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企业成本降低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键

企业成本降低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键

【摘要】:所以企业要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首先就会从班组抓起。“机器换人”的普及对就业岗位数量和结构都将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创造就业岗位最多的纺织服装、采掘和电子信息等产业出现了“机器换人”的趋势,但从现阶段看,机器人和人类劳动者间的替代关系并不显著。

劳动组织是根据企业的需要,按照分工与协作的原则,正确处理劳动集体之间、劳动者之间,以及劳动者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建立有效的劳动生产体系的方式。其内容主要包括搞好劳动分工协作和职工配备;确定先进合理的定员、定额和人员的构成;改进和完善劳动组织形式;组织多设备管理;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工作轮班;组织好工作地;使工人的操作合理化等。

(一)我国主要的劳动组织

我国劳动组织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根据合理的分工与协作,精简、统一、效能和节约的原则,设置企业、车间、工段、生产班组等组织机构。

(2)制定考核班组与个人劳动量的劳动定额;部门和岗位合理定员,做到用人有标准,节约使用和配备劳动力。

(3)组织与实施企业各类人员合理的结构和比例。例如,直接生产人员(在生产第一线直接进行操作和直接为生产服务的人员,如生产工人、运输工人等)与非直接生产人员(从事非生产性活动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基本生产工人(从事制造企业主要商品的工人,如钢铁厂的炼钢工、棉纺厂的细纱工、织布工等)与辅助生产工人(在企业中帮助基本生产工人完成辅助工作和附属工作的工人,如修理工、运输工等)之间的比例。

(4)本着有利于发展生产、提高劳动(工作)效率、增进职工身体健康的原则,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组织轮班。

(5)合理布置工作地,使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者达到最优结合。合理装备和布置工作地,保持良好的环境和秩序,并组织好供应和服务工作。

(6)选择合理的操作方法,消除无效的劳动,组织多设备管理,培养职工一专多能,实行兼职作业,以提高劳动(工作)效率。

(7)制定职工在组织生产、技术和工作时间方面应遵守的准则,加强劳动纪律的教育和管理,赏罚严明,以保证集体劳动有秩序地进行。此外,为了发挥劳动组织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

不断改善企业劳动组织,对保障正常生产,发挥企业活力,充分利用人力、时间、设备、节约材料、染料、动力、提高工效、改善企业素质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二)企业基层劳动组织——班组

1.班组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是一个典型的组织。我们参加工作,走进企业,实际上是走进了一个组织,其中第一站就是班组。现代企业管理结构一般都是呈三角形样式,基本上可以分为3层:高层、中层、基层。高层“动脑”,属于决策层;中层“动口”,属于管理层;基层“动手”,属于操作层。班组就是企业的基层组织。企业的生产活动都在班组中进行,班组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经营的成败。具体分析,班组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下。

(1)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企业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利润。班组是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它直接创造利润。所以企业要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首先就会从班组抓起。

(2)企业的最基层管理单位。管理是否深入到基层是衡量管理水平的指标之一。班组是企业最基层的管理单位,直接面对每个员工,企业的文化、规章制度和精神风貌最终是要通过班组贯彻到每个员工,然后通过员工的工作业绩反映出来。因此企业只有将管理深入到班组这个层次,才能焕发生机。

(3)提高职工素质的基本场所。企业通常都会把培养人才当作自身的使命。培养人才是为了创造更大的价值。如果没有一支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员工队伍,想创精品、树名牌,就很困难。而企业人才培养的最主要场所就是在现场、在班组、在一线。所以,从效益角度来看,班组培训比高级人员培训更直接,效果也更明显。

(4)生产流程的衔接要素。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每个班组都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很多现场的问题都较简单,只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在班组间沟通协调就可以解决,只有解决问题才能激发团队的创造力

2.企业班组的特点

企业班组具有结构小、管理全、工作细、任务实、群众性等特点。

(1)结构小——班组为企业最基层单位,结构最小,不能再分。(www.chuimin.cn)

(2)管理全——管理生产、安全、质量、劳动纪律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3)工作细——班组工作非常具体,需要耐心、细致。

(4)任务实——企业所有管理内容最终都要落实到班组。

(5)群众性——班组成员是企业最基层的员工,班组活动是群众性很强的活动。

课堂活动

一、活动目标

能正确分析新技术对自身参与社会分工和就业形势的影响。

二、活动时间

建议40分钟。

三、活动流程

1.教师组织学生阅读以下材料。

机器换人,动了你的岗位吗?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2020年,全球有500万个工作岗位可以实现自动化。

我国机器人研发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近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和精细转变,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也呈现大幅增长。

“机器换人”的普及对就业岗位数量和结构都将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创造就业岗位最多的纺织服装、采掘和电子信息等产业出现了“机器换人”的趋势,但从现阶段看,机器人和人类劳动者间的替代关系并不显著。机器人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和领域,与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最显著的行业和领域并非完全重叠,也就是说,机器人只会在个别产业和环节上替代手工操作,短期内主要还是对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高产生积极影响,不会改变我国制造业劳动力密集程度较高的特征,也不会造成严重的失业问题。

有专家指出,机器人的出现,对人类劳动者就业岗位的影响主要有:一,替代劳动者岗位;二,填补人类劳动者无法胜任的岗位;三,开辟人类工作新岗位。

2.每名学生通过网上收集材料,分析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新技术对自己参与社会分工有哪些影响?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岗位有什么影响?将创造哪些新的就业岗位?将淘汰哪些原有的岗位?对本专业大学毕业生能力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

3.教师将学生按照8~10人划分小组,通过小组内部讨论形成小组观点。

4.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陈述本组观点,其他小组可以对其进行提问,小组内其他成员也可以回答提出的问题;通过问题交流,将每一个需要研讨的问题都弄清楚。

5.教师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并根据各组在研讨过程中的表现给予点评并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