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学生劳动教育:职场与职业意识

大学生劳动教育:职场与职业意识

【摘要】:(一)职场职场指一切可以就职的场所,包括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学生的职业定位受就业意识支配,它是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意识能够为人们指明方向,成为人们以某一特定职业去为人类和社会进步服务的内在精神支柱。

(一)职场

职场指一切可以就职的场所,包括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学生上学的最终目的是为走上职场做准备,学校和职场大不相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和职场的目标不同

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人,学生在学校是学知识的;职场的目标是用有知识的人去获取更多的利益。职场也会有意地培养人,只是培养人是为了公司的壮大和生存。

2.在学校与在职场的人的价值不同

在学校,学生的任务就是完成学习任务,取得好成绩,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职场上,员工的任务是完成工作任务,带给公司更多的利益,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

3.学校和职场完成任务的方式不同

在学校里,学生基本上是“单兵作战”,独自完成各类作业、试卷、设计,即使需要做一些团队作业,比较用功的学生也可以单独完成;在职场上,几乎所有的任务都需要通过团队协作完成,并且要遵守各种规则和惯例,按公司要求的特定的方式工作。

4.失误或违规带来的后果或处罚不同

在学校犯错,后果再怎么样也不会太严重,至少对学校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在职场,员工的一个小失误,不仅会影响个人发展,还可能给所在单位造成重大的损失。

5.学校和职场对人的要求不同

学校的管理相对来说是有很大自由度的;职场更多的则是服从、遵从,按规章办事,制度严格。

正因为学校和职场这两个环境有众多不同的地方,对于初入职场的新人来说,尽快让自己“去学生化”适应“职业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职场的关键要素

1.职业定位

职业定位就是清晰地明确一个人在职业上的发展方向,它是人在整个生涯发展历程中的战略性问题,也是根本性问题。职业定位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确定自己是谁,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二是告诉别人自己是谁,自己擅长做什么工作;三是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能力以及个性,将自己放在一个合适的工作(生活)的岗位上。职业定位是自我定位和社会定位两者的统一,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结合个人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不断做出修正调整。

大学生的职业定位受就业意识支配,它是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就业意识的核心是就业动机,大学生的就业动机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标。谋生型、创业型和贡献型三种就业动机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定位。

2.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工作者对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工作者是否能够顺利适应职场环境,取得职场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3.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指人们对职业的认知、意向及所持的观点,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需求对自己进行正确社会定位的思维能力,是指工作者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明确的追求和全面、清醒的认识,包括职业的就业现状、发展前景等。职业意识能够为人们指明方向,成为人们以某一特定职业去为人类和社会进步服务的内在精神支柱。

4.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初入职场,职业规划有助于使个人认清自身发展的进程和事业目标,作为选择职业与承担任务的依据,把相关的工作经验积累起来,准确地充分利用有关的机会与资源,指引自我不断进步与完善。职业规划能够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提供奋斗的策略,增强职业竞争力。

5.职业发展

职业发展是致力于个人职业道路的探索、建立、取得成功和成就的终身的职业活动。根据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的定义:职业发展就是在自己选定的领域里,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成为最好的专家,也就是在某一领域有深入和广泛的经验,对该领域有深刻而独到的认知的人。

(三)学生与职业人的认知

学生:接收任务、储备知识、培养能力,经济无法完全独立,一直生活在家长和学校的庇护下,社会经验缺乏,人际交往较为简单。(www.chuimin.cn)

职业人:工作目的性明确,家庭经济压力大,环境变化大,工作负荷量大,更强的社会责任感,承担各类风险,生活独立,与同事心灵沟通较少,生活较为单一,人际关系复杂。

学生与职业人的区别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社会责任不同

大学生是以学习、探索为主要任务,整个角色过程是接受教育、储备知识、锻炼能力的过程。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使自己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其主要社会责任。

职业人是以其特定的身份去履行职责,依靠自己的本领或技能为社会和他人服务,完成工作来体现。职业人必须适应社会、服从管理,在工作中犯了错误,必须承担成本和风险的责任,以及相应的社会责任。

2.社会规范不同

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规范学生学习、做人和发展。学生是受教育者,在其违反角色规范时,惩罚是辅助手段,以教育帮助为主。

对职业角色的规范因职业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但都比学生的社会规范更严格,一旦违背其社会规范,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甚至是法律责任。

3.社会权利不同

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因此,学生角色强调对知识的输入、吸收与接纳,对知识的输出和运用强调较少。当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变活动方式,将所学知识应用、输出和创造性地发挥,则会感到工作难以适应。

职业人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向外界提供自己的劳动,即运用和输出、应用与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向外界提供专业的服务。要求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发挥水平,并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取得报酬。

4.面对的环境不同

学生:寝室—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简单而安静的生活方式,感受单纯而简单的校园文化气氛。学习时间可弹性安排,有较长的节假休息日,教学大纲提供清晰的学习目标,学术上多鼓励师生讨论甚至争论;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布置作业或工作即可。

职业人:面临的社会环境是快速的生活节奏、紧张的工作和加班,在单位里,规定上下班时间,不能迟到早退,经常加班加点,节假日很少,工作任务又急又重;老板通常对讨论不感兴趣,多数老板比较独断;一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要完成上司或老板交给的一件件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工作任务等。

5.自我管理的要求不同

学校生活是一种集体生活,实行统一的作息制度,对学生提出统一的行为规范,学生违反了纪律要受到惩罚,因此许多学生对学校管理形成了依赖心理。此外,学生在校的生活来源主要依赖家庭支持。

对于职业人,单位只在工作时间对员工提出要求,其他时间主要由员工自行支配,没有统一严格的方式来管理约束。经济开始独立,家庭和社会期望毕业生不仅在经济上独立,而且在心理及其他方面也能独立。因此,职业角色对毕业生的独立性与自我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人际关系不同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这主要取决于学生本身,竞争只是促进学习的手段,并未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利益,由此决定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比较简单的。

成为职业人后,竞争是不可避免的,竞争的胜败直接关系到利益的分配,由此决定了职业人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复杂的。

(四)职业意识

1.职业意识的概念

职业意识是指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它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

职业意识包含经营意识、前瞻意识、营销意识、全局意识、危机意识安全意识、角色意识、自动意识、表率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规则意识、自律意识、问题意识、自信意识、竞争意识、沟通意识、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等方面。

2.职业意识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对存在具有反作用。职业意识对大学生的职业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多数人认为职业意识是对所从事的专业的认同,因而,职业意识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活力和创造性,是敬业精神的前提。职业意识强的人会在工作中努力拼搏、奋斗不息;积极健康的职业意识有助于大学生职业选择的顺利实现、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和事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