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校园环境美化:绿化与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美化:绿化与文化建设

【摘要】:(二)精神美化环境美化既包括物质的美化,如校园建筑的设计、绿植的栽培等,也包括精神的美化,即通过文化的建设来美化校园环境。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而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班级整体形象的优劣最终将取决于班级“软文化”环境是否健康。其次是班风的建设,这是班级“软文化”环境建设的重头戏,也是整个文化环境建设的核心部分。

(一)绿色校园的卫生维护和能源节约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在1996年首次提出了“绿色校园”概念,它将环保意识和行动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建设的整体性活动中,引导师生关注环境问题,让青少年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和对环境负责任的精神;掌握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学会如何从自己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在头脑中孕育可持续发展思想萌芽;让学校里所有的师生从关心学校环境到关心周围、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世界,并在教育和学习中学会创新和积极实践。它不仅成为我国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也逐渐成为新形势下环境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

“空气清新,环境整洁,楼房林立,绿树环抱”,这种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实现环境育人的关键,为了给自己学习创造一个优美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需要通过学生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不仅要每个人能够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还要不断增强对校园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大家树立“校园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的思想意识,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起;并且加强各项卫生制度的落实,做好平时卫生保持工作,并不断激发学生的爱校荣誉感,促进学生能自觉维护校园环境卫生,爱护校园公共设施,能自觉做到不乱扔、乱倒、乱吐、乱画、乱张贴。懂得勤俭节约,不浪费水、电和食物,不过度浪费能源,不追求过冷的空调、过高的供暖温度等。

(二)精神美化

环境美化既包括物质的美化,如校园建筑的设计、绿植的栽培等,也包括精神的美化,即通过文化的建设来美化校园环境。这里主要介绍宿舍文化和班级文化。

1.宿舍文化

宿舍文化是指依附于宿舍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它既包括校园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也包括师生的价值观念、群体心态、校园舆论等。它以宿舍成员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由涉及宿舍生活的各方面的价值准则、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公共行为和学习生活习惯所组成,是由宿舍成员共同建立和长期形成的、潜移默化的氛围和影响力。

学生宿舍文化包括宿舍的室内设施、整体布局、卫生状况、规章制度、宿舍成员的人际关系、道德水准、学识智能、审美情趣、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

(1)保持宿舍卫生干净整洁。干净整洁的宿舍会给我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休息环境,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每位学生都要把宿舍当成自己家,在宿舍不乱扔垃圾,认真做好值日,保持个人卫生,不给他人带来麻烦。

(2)共同打造宿舍文化。宿舍成员共同设计宿舍名字、宿舍舍徽,根据各宿舍的特点,布置宿舍,对宿舍进行美化,让宿舍成为温馨的家园。

2.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

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所谓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是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比如教室墙壁上的名言警句,英雄人物或世界名人的画像;展示学生书画艺术的书画长廊;悬挂在教室前面的班训、班风等醒目图案和标语,等等。而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各种班级规约,构成一个制度化的法制文化环境;观念文化则是关于班级、学生、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的种种观念,这些观念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学生;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

(1)“硬文化”的建设。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可见,对于教育而言,一切都可以成为它有利的素材。有效的运用空间资源,创设具有教育性、开放性、生动性且安全性的“硬文化”环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活学生的思维,融合师生的情感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对班级“硬文化”环境建设的法则是:力求朴素、大方,突出班级特点。我们要注重教室的卫生,当看到地上有纸屑时就主动捡起来,课桌椅摆放整齐,小黑板、扫帚、水桶理整齐等。每个学生都需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教室就是我的家”。我们要重视教室的布置,两侧的墙壁可以贴一些字画、人物等(由学生自己选出);教室的四角,可以布置成自然角、科技角、书法角等;后面的黑板报应经常更换,由学生自己排版、策划;教室前面黑板的上方可以挑选一句话作为整个班级的座右铭。教室的布置不能乱,应使各个部分都和谐统一起来。

(2)软文化建设。建设好班级“硬文化”环境,只是给这个班级做了一件好看的外衣,班级真正的精神体现还要看班级“软文化”环境的建设。班级“软文化”环境是班级文化环境的核心,是最能体现班级个性的。班级整体形象的优劣最终将取决于班级“软文化”环境是否健康。在班级软文化的建设中,首先可以考虑设计班歌、班徽、班旗等项目,使其作为班级的特色标志,增强大家对班级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是班风的建设,这是班级“软文化”环境建设的重头戏,也是整个文化环境建设的核心部分。良好的班风是无声的命令,是不成规章的准则,它能使大家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除不符合班级利益的各种行为。(www.chuimin.cn)

课堂活动

校园垃圾分类我先行

一、活动目标

践行垃圾分类新风尚,为校园垃圾箱制作醒目垃圾分类小标识,主动将校园垃圾分类投放;引导校园内师生投放垃圾时主动将垃圾进行分类;培养垃圾分类好习惯,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二、活动时间

建议4~6个小时。

三、活动流程

1.教师先给学生集中展示垃圾分类方法,让学生熟悉日常生活垃圾的分类方法,动员学生参与校园垃圾分类实践行动。

2.教师将学生按照6~8人进行分组,每组选出1名组长,教师引导学生制定垃圾分类的达到目标及确定垃圾分类行动的区域。

3.以组为单位制定校园垃圾分类行动计划,制作垃圾分类小标识。

4.学生分组行动,分配到校园内各个垃圾投放点,组长带领组员将制作的垃圾分类标识张贴到各垃圾投放点的垃圾桶,主动将校园内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并引导校园内的师生在投放垃圾分类时主动进行分类。

5.各组汇报展示活动成果,总结分享劳动收获。

6.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与教师一起对劳动成果进行评比,教师根据评审结果进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