的。......
2023-11-17
理性的统率并不是发号施令,而是将其原则贯穿于认识的全过程,形成统一的目的,达至系统的认识。理性统率认识全过程,是黑格尔思辨辩证法得以成立的关键,也是思辨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它展示于黑格尔的全部哲学体系,也是留给......
2023-11-17
海氏认为,正是康德的未曾言说之话,标示了形而上学的本质任务。从哲学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康德哲学既可作为人类理性的一切知识系统的科学,也可作为人类理性的最高目的和最终目的形而上学。直到康德用他极力避讳的方式发问时,形而上学才逐渐暴露了它的基础。它们分别是探讨理论哲学、道德哲学、宗教哲学和人类学的问题。康德哲学为何只能以这种方式作答?......
2023-11-17
与心理学和现象学关于审美对象的认识不同,古德曼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审美对象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在古德曼看来,当一个东西起例示的符号作用的时候,它就成了审美对象。由此,古德曼从符号表达方式的角度,将审美对象与非审美对象区别开来了。......
2023-11-17
美学史上,许多美学家喜欢从心理学的角度将审美对象与非审美对象区别开来。这些美学家将审美对象视为一种心理对象,类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意象”或“胸中之竹”。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明确将审美判断的对象归结为心理对象,而不是物理对象,当时流行的看法是“美在观念”。美存在于观念领域,是心灵感知的对象。朱光潜对美或审美对象的认识就比较接近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这种看法。这是心理学美学对审美对象的认识的典型表达。......
2023-11-17
反思判断力是产生美与美感的最初基源。同时这还意味着在反思判断力中,特殊与现象符合着普遍与本体的存在目的。反思判断力的这些特性都在一系列主体功能中介下成为美与美感的最基本的规定性。康德视判断力为美与美感的本源就是将阐释美与美感关系的优先权赋予了现实人的主体能力,这是自古希腊以来至近代西方美学中人本主义最明晰的一次显示和确立。......
2023-11-17
但精神不是先验的,而是在人类历史和意识形态演化中逐步规定并发挥其作用的。黑格尔用精神的历史、历史的精神这个基本理念和主线规定了人类历史和思想史的规律与系统,这是一大创举。黑格尔将人类历史统一于精神,从历史进程探讨精神的发展,对历史过程进行规律性、阶段性的规定,更重要的是他在历史阶段的否定中揭示了精神向前、向上发展的趋势,这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自由。......
2023-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