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后,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推进现代化,党和国家对如何开展劳动教育进行了实践和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经历了以下3个时期。198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对劳动教育考核有明确标准和要求的教育文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最高层面首次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我国的劳动教育步入了“快车道”。......
2023-11-17
(一)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指动物进行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社会分工是动物社会的标志之一,也是人类出现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来说,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交换,市场经济也就无从谈起。
对于所有群居动物都一样,分工的产生是由于群居生活,为了使群体能生存下去,所以要加快群体中各种工作的效率,因而产生了分工。最早的分工是自然分工。社会分工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在满足本部落的共同消费之外,还出现剩余。进入交换的劳动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了。一些氏族部落首领开始把剩余产品据为己有,私有制产生,氏族部落共同体开始瓦解,在此基础上,奴隶制社会随之产生。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专门从事生产工具制造的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相分离的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这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专门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适应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需要,社会中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阶层,于是又有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在手工业者和商人活动的集中地,逐渐产生了城市经济,又有了城乡的分工。分工带来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剩余产品的增加,使得一部分人完全摆脱了体力劳动,专门从事监督生产、管理国家及科学、艺术等活动,最终形成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二)劳动社会化
1.劳动社会化的概念
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劳动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资料由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从而节约了生产资料;二是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劳动操作过程日益分解,每个人只完成总操作过程的极小部分,从而使最终产品成为许多人共同完成的、名副其实的社会产品;三是劳动成果的社会化。劳动的目的已不是直接满足劳动者个人的需要,而是满足他人的、市场的、社会的需要。
2.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
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可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分别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阶段、机器和大工业阶段和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劳动资料比较简单,分工不太明确,劳动社会化的水平很低。
在第二个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劳动分工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某一产品的全套劳动操作不再由一个人按照时间顺序单独完成,而是把一种操作专门分配给一个人,每个人只作为生产机体的一个器官,完成一项操作,执行一项专门的职能。
在第三个阶段,劳动社会化程度逐渐加强,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①高效率的工具、机器取代了手工工具,从而突破了人在使用手工工具时所受到的生理限制,机器延伸了人四肢的功能,扩展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②以蒸汽机和电力为代表的高能动力取代了受动物生理和人体生理限制的畜力和人力,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③机械化和电气化的传动机构取代了传统的传动过程,从而大大加强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制约的协作关系,提高了劳动效率。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人类进入了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计算机、通信技术迅速发展,21世纪以来,计算机网络普及、无线互联网技术成熟,使以电子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信息系统在社会化劳动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新的技术革命阶段,与人类的劳动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生产和管理等已综合成一个统一的体系,从而对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劳动内容、劳动分工、劳动的组织管理形式和人们对劳动的态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劳动社会化会持续加强。
(三)产业分工
1.产业
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它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
为适应产业经济学的各个领域在进行产业分析时的不同目的的需要,可将产业划分成若干层次,这就是“产业集合”的阶段性。具体地说,产业在产业经济学中有以下3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产业,即产业组织,现实中的企业关系结构在不同产业中是不相同的。产业内的企业关系结构对该产业的经济效益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要实现某一产业的最佳经济效益须使该产业符合两个条件:首先,该产业内的企业关系结构的性质使该产业内的企业有足够的改善经营、提高技术、降低成本的压力;其次,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使该企业的单位成本最低。
第二层次是以技术和工艺的相似性为根据划分的产业,即产业联系。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部门通过一定的经济技术关系发生着投入和产出,即中间产品的运动,它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比例关系及变化规律。
第三层次是大致以经济活动的阶段为根据,将国民经济划分为若干大部分所形成的产业,即产业结构。
2.产业划分
目前国际普遍流行的是三次产业划分思路,即按照人类生产发展的历史顺序进行分工。
第一产业是指靠人类自身的体力劳动直接从自然界取得初级产品的生产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和林业等,其产品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www.chuimin.cn)
第二产业是指把第一产业获得的原料加工成各种物品的活动,即对工农业产品进行再加工的生产部门,如制造业、建筑业等,产品通过加工,其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般不再保留原来的自然物质形态。
第三产业是指人们为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产品交换和服务的部门。第三产业包含的门类比较多,如商业、邮电通信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文教卫生事业等。
3.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分工越来越细,因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这些不同的生产部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会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因此,在一个经济实体当中(一般以国家和地区为单位),在每个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时点上,组成国民经济的产业部门是大不一样的。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4.行业
行业是指其按生产同类产品或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企业或组织群体的集合,如饮食行业、服装行业、机械行业等。行业分类主要是以经济活动的同质性为原则,对从事国民经济生产和经营的单位或个体的组织结构体系的详细划分,如林业、汽车业、银行业等。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是划分全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性分类,当前我国新行业分类共有20个门类、97个大类、473个中类、1 380个小类,具体可查阅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四)职业
1.职业的定义与分类
职业,即个人所从事的服务于社会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根据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的定义:职业=职能×行业。根据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的定义,职业包含10个方向:包括生产、加工、制造、服务、娱乐、政治、科研、教育、农业、管理。
职业细化分类有90多个常见职业,如工人、农民、个体商人、公共服务、知识分子、管理、军人等。
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
2.职业特点
社会分工是职业分类的依据。在分工体系的每个环节上,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及劳动的支出形式都各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各种职业之间的区别。世界各国国情不同,其划分职业的标准也不同。
职业主要有以下特征。
(1)职业的社会属性。职业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的分工现象,它体现的是劳动力与劳动资料之间的结合关系,其实也体现出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劳动产品的交换体现的是不同职业之间的劳动交换关系。这种劳动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无疑是社会性的,他们之间的劳动交换反映的是不同职业之间的等价关系,这反映了职业活动劳动成果的社会属性。
(2)职业的规范性。职业的规范性应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职业内部的规范操作要求性;二是指职业道德的规范性。不同的职业在其劳动过程中都有一定的操作规范性,这是保证职业活动的专业性要求。当不同职业在对外展现其服务时,还存在一个伦理范畴的规范性,即职业道德。这两种规范性构成了职业规范的内涵与外延。
(3)职业的功利性。职业的功利性也称职业的经济性,是指职业作为人们赖以谋生的劳动过程中所具有的逐利性一面。职业活动中既满足职业者自己的需要,同时,也满足社会的需要,只有把职业的个人功利性与社会功利性相结合,职业活动及其职业生涯才具有生命力和意义。
(4)职业的技术性和时代性。职业的技术性是指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技术要求,每一种职业往往都表现出一定相应的技术要求。职业的时代性是指职业由于科学技术的变化,人们生活方式、习惯等因素的变化导致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
知识拓展
产业、行业、职业的关系
产业、行业、职业三者之间既有相同点,联系密切,又有区别。产业、行业、职业都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它们在本质上的共同点。在社会发展中,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产生了新产品及相应职业的从业人员。随着新产品的生产及相应从业人员数量的不断扩张,新的行业逐渐形成。当新行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与其他相关行业进行整合,依据发挥作用的程度并入或形成新的产业。
产业的着眼点是生产力布局的宏观领域,体现的是以产业为单位的生产力布局上的社会分工,产业由行业组成。行业的着眼点是企业或组织生产产品的微观领域,体现的是以行业为单位的产品生产上的社会分工,行业由企业或组织组成。职业的着眼点是组织内工作人员的具体工种,体现的是以人为单位的劳动技能上的社会分工。产业(行业)的分类依据是经济活动的同质性,而职业分类的依据是工作性质的同一性,前者属于生产活动领域,后者属于人力资源开发领域。
有关大学生劳动教育教程的文章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推进现代化,党和国家对如何开展劳动教育进行了实践和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经历了以下3个时期。198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对劳动教育考核有明确标准和要求的教育文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最高层面首次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我国的劳动教育步入了“快车道”。......
2023-11-17
2020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正式公告确认“网约配送员”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因此,生活服务业企业开始纷纷招聘和培养适应O2O业态的门店管理人才,有的是侧重于线上门店运营管理,有的则可以兼顾线上线下组合的门店运营管理,从而催生了互联网美业门店管理师、O2O餐饮门店管理师等新兴从业群体。......
2023-11-17
他最骄傲的,是自高考结束通过勤工助学,独立承担了自己所有学费。随着国家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铺开,勤工助学成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及时而又满意地就业或更好地创新创业。每个大学生都可以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勤工助学行动,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为自己未来走向社会奠定一定基础。......
2023-11-17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提出后,各国普遍重视并积极实践。人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其实就是终身学习。(二)终身学习的特点1.终身性终身性是终身教育最大的特征。终身教育扩大了学习天地,为整个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只有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才能终身就业”,终身学习已经成为现代劳动力市场的一条基本规律。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学习是个体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3-11-17
2020年1月5日,王先彬随着学院五十多人来到深圳地铁进行顶岗实习。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展,1月28日,王先彬所在的实习班级收到了学校要求提前撤离岗位的通知。负责地铁入口行李安检是王先彬的主要工作内容。当然,如何做到疫情防控保健康、顶岗实习保实效、顶岗就业两促进,仍是不小的挑战。......
2023-11-17
(二)劳动的分类按照劳动的复杂程度,我们可以把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两大类。体力劳动是指以人体肌肉与骨骼的劳动为主,以大脑和其他生理系统的劳动为辅的人类劳动。一般的人类劳动由脑力劳动、体力劳动与生理性劳动按照不同的比例关系组合而成。......
2023-11-17
总量指标按计量单位的不同,分为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和劳动指标。劳动时间、劳动总产量、劳动生产率、劳动总价值等常用作统计和比较的指标。劳动生产率是指在一定日历时间的一定区域内单位劳动时间的产量,这是衡量劳动效率的质量指标。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率正相关。......
2023-11-17
学习目标1.理解劳动者与劳动力的含义,能总结劳动者社会化的概念。在202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北京市开了一场特殊的新闻发布会,一位位平凡的劳动者讲述疫情防控中的感人故事,他们用不平凡的事迹,谱写下新时代的首都劳动者之歌。医疗队和武汉协和医院共同承担3个病区150张床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患者年龄最大的91岁,重症、危重症占88%,治愈出院患者220人。......
2023-11-17
相关推荐